西医学习中医简明手册:应读·应背·应知·应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金匮要略》应读

【条文】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出处】《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释义】本条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杂病的治疗原则。见到肝实之病,应该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这就是治其未病。如果一年四季脾气都很旺盛,则可不必补脾。普通的医生没有认识到五行克制、相传之理,见肝实之病,不调补脾脏,只治肝病。

【条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出处】《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释义】本条举肝病为例说明治病当分虚实。肝虚之病,补肝用酸味之药,加焦苦之药助力,用甘味药调和中气。酸味入肝,补肝用本味之药;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所以用焦苦之药助之。肾的阴寒之水不亢而为害,则水不凌心,心的少火之气旺盛,则制约肺金,肺的邪气不致乘侮肝木,则肝之本气自盛。所以脾气健旺,有助于改善肝虚的病变。这就是治肝之病要补脾的精妙用法。肝虚之病则用此种治法,肝实之病则不用它。

【条文】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出处】《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释义】本条引用经文说明虚实的治法。虚证用泻法,会使虚者更虚;实证用补法,则使实者更实。正确的治法应该是虚证补其不足,实证损其有余。其他诸脏可以类推。

【条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出处】《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释义】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人受五行,依赖于自然界气候的正常而生长。万物生长化收藏,均有赖于自然界气候的正常。然而异常的气候也能伤害万物,就像水能浮舟,也能使舟倾覆。如果五脏真气充实,营卫通畅,抗病力强,邪气就不能逾越腠理屏障而侵害人体。能够令人致病的不正常的气候侵袭了人体,往往能致人死亡。疾病的种类虽多,原因不外三条,一是经络受邪之后,脏腑正气虚弱之人,很快传入脏腑,此为邪气乘虚入内;二是皮肤受邪,仅在血脉传注,使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其病在外;三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疾病无外乎这三种原因。

【条文】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出处】《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释义】本条强调预防重于治疗和提倡早期治疗疾病的理念。若人能养生防病,邪气就不致侵犯经络;倘一时不慎,外邪入中经络,应趁其未传脏腑之时,及早医治。如四肢才觉重滞,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治疗,勿使九窍闭塞不通。不要犯法,防备禽兽等意外灾伤,平时对房事、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能注意调节,使体力强壮,则一切致病因素自然无从侵入腠理。腠为三焦元真相会之处,也是气血流注的地方;理是皮肤脏腑的纹理。

【条文】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出处】《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释义】本条论述表里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病人患病后若被医生误用攻下之法,伤其脾胃,以致表证之身体疼痛未除,又出现腹泻不止,而且粪便如清水并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此时以里证为急,要赶快治疗里证;服药后,患者身体仍然疼痛,大便已正常,则应赶快治疗表证。

【条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出处】《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释义】本条论述新旧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病人有难治的旧病,又有新得之病,一般当先治疗新病,后治疗难治的久病。

【条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出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释义】以上两条论述刚痉与柔痉两种痉病的区别。太阳病,表现为发热、无汗,反而怕冷,叫做刚痉;太阳病,表现为发热、出汗,而且不怕冷,叫做柔痉。

【条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释义】本条论述柔痉的证治。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汗出、恶风等表证具备,出现筋脉强急,脉象反而沉迟,这是痉病,用栝蒌桂枝汤主治。

附: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条文】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释义】本条论述刚痉的证治。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无汗则邪不外达,小便少则邪不下行,气逆上冲胸间,牙关紧闭不能说话的,这是发痉之先兆,用葛根汤主治。

附: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条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出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释义】本条论述湿痹的证候及治则。太阳病,表现为关节疼痛而烦扰不宁,脉象沉细的,这叫湿痹。除湿痹的证候,又有小便不通利,大便反而比平时快,应当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疗。

【条文】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出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释义】本条论述中暍的主要脉证及误治变证。太阳伤暑病,表现为发热、怕冷,身体困重而疼痛,其脉或见弦细,或见芤迟。小便后洒淅寒战,手足冰凉,稍有劳动,又即阳气外浮而身热,口开气喘,门齿干燥。若贸然发汗,则更伤阳气而恶寒加重;误加温针治疗,则发热益剧;若反复用攻下之法治疗,则更伤其阴,津液内竭,必致小便淋涩,较溺赤之症更甚。

【条文】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出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释义】本条论述百合病的病因、证候及诊断。百合病是心肺阴虚为主的病变,因为肺主治节而朝百脉,若心肺阴虚成病,则百脉俱受其累,证候百出。百合病所表现的主要症状为病人想进饮食,但不能食,有时胃纳欠佳,有时又厌恶饮食,常默默不言,想睡觉又睡不安稳,想走路又不能走,有时吃饭睡觉很香,有时甚至不想闻到食物的气味,好像发冷又不冷,好像发热又不热,口苦,小便颜色发红,用各种药物治疗,效果都不显著,甚至服药后常见呕吐或下利,但从形体上观察则一如常人,并没有显著的病态,只是脉搏稍微有点快。

【条文】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现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出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释义】本条论述百合病的治疗原则。百合病,若表现出阴证的,并非阴盛,而是阳虚的,在治疗上酌用养阳之法;若表现为阳证的,并非阳盛,而是阴虚的,应以养阴之法治疗。若病见阳证,反而攻其阴,病不好又认为是阳盛而发其汗,这是错误的;若病见阴证,反而攻其阳,病不愈又认为阴盛而用攻下之法,这也是错误的。

【条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出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释义】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以及与痹证的鉴别。中风之病常见半身不遂,假如仅见某一侧肢臂不遂的,则属于痹证。脉微且数,是中风病的脉象。

【条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出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释义】本条论述中风病的病机和脉证。寸口脉浮而紧,紧为外感寒邪,浮为气血虚弱,寒邪乘虚搏结,邪气居于肌表,脉浮者血虚,导致络脉空虚,邪气留滞不去,乘虚居于身体左侧或右侧;受邪的一侧,松弛舒缓,无病的一侧相对的反见紧张拘急,缓者为急者所牵引,于是口眼斜。

邪中于络脉,则肌肤麻木不仁,邪中于经脉,则肢体沉重,邪气侵入腑,则神昏不识人;邪气侵入脏,则舌纵难言,口流涎沫。

【条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出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释义】本条论述肝肾不足、寒湿内侵的历节病机。寸口脉沉而弱,沉脉病主骨,弱脉病主筋,沉脉病在肾,弱脉病在肝。若汗出渗入水中,汗水相搏伤及心气,流注关节而肿痛,关节痛处溢出黄水,所以叫历节病。

【条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释义】本条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全身的肢节疼痛,身体瘦弱,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要与身体脱离一样,头晕气短呕恶,心中郁郁不舒,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

【条文】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血痹的病因及脉象。血痹病是怎样得的呢?老师说:富贵人家多筋骨脆弱而外表丰满,稍事劳动则体疲汗出,睡眠辗转反侧不安,复受微风侵袭而得。仅以脉诊之,当脉微弱而带涩,寸口、关脉略紧,应该针刺引导阳气,使血脉调和,紧脉转和病即痊愈。

【条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血痹的证治。血痹病人,阳气阴血俱虚,寸口关部脉来微弱,尺脉小中带紧,外在症状为身体麻木不仁,像风痹的症状,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

附: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条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虚劳病总的脉象。大凡男人外貌平和无病态,其脉象浮大的,是虚劳,脉象虚极无力的也是虚劳。

【条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阴阳两虚的虚劳证治。虚劳证见腹部有挛急感,按之不硬,心悸,衄血,腹痛,梦遗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用小建中汤主治。

附: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条文】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肾阳不足的虚劳证治。虚劳病腰部疼痛,小腹拘急不舒,小便不畅利的,用八味肾气丸主治。

附: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条文】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虚劳诸不足的治法。虚劳病人气血阴阳不足,因感风邪而致的各种疾病,用薯蓣丸主治。

附: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参七分 芎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蔹两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条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虚劳心烦失眠的证治。虚劳病虚热烦躁,不能正常睡眠,用酸枣仁汤主治。

附: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两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二两

【条文】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大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出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释义】本条论述肺痿的病因和肺痿、肺痈的脉证以及鉴别诊断。热邪位于上焦的病人,因为咳嗽而成肺痿,肺痿这种病,是怎么得的呢?老师说:或因发汗过多,或因呕吐不止,或因消渴病而小便频数,或因大便困难,又被攻利太过,导致严重损耗津液,津液伤则阴虚,阴虚则生内热,热灼肺叶而患肺痿。又问:病人寸口部脉象数,理应干咳,而反咳稠痰或稀痰,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说:此为肺痿病,若口中干燥,咳嗽伴有胸中隐隐作痛,脉象反滑数,这是肺痈,咳嗽当吐脓血。脉数而虚者是肺痿,脉数而实者为肺痈。

【条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出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释义】本条论述虚寒肺痿的证治。患肺痿吐涎沫而不见咳嗽的,口不渴,一定有遗尿或小便频数,这是因为上焦虚冷,不能制约下焦,肺中虚寒,病人必有眩晕,用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用此药后出现口渴,属消渴病。

附: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条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释义】本条论述寒饮郁肺的证治。咳嗽而气逆,喉中痰鸣声连连不绝,好像水鸡的叫声,用射干麻黄汤主治。

附: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 五味子半斤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八枚(洗) (一法半升)。

【条文】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释义】本条论述虚火咳喘的证治。肺胃之气俱逆,咽喉干燥不利,用止逆下气的麦门冬汤主治。

附: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条文】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释义】本条论述肺痈实证喘甚的治法。肺痈初期,因咳喘不能平卧,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

附: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至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条文】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出处】《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释义】本条论述奔豚病的病因及症状。疾病有奔豚、吐脓、惊怖、火邪,这四种病,都是因为惊恐使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的。师曰:奔豚气的症状,发作时先从少腹起作痛,继而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至心胸咽喉,此时病人极端痛苦,难以忍受,后即冲气渐渐平复,疼痛渐减,终至平复如常,这些症状都是从受惊恐而得的。

【条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释义】本条论述肝郁奔豚病的证治。奔豚病,发作时气从少腹上冲胸部,腹部疼痛,并伴有寒热往来的症状,用奔豚汤主治。

附:奔豚汤方

甘草 芎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条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释义】本条论述因误汗而发生奔豚病的证治。发汗后,用火针令其发汗,寒邪从针处侵入,被针刺的地方红肿了,那么就会发奔豚病,气从少腹上冲,直至心下,外用一壮艾灸灸肿的地方,用桂枝加桂汤主治。

附: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条文】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释义】本条论述水饮欲作奔豚的证治。发汗后,脐下筑筑动悸,有发生奔豚的趋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条文】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出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释义】本条从脉象论述胸痹、心痛的病机。诊脉应从脉象的太过不及来寻找病源,比如关前之寸脉微弱无力而关后之尺脉见弦象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上焦阳气极虚,关前阳脉无力说明上焦阳气虚,关后阴脉弦说明下焦阴寒盛,阳虚阴盛就形成了胸痹心痛病。

【条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释义】本条论述胸痹的典型证候和主治方剂。胸痹病,见气喘、咳嗽、唾痰涎,胸背牵引作痛,呼吸气短,寸脉沉而迟,关脉小紧而数,用瓜蒌薤白白酒汤主治。

附: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条文】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释义】本条论述痰涎壅塞胸中所致胸痹的证治。胸痹喘息咳唾不能平卧,心胸痛牵及背部的,用栝蒌薤白半夏汤主治。

附: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

【条文】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出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释义】本条论述虚寒性腹满的病因、辨证和治法。有腹部胀满之症,或不见腹部胀满,而见大便难,两胁疼痛,只要是属于虚寒的,趺阳脉总是微弦的。这是由于阳虚而寒从下上攻所致,应当用温药治疗。

【条文】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出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释义】本条论述虚寒腹满的证治。病者腹部胀满,有时减轻,随之胀满如前,这是由于里寒所致,应当用温药治疗。

【条文】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释义】本条论述寒疝属于血虚的证治。寒疝病人腹内疼痛连及胁下,并有腹内拘急感的,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主治。

【条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释义】本条从趺阳脉象论述脾约的病机、症状和治法。趺阳候脾胃之气,其脉浮而涩,浮主胃热气盛,涩主脾脏津液不足,不能布津下输膀胱而小便频数,浮涩相搏结,因而大便干燥,为脾约证,用麻子仁丸主治。

附: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条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释义】本条论述肾着病的成因和证治。肾着病所表现的症状,病人身体沉重,腰部冷,就像坐在水中,或腰肿如水状,口反不渴,小便正常,饮食和平时一样。本病的病位在下焦,多因劳动后汗出,衣服经常湿冷,久而久之而得此病,病人常感腰以下寒冷疼痛,像腰里带着五千钱那样沉重,用甘姜苓术汤主治。

附:甘姜苓术汤方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条文】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饮病的分类。饮病有四种,是哪四种呢?老师说: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条文】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临床表现。病人从前身体壮实,现在消瘦,水在肠间流动,能听见沥沥的声音,这叫痰饮;水饮形成以后,停留积聚在胁下,咳嗽或吐痰时牵引胸胁疼痛的叫悬饮;水饮形成后,停积于内,又逐渐泛溢四肢,应当出汗时却不能出汗,身体感酸重疼痛的,叫溢饮;咳嗽气逆,不能平卧,周身轻度水肿,叫支饮。

【条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痰饮病当以温药调和。

【条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痰饮(四饮之一)的证治。胃中有水饮,胸胁支撑胀满,头目眩晕,用苓桂术甘汤主治。

附: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条文】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出处】《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释义】本条论述消渴的病机。病人寸口脉浮而迟,浮是属虚证,迟是属过劳,虚是卫气不充足,劳是营气衰竭的表现。趺阳脉浮而数,浮为胃气有余,数为胃热亢盛,消谷善饥而大便坚结。胃气盛则小便数,小便数则大便更加坚硬,大便坚和小便数的症状同时出现,即为消渴病。

【条文】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出处】《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释义】本条论述淋病的症状。淋病的表现,小便排出如粟粒,小腹拘急紧张,疼痛牵引脐中。

【条文】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出处】《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释义】本条指出淋家的治疗禁忌。淋病患者不可用阳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条文】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出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释义】本条总论水气病五种类型的脉证,并指出风水与皮水的治疗原则。水气病可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风水病的症状是:脉浮,周身骨节疼痛,怕风;皮水可以见到肢体浮肿,被手指按压地方就凹陷下去,不恶风,腹部膨隆如鼓,口不渴,脉也呈浮象,这两种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正水的症状是:气喘、脉沉迟;石水则见腹部胀满,但不喘,脉沉;黄汗病可见全身发热,胸中满闷,四肢头面皆肿,脉沉迟,病情经久不愈,势必生痈作脓。

【条文】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出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释义】本条指出水气病治疗的一般原则。治疗各种水气病的法则是:腰以下肿的,就用利小便的方法;腰以上肿的,用发汗的方法治疗。

【条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出处】《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释义】本条论述黄疸病的发病机制。寸口的脉象浮而缓,浮脉为有风热,缓脉主湿,虽脉见浮缓,但实非太阳中风证;病人四肢苦烦不安,脾主黄色,脾脏所蕴结的湿热转输于体表,就必然发生黄疸。

【条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释义】本条论述谷疸湿热证的证治。谷疸这种病,病人会出现恶寒发热,不想吃东西,食后就感头目眩晕,心胸部烦闷不适,时间久了,全身皮肤发黄而成为谷疸,用茵陈蒿汤治疗。

附: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条文】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出处】《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释义】本条论述衄家禁汗及误汗的变证。素有衄血的病人,不可乱用汗法治疗,若误用汗法,会使额上肌肉塌陷不起,脉搏紧张拘急,两眼直视,不能自由转动,而且不能安稳入睡。

【条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释义】本条论述胃虚停饮挟肝气上逆之干呕的证治。病人呕吐时有声无物,有时口吐涎沫,又有头痛的,用茱萸汤治疗。

附: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条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释义】本条论述呕吐属于寒热错杂的证治。病人呕吐,肠鸣,又有心下痞满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附: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条文】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释义】本条论述胃虚有热而呃逆的治法。病人呃逆,用橘皮竹茹汤治疗。

附: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条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释义】本条论述热利的证治。患湿热利而肛门重坠的病人,用白头翁汤治疗。

附: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条文】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释义】本条论述寒厥下利、阴盛格阳的证治。病人水样腹泻,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这是里面有寒,外面有热,若汗出而四肢冰凉的,用通脉四逆汤治疗。

附: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条文】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释义】本条论述肠痈急症的辨证与治法。肠痈病人,少腹部肿胀而痞硬,按之有压痛,疼痛像淋病疼痛一样,小便正常,时常发热,出汗,又怕冷。脉沉紧,是痈脓未成,可用下法治疗,用大黄牡丹汤主治。服药后,可见大便色黑,瘀血由大便排出,肠痈可愈。如果脉象洪数的,为痈脓已经形成,就不能用下法治疗。

附: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条文】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释义】本条论述产后血虚里寒之腹痛的证治。妇人产后腹中绵绵作痛,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此方还可以治疗腹中寒疝气痛和虚劳不足之症。

【条文】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热入血室的证治。妇人患太阳中风证已经七八天,应无寒热,而今又继续恶寒发热,而且发作有一定时间规律,月经也见停止,这是邪热乘虚侵入血室。热与血结,所以病发如疟之少阳证,寒热发作有定时,用小柴胡汤治疗。

附: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条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咽中痰凝气滞的证治。妇人自觉咽中像有烤肉块梗塞,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用半夏厚朴汤治疗。

附:半夏厚朴汤方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条文】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脏躁病的证治。妇人患脏躁病,无故悲伤哭泣,精神失常,像有神灵所使一样,频频打呵欠,伸懒腰,用甘麦大枣汤治疗。

附: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 小麦一斤 大枣十枚

【条文】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妇人腹中诸痛的治法。妇人患各种腹痛证,可用当归芍药散治疗。

【条文】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妇人脾胃阳虚里急腹痛的证治。妇人腹部疼痛,用小建中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