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规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磁共振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要
磁共振信号特征依赖于氢质子饱和度和组织中化学键的类型,其图像中含有形态、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特征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MRI系统已成功地将图像引导技术推广到微创诊疗过程中,尤其是开放式MRI使患者在MRI内更舒适,患者能多方向进入磁场,在这种系统中,允许一位或多位医生进行手术操作并满足其术中需求,医生可方便地在磁体旁的空间完成活检、治疗或手术过程,MRI在引导微创手术操作、监测、诊断和治疗的控制方面具有特殊优点。使用MRI引导操作或提供术中控制减少外科治疗损伤已成为新的趋势。研究证明MRI影像引导穿刺活检、物理与化学性消融等操作临床应用可行,并进行了用于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的植入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改良的磁共振硬件与升级的计算机超强能力都促使磁共振成像速度和成像质量达到一个完全崭新水平,MRI的多方位成像、清晰的软组织对比、区域三维(3D)成像、准确的器械示踪、温度和流向敏感、无X线辐射等优点结合快速软件、创新序列如匙孔(keyhole)成像、局域灌注等技术的应用和开放式进入使MRI成为近似实时的微创诊疗引导设备。
磁共振介入技术是指在磁共振成像引导和监控下利用磁共振兼容性设备进行的微创性诊断与治疗的手术介入操作,是具有前景的微创性无放射损伤的诊疗手段之一。低场磁共振引导下的介入技术相对较早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高场磁共振介入业已得到发展。磁共振介入需要快速成像技术。MRI引导下的微创性诊断(获得病理组织学及细胞学结果)与治疗的手术;是指将MRI用于引导治疗而非完全性诊断的一项新技术。MRI融介入诊断和治疗与MRI技术于一体,具有其他的引导手段(如CT、US等)不可比拟的优势:①MRI有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明确显示和分辨与病变相邻的重要血管和神经,了解病变和相邻组织的特性;②可显示和分辨出CT平扫时难以显示的等密度病灶;③MRI扫描可提供多平面图像,不仅在横轴位,还可在冠状位及斜位引导穿刺活检;④MRI可显示被治疗组织的药物弥散、灌注和病变温度变化等功能性改变,有利于监控介入性治疗;⑤不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流信号,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前景;⑥无放射性损害。随着开放式磁场的不断改进(如专用于颅内介入的局部小磁场)、各种超高速扫描序列的开发和各种磁兼容性更好的器材的发明,使得MRI日益得到发展,从而成为当今介入医学中的一大热点。目前,MRI已成功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病变的诊断和治疗领域。
磁共振微创诊疗中采用的是理想的导航技术,系统的组成主要有5个部分:①专用于微创的磁共振系统与线圈;②实时导航设备,是完善操作并保证微创过程安全性和准确性的关键部分;③微创治疗总控制台及显示设备,保证手术者可以瞬时了解手术信息并传达指令;④磁共振兼容治疗设备与手术器械;⑤磁共振兼容性监护设备。
目前,几乎所有的生产商都能够设计和生产可用于微创的MRI系统。该系统场强为0.064~2T。磁体的外形从完全封闭到开放。通常,MRI系统是一个磁场均匀性与患者可接触性之间的平衡,外形越一致、场强及磁场均匀性越高,患者的可接触性就越差;反之亦然。MRI诊断医师可较容易地接受这种折中,但从微创的观点来看,还不尽如人意。
该系统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①封闭和短孔磁体,通常场强为1~2T;②开放式立方形水平双平面磁体,场强为0.7~1.0T;③开放式C形水平双平面磁体,场强为0.2~0.5T;④垂直和水平通道混合式磁体,场强为0.5T。
二、临床应用范围
目前的磁共振介入的临床应用已较广泛。
1.MRI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及囊肿、血肿和脓肿的抽吸引流
MRI在引导穿刺活检中的作用明显优于CT等其他影像设备。开放式MRI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活检已开始广泛应用于全身各个系统。
2.MRI引导下的实体肿瘤消融治疗
定位准确的热消融技术使消融在肿瘤治疗上越来越普遍。MRI成像能够监测肿瘤或其他病理组织的热消融时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可用温度敏感序列的场回波T 1加权序列、扩散成像或波谱成像来测量。磁共振兼容氩氦低温冷冻手术系统冷冻形成的冰球在T 1WI和T 2WI均呈低信号,而邻近正常组织的显示不受影响,操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做三维成像,选择最佳的位置显示病灶、冰球的大小范围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引导穿刺准确,成功率高。
3.MRI引导下的切除手术
应用磁共振导引与监控技术,肿瘤切除时的MRI监测有助改善临床结果,MRI图像可检查到可能被手术医生忽略的残留的肿瘤,根据所使用的参数和肿瘤类型的不同,50%~86%的脑肿瘤可被切除。可能的出血也可以用梯度回波序列来检查。
4.MRI引导肿瘤内局部或区域性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植入治疗术
癌症组织间放、化学治疗是将放射源与抗肿瘤缓释植入剂植入肿瘤之内或其附近受肿瘤浸润的组织中,包括扩散淋巴结内治疗癌症的一种方法。磁共振引导与监测下治疗人体各器官实体恶性肿瘤的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是将影像学、肿瘤外科学与癌症放射化学治疗学相结合的新的边缘科学——血管外微创性介入放射治疗学。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脑瘤、肝癌、胰腺癌、肾癌、前列腺癌、腹膜后恶性肿瘤、盆腔恶性肿瘤、肺癌、甲状腺癌以及骨源性癌症等的治疗。
三、磁共振兼容(magnetic resonance compatible)性器械
磁共振兼容的介入设备和器材应符合磁共振使用环境标准设计,使用磁共振兼容特殊防磁材料制造。磁共振兼容介入手术器械及附件,应符合GB 15982-2012和GB/T 16886.5-2003的相关规定,同时能满足磁共振引导介入手术要求,完成穿刺活检、引流、肿瘤消融、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等,并能保证患者在整个扫描诊断及介入手术全程中的安全。
(一)磁共振兼容穿刺针
磁共振穿刺针必须是磁兼容性材料组成,是由镍、铬、钼、钶、铁和碳等按比例组成的合金器械,不同成分制成的穿刺针可影响穿刺针直径伪影的大小。磁共振兼容性穿刺针均为被动显示设计,即穿刺针是通过它本身的磁敏感性伪影来显示和定位的,它表现为一种线形信号缺失。穿刺针(needle)为最基本的介入器材,有用于血管与非血管之分。在磁共振微创手术操作中主要采用非血管性用途穿刺针,又分为软组织穿刺针与骨骼穿刺针(钻)。
1.按照作用目的分类
(1)穿刺针可直接穿入肿瘤或囊腔做抽吸、冲洗、引流、活检或消融等诊断与治疗,也可用于打开皮肤与血管的通道或颅脑、胆管、泌尿道、胃、脓腔与囊腔等组织,然后引入导丝、导管、引流管等进行治疗。
(2)粒子插植针,多为MRI兼容性18G带刻度穿刺针,用于经皮在肿瘤内植入 125I种子源,行肿瘤组织间放射治疗。
(3)消融电极针,包括射频消融电极针、微波固化电极针以及氩氦刀磁兼容性穿刺套管针。通常为14~16G带刻度穿刺针,经皮穿刺后,射频消融电极针可以打开子电极针,利用热凝固蛋白的原理,对肿瘤组织进行消融治疗。
2.按照结构组成分类
(1)一部件前臂穿刺针:
针由非铁磁性镍或钛合金材料制成,针尖锐利呈斜面,针柄部分可有不同形状,便于穿刺时握持和控制针的进退。针柄内腔光滑呈漏斗形,以便于插入导丝或内置探针。针长8~15cm,常用的外径为14~18G。常用于皮下较表浅部位软组织病变的穿刺诊疗。
(2)二部件套管针:
由外套管(鞘)和针芯构成。有两种类型,①针芯平钝,套管端尖锐,呈45°斜面,针芯稍短于外套管,如Chiