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与药酒方集萃(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篇 茶饮与药酒药膳方选

一、解表散邪类茶饮与药酒药膳方

(一)概述

1.概念
解表散邪类药膳是指具有发汗、解肌、透疹作用的茶饮、药酒等药膳。
2.适应证
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即西医所说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或调理,部分方剂也用于疮疹痘疹、支气管炎所致咳嗽气喘、关节炎引起风寒湿痹等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
3.应用
外邪侵犯,常常是由表入里,首先伤害皮毛、经络及肌肉等浅表部位。此时正气尚未损伤、邪气仍属轻浅,解表散邪剂即可借其宣散或发汗之力,及时祛邪外出,防止病邪深入,使疾病尽早痊愈。解表散邪法属于中医治病八法中的“汗法”。由于邪犯肌表等体表部位,主要有风寒、风热两类。因此解表散邪类药膳也相应地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不同。本类方剂可通过发汗或宣散作用,以祛除在表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缓解或消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苔白、脉浮等表证症状。临床除上呼吸道感染外,多种传染病早期和疮疹初期,都可发生表证。解表散邪类药膳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感染、发汗、解热、镇痛、调动或调节机体抗病能力等多方面作用,所以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上述病症。
4.常用药材与食品
解表散邪类药膳以荆芥、防风、紫苏、薄荷、桑叶、菊花、生姜、豆豉及葱、芫荽等药材、药食两用物品、食材最为常用。
5.应用注意事项
(1)解表散邪的药、食多含芳香挥发成分,一般不宜煎煮过久,否则药力损耗,解表散邪作用会降低甚至丧失。
(2)服用本类药膳后,可适当加衣盖被以助散邪或作汗,但应以全身微汗为度。
(3)眩晕、头痛而证属阴虚阳亢者,或上部出血患者,宜慎用或忌用辛温升散力强的方剂,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中风。服用本类药膳后,应忌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生冷、油腻阻止解表散邪作用的充分发挥。
解表散邪类药膳多为茶饮等形式,而药酒则以治风寒感冒为主、同时也常用于风湿痹痛的治疗。

(二)茶饮药膳方选

姜糖苏叶茶
【来源】
《本草汇言》
【原料】
生姜、苏叶各3g,红糖1.5g。
【制法与用法】
将生姜切丝、苏叶洗净,两药同置茶杯内,沸水冲沏、加盖浸泡5~10分钟,再加入红糖搅匀,趁热饮用。
【适用人群】
功能发汗解表、温中和胃。适用于风寒感冒,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促,或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苔白、脉浮紧等的治疗或调理。临床对西医所谓急性呼吸道感染,属外感风寒、内伤气滞的病证,以及胃肠型感冒、妊娠感冒属寒证者,则更为适宜。
【组方诠解】
方中苏叶即紫苏,为植物紫苏的叶或带叶小软枝,味辛性温,功能散寒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和胃,既散风寒,又理气滞,是治疗外感风寒兼气郁的“胃肠型”感冒的药食两用物品。生姜也长于外散风寒、发汗解表,内温肺胃、止咳和中,与紫苏同用,既增强温散之力、又提高和中之效。如民间就有“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养生谚语。也就是说早晨起床后喝点姜汤、姜茶,早饭小菜吃点鲜姜丝、腌姜片,有振奋阳气、提神醒脑、散寒除湿、温暖脾肺的保健作用。红糖则温中和胃、和营止痛,同时又调和药味、中和辛辣味苦的药汁,使本方成为甘甜适口的饮料。三者均为药食两用物品和食材,合用即有解表和中之功效。另外,本方作用缓和,对病情轻浅者最为适宜;紫苏还有理气安胎的作用,故妊娠感冒而属寒者也常选用本方。
【附方简介】
本方附方有三:
1.姜糖茶(《医学文选》)
生姜3~5片开水冲泡,加红糖适量,搅匀热服。
2.姜葱糖水(饮)(《中国药膳学》)
生姜片、葱白根,加水稍煎,调入红糖、趁热一次服。
此两方功用均同上方,但作用较弱。
3.五神茶(《惠直堂经验方》)
生姜、苏叶、荆芥、薄荷各10g,茶叶6g,沸水冲泡,或微煎取汁,加红糖30g化开,代茶饮用。此方发汗解表之力较上方要强。
葱豉茶与葱豉饮
【来源】
《本草纲目》《太平圣惠方》
【原料】
“葱豉茶”:葱白7根,豆豉10g。“葱豉饮”:葱白3根,淡豆豉15g,荆芥5g,薄荷30叶,栀子5枚,石膏(打碎)60g,茶末10g。
【制法与用法】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葱豉茶”,以上两味放入茶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饮。宋代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的“葱豉饮”,先煎除茶末外的物品,去渣取汁,再下茶末煎5分钟,分2次温服。
【适用人群】
“葱豉茶”辛温发汗解表,适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属外感风寒轻证,或风寒感冒初起阶段,如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喉痒咳嗽,或伴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苔薄白、脉浮紧等的治疗或调理。“葱豉饮”疏风宣肺、散寒清热,适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属表寒里热感冒的治疗或辅助治疗,即所谓“寒包火”证,临床以既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之风寒表证,又见咽痛、痰稠、舌红苔黄之里热证为主证。
【组方诠解】
“葱豉茶”中的豆豉为药食两用物品,李时珍说:“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罨,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配以葱白发汗通阳解表,虽辛温却不燥,虽发散而不烈,且无过汗伤津之弊端,用治外感风寒轻证,或初起的风寒感冒最为适宜。
“葱豉饮”中的葱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配伍辛散的淡豆豉、荆芥,作用增强,其效更优;薄荷、栀子、石膏疏风、清热、泻火。茶既能解表、祛风发汗,又能清火、降火,如《本草纲目》言:茶“能轻发汗而肌骨清”,《中国医学大辞典》载:茶“最能降火”,故方中加入内外皆治的茶最为恰当;同时,茶在各味煎好后取汁再稍稍煎煮,仍有清香之味,饮之沁人心脾,病人乐于接受。综观全方,既祛外寒,又解里热,临床用于素体热盛或肺有痰火,复感风寒之邪的寒包火证。
【使用注意】
上两方对表虚多汗者均不宜使用,也禁与蜂蜜同服。
香薷茶
【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料】
香薷10g,厚朴、白扁豆各5g。
【制法与用法】
上物洗净,厚朴剪碎,白扁豆炒黄捣碎,三者同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一小时后,代茶频饮。
【适用人群】
功能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适用于夏季乘凉饮冷、感受寒湿的病证,如夏季发生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中医所谓夏月感冒,即阴暑证,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头重、无汗,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苔白腻、脉浮等的治疗或调理。
【组方诠解】
方中主药香薷为药食两用物品,有“夏月麻黄”的别称,既可解表散寒、又能祛暑化湿;厚朴苦辛温,行气宽中、温化湿滞,以其为辅;白扁豆亦为药食两用物品,味甘性平,健脾和中,兼以利湿消暑,是为佐药。三者合用,共奏散寒解表、化湿和中之功,主治夏月感冒。
午时茶
【来源】
《中国医学大辞典》
【原料】
苏叶450g,防风、羌活、白芷各300g,生姜2500g,连翘、柴胡各300g,桔梗450g,前胡300g,川芎300g,藿香、苍术各300g,山楂、神曲各300g,麦芽450g,陈皮、枳实各300g,厚朴450g,红茶10 000g。
【制法与用法】
市售产品,有块状茶、颗粒茶等剂型,每次1~2块(包),开水冲泡,趁热顿服,一日2~3次。
【适用人群】
功能辛温解表、芳香化湿、消食和胃;适用于风寒感冒、寒湿阻滞、食积内停的病证,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胸闷呕恶、纳呆纳减,或脘腹胀闷、呕吐泄泻,苔白腻、脉濡或滑等为主证。本方对伤食感冒及儿童、老人的风寒感冒最为适宜。
【组方诠解】
本方源于清代恬素的《集验良方拔萃》(又名《集验良方》《拔萃良方》),方中苏叶、防风、生姜及羌活、白芷辛温解表,羌活、白芷又兼以止痛;连翘、柴胡辛凉透解热邪,连翘并能清食火;桔梗、前胡宣肺止咳,川芎有良好的祛风止痛作用,与防风及羌活、白芷等合用,可治外感头痛身痛。藿香、苍术芳香化湿、健脾和胃,藿香兼以发表、止呕,苍术又能祛风、止痛。山楂、神曲与麦芽合称“三仙”,消食开胃,是治疗食积、食滞证的必用之品。陈皮、厚朴、枳实理气导滞、通降胃气。红茶既能解表,而尤长于消食。以上配伍得当,虽说味数较多,却各有其用,共奏辛温解表、芳香化湿、消食和胃之功,临床常用于伤食感冒的治疗。由于儿童脾胃本虚,发育不足;老人体衰,脾胃亏损,因此感冒后极易夹湿停食,或原本就有食积内停、寒湿阻滞,若再感冒也易形成外有风寒、内有食积湿阻的病证。所以本方尤其适于儿童、老人风寒感冒的治疗。
川芎芥穗露
【来源】
《中药制剂汇编》
【原料】
川芎100g,荆芥穗200g。
【制法与用法】
上物共研粗末,加水同煮,蒸馏,收集饱和芳香水10 000ml。每次服20ml,一日3次。
【适用人群】
功能祛风止痛;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如急性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偏头痛等所致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等的辅助治疗。
【组方诠解】
川芎味辛性温,常用于感受风邪引起的头痛、身痛及风湿痹痛的治疗,有良好的祛风止痛作用。本方以川芎为主,配合荆芥穗,既能疏散上部风邪,增强祛风止痛的作用,亦能解表,兼以祛除风寒病邪,因此临床上可用于外感风寒头痛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
【附方简介】
本方附方有二:
1.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荆芥各120g,羌活、白芷、甘草各60g,细辛30g,防风45g,薄荷240g,共研细末,每服6g,清茶调下,一日2次。亦有市售川芎茶调散、丸(颗粒),每次1~2包(袋),或按说明,清茶冲服或送服,一日2次。
2.菊花茶调散(《医方集解》)
由方一加菊花、僵蚕各60g而成。
此两方与上方一样,均有疏散外风的功效,都能治疗外感风邪引起的头痛。但上方与方一所治头痛,以偏于风寒证者为宜,并且方一的作用要强于上方;方二则常用于治疗头痛而偏于风热证者。
桑叶菊花茶
【来源】
《常见病的饮食疗法》
【原料】
桑叶、菊花、薄荷、生甘草各10g。
【制法与用法】
上物开水冲泡,代茶饮。
【适用人群】
功能疏散风热、清热利咽;适用于风热感冒,如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咽痒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合并急性泌尿系感染兼见小便短赤涩痛,即风热感冒兼见热淋等的治疗或调理。
【组方诠解】
方中桑叶、菊花具有协同作用,为治疗风热表证的常用药对,二者既能疏散卫表风邪,也能清泄肺中邪热,而且长于清头目、利咽喉。另外,桑叶尚具润肺止咳之效,菊花还有清热解毒之功。因此两者同用,是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头痛、目赤、咳嗽等症的良药。薄荷味辛性凉,擅长外散风热、透汗解表,也能清头目、利咽喉,可明显增强桑、菊宣散风热之力。甘草生用,一者解表利咽,治咽喉肿痛,二者清小肠实火,疗小便短赤涩痛。上四味均为药食两用物品,合用即具辛凉解表之功,同时也能顾及在上清解、在下清利,所以可用于风热感冒头痛较甚、目赤咽痛、出汗不多、或小便短赤涩痛等病症的治疗。身热较甚、出汗较多者,原方去薄荷;咽痛不重、或无小便短赤涩痛者,可去生甘草。
【附方简介】
本方附方有三:
1.菊花茶(《时珍国医国药》)
菊花5g,开水冲泡,代茶饮。
2.桑菊薄竹茶(《实用食疗方精选》)
桑叶、菊花各10g,薄荷6g,白茅根10g,淡竹叶15g,上五味洗净,放入茶壶内,沸水沏泡10分钟,代茶饮。
此两方功用均同上方,但方一偏于清解上焦头目风热;方二重在清利下焦,导火下出。
3.薄荷茶(《太平圣惠方》)
薄荷30片,石膏30g,麻黄2g,生姜3片,党参5g,共为粗末,水煎取汁,代茶饮用。此方有辛凉透表、宣肺止咳、益气补虚的作用,主治气虚之人或老少体虚病人的风热感冒,症状基本同上方,而重在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不爽等表现。
【使用注意】
疏散风热、治疗感冒宜用黄菊花;平肝抑阳、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清热止嗽茶(饮)
【来源】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原料】
霜桑叶、菊花、炙枇杷叶(包)各6g,酒黄芩3g,鲜芦根10g(干品减半),陈皮3g,焦枳壳4.5g。
【制法与用法】
上物除枇杷叶布包、纱布包外,余者共制粗末,水煎取汁,代茶温饮。
【适用人群】
功能疏散风热、清泄肺热、止咳化痰;适用于外感风热并肺热所致咳嗽等的治疗或辅助治疗,如身热不解、咳嗽、咳痰黏稠色黄、口渴、咽痛、大便干结、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或滑数。
【组方诠解】
方中桑叶、菊花辛凉解表、疏散风热;枇杷叶苦泄清肺,还能止咳化痰;黄芩、芦根清解肺热,芦根兼以生津护咽;陈皮、枳壳理气化痰。因此本方既能解表,又可清肺,还兼以止嗽,临床可用于外感风热并肺热所致的咳嗽,即表证未罢,又及于里,表里同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肺炎早期等病症的治疗或辅助治疗。
芫荽发疹饮
【来源】
《岭南草药志》
【原料】
芫荽60g,胡萝卜90g,荸荠60g。
【制法与用法】
上三味洗净、切碎,加水1200ml,煎至500ml,代茶随意饮,连饮10数次有效。
【适用人群】
功能透疹、清热、生津;适用于痘疹初起、邪毒欲透不出而发热、恶风、喉痒、喷嚏、口渴等症。临床常用于风疹、麻疹、痘疹等发病初期的治疗或调理。
【组方诠解】
方中芫荽俗称香菜,味辛性温,入肺脾二经,功能发表、祛风、透疹,对于痘疹欲出不畅,无论内服、还是外用熏洗,均有显效。《本草纲目》谓其:“辛温走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故痘疹出不爽快者,能发之。”现代研究认为,欲使痘疹透发,必须促进外周循环,使痘疹病毒大量流至皮肤的毛细血管,引起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增生、血清渗出,以形成痘疹。痘疹形成后,内脏所受病毒的侵害即相对减轻,全身症状因此就会明显好转。因为芫荽能促进外周循环,所以有助于痘疹的透发。可见本品是透发痘疹的亦食亦药的必备之品。胡萝卜能清热邪、解疹毒,像《岭南采药录》认为:“凡出麻疹,始终以此煎水饮,能清热解毒。”民间常在小儿麻疹发热初期,习惯用胡萝卜、荸荠等煎水,给患儿作为日常饮料,以促使疹毒透发,并滋养津液。荸荠又名马蹄,属甘寒之品,一则解毒透疹、生津止咳;二则制约芫荽温散之性。三者均为食材,配合使用,组方严密,使全方更加切合病证。
【附方简介】
本方附方有三:
1.红萝卜荸荠茶(《家庭食疗手册》)
红萝卜、荸荠各200~400g,洗净,加水煎汤代茶饮、不拘时服。此方功用均同上方,但透疹之力稍弱。
2.二胡茶(《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
芫荽60g,胡萝卜100g,切碎,水煎取汁,代茶饮。
3.芫荽蝉蜕薄荷饮(《全国中草药汇编》)
芫荽、蝉蜕各6g,薄荷3g,水煎取汁,代茶饮。
此两方基本同上方,但养阴生津之力不足。相比较而言,方三的透疹作用要强于上方。
黄芪杞菊茶
【来源】
《健康与生活》《甘肃药膳集锦》
【原料】
黄芪、枸杞子、黄菊花各10g,冰糖少许。
【制法与用法】
前三味洗净,放入茶壶中,加1000ml沸水冲沏,盖上盖子焖10分钟后放入冰糖调味,代茶饮用。亦可先将前两味加水1200ml,大火煮沸,转小火煎煮10分钟,再将菊花放入,大火煮沸后熄火5分钟,加入适量冰糖调味,代茶饮用。
【适用人群】
功能补益脾肺、益精养血、疏散风邪。适用于年老体弱或脾肺气虚体质之人预防急性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亦用于气虚兼血虚感冒所致头痛目胀、身有微热,或有恶寒,及精神不振、身体疲乏、食欲不振、头晕目涩等不适的调治。
【组方诠解】
本方为作者自拟习用方,收录于《健康与生活》《甘肃药膳集锦》等书刊。方中黄芪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味甘、性温,归脾、肺二经,既补气又升阳,可补脾益胃、强健肺卫,现代研究证明,黄芪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抗疲劳的作用,适用于脾胃气虚、肺卫不足引起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与体虚易患感冒的病证。枸杞子、菊花为药食两用物品,冰糖属食品。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益精、养血、明目的作用;黄菊花味甘性凉,具有散风、清热、止痛的作用;冰糖味甜矫味。三者合用,具补脾益肺、益精养血、疏散风邪之功,既用于感冒的预防,又可改善感冒的不适。

(三)药酒药膳方选

荆芥豉酒
【来源】
《百病中医药酒疗法》
【原料】
荆芥10g,豆豉250g。
【制法与用法】
上二味洗净晾干,用酒750ml煎5~7沸,去渣取汁,收贮备用。随个人量稍热饮之。
【适用人群】
功能辛温散寒解表;适用于风寒感冒,如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喷嚏、苔薄白、脉浮紧等的治疗或调理。
【组方诠解】
豆豉宣散表邪,既用于外感风寒,也用于外感风热,主治由此而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的病证。因豆豉配用了辛温解表的荆芥,同时两者是用辛散通阳的白酒煎煮,故本方具有辛温散寒解表之功,用治风寒感冒有效。
葱豉黄酒
【来源】
《偏方大全》
【原料】
带须葱30g,淡豆豉15g。
【制法与用法】
先将淡豆豉放砂锅内,加水一小碗,煎煮10分钟,再把洗净切断的葱放入,继续煎煮5分钟,然后加黄酒50ml,待煮沸后停火,立即出锅。一日2次,趁热顿服。
【适用人群】
功能辛温解表,兼以除烦、温中;适用于急性呼吸道感染而证属外感风寒并里虚寒的病证,如素体脾胃阳虚或原有脾胃虚寒证的风寒感冒,表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虚烦、呕吐、泄泻、苔白滑、脉浮紧等症的治疗或调理。
【组方诠解】
方中淡豆豉宣散表邪,配用了辛温通阳的连须葱与黄酒,共奏辛温散寒解表之功,是针对表寒而设。但淡豆豉性凉,又能清热除烦,则是针对郁热扰神虚烦不得眠的病证而设;黄酒功同白酒而升散力弱、温中力大,又是针对里寒证而设。三者合用即有辛温解表、除烦温中的作用,可用于风寒感冒而属表里皆寒、里有虚寒的病证的治疗。
【附方简介】
本方附方有二:
1.葱豉酒(《本草纲目》)
葱根、豆豉适量,浸酒中,微微煎煮,去渣取汁,顿服。此方功用均同上方,唯解表之力稍强而温中之力不足。
2.姜糖酒(《药物与方剂》)
生姜100g,白糖200g,黄酒1000ml,生姜切碎,与白糖、黄酒同置容器内,盖紧浸泡一周后使用。每服10~20ml,早晚各服一次。此方功用基本同上方,但无除烦之功,却具暖胃止呕、散寒止痛之效。临床既用于风寒感冒轻证的治疗,也用于脾胃虚衰所致纳食减少、胃中冷痛、呕吐清稀以及妇女血寒引起痛经、月经不调等病证的治疗。
桑菊酒
【来源】
《药酒验方选》
【原料】
桑叶、黄菊花各30g,薄荷10g,杏仁30g,桔梗20g,连翘30g,芦根35g,甘草10g。
【制法与用法】
上物捣碎,用米酒1000ml浸于瓶中,封口,5天后去渣取汁,备用。每次15ml,早晚各1次。
【适用人群】
功能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主治外感风热证或风温初起,像发生于冬春季节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气管炎、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而以咳嗽、身热为主的病证,如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咳嗽咳痰、痰稠色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的治疗或辅助治疗。
【组方诠解】
方中桑叶、菊花辛凉解表、疏散风热,桑叶兼以清肺止嗽;薄荷协助桑、菊以疏散风热,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连翘清热透表,芦根清热生津护阴;甘草调和诸药,且与桔梗相合以利咽喉。本方实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的“桑菊饮”,但桑菊饮以水煎煮,而本方却以米酒浸泡药物取汁服用。二方功能、主治基本相同,但因本方为酒剂,虽取其辛散透表、宣肺之功而主治外感风热证或风温初起以身热、咳嗽为主的证候,却因酒温散的缘故,所以身热较甚或咽痛较重或目赤肿痛者则不宜服用。
胡荽酒
【来源】
《太平圣惠方》
【原料】
胡荽150g。
【制法与用法】
上药细切,以酒两大盏,煎沸,浇胡荽上,加盖密封,不令气出,候冷去滓,微微从项以下,喷洒于全身,勿喷面部。
【适用人群】
功能发汗透疹;主治痘疹欲出不能。临床可用于麻疹、水痘等因外受风寒引起的疹出不透等的治疗或调理。
【组方诠解】
胡荽即芫荽,辛温,入肺脾二经,擅长发汗透疹。本方以胡荽为主药,同时以热酒浸之,然后喷洒全身外用,因酒也属辛温,同时经过加热,故温散之力大增,全方辛香走窜,令毛孔开张,使毒邪从汗而解。因此可治小儿痘疹欲出不能的病证。像宋代太医院编《圣济总录》、明代医学家王肯堂《证治准绳》、北宋医药学家掌禹锡等编《嘉祐本草》等医方、本草书中都有类似治法,民间应用也比较普遍。
【使用注意】
由热毒壅盛而非外感风寒所致的疹出不透禁用本方。
肉桂末酒
【来源】
《费氏食养三种》
【原料】
肉桂末6g。
【制法与用法】
肉桂末,酒浸二日,温服。
【适用人群】
功能散寒通脉止痛;适用于感寒浑身疼痛,如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属风寒感冒头痛身痛、妇女经期感寒全身疼痛等的治疗或调理。
【组方诠解】
肉桂辛温,通脉止痛,以酒浸泡,温服之,其温通之力大增,并兼具解表散寒之功。现代研究证实,肉桂含挥发油,油的主要成分是桂皮醛,而桂皮醛有解热作用,桂皮油尤其是其中的桂皮酸钠有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作用。因此可治感寒所致的浑身疼痛。
菊花防风独活酒
【来源】
《太平圣惠方》
【原料】
菊花15g,防风、独活、萆薢、茯苓各60g,杜仲120g,肉苁蓉、熟附子、桂心各60g,钟乳粉120g,当归、黄芪各60g,山茱萸、石斛各60g。
【制法与用法】
将以上各物粉碎,盛于绢袋,置于瓷瓶或玻璃瓶中,注入20L白酒,密封,春夏季浸7天,秋冬季浸14天。每日饮3次,一次饮一小杯。
【适用人群】
功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痛风等,即中医所谓痹证初起或陈年痹证复感新邪,即感寒受湿,腰背下肢疼痛的病证,如恶寒发热,腰背下肢重着酸痛、遇寒加重,食少形瘦,舌黯苔薄腻、脉浮或濡或紧等的治疗或辅助治疗。
【组方诠解】
本方又名“菊花酒”。方中菊花既可与防风、独活疏散风寒湿邪,亦可通脉止痛,是全方的主药。如现代研究证实,菊花制剂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并能增加血流量;近年来,单用煎剂或与理气活血药同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均有良效。萆薢、茯苓淡渗除湿;杜仲、苁蓉与附子、桂心、钟乳粉通脉散寒止痛,杜仲、苁蓉还可温阳补肾。黄芪、茯苓和当归益气养血,当归尚能活血止痛。山茱萸酸涩敛阴、石斛甘寒养阴,二药是因全方多为辛散、温散之品,恐伤阴耗液而设。酒味辛性温,能散邪,也能通脉止痛。全方合用共奏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之功,临床可用于素体阳虚、感寒受湿所致的浑身尤其是腰背下肢疼痛痹证的治疗。
【使用注意】
方中附子虽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因其含有剧毒成分乌头碱,故应注意使用制附子,且不可过量,非医学背景读者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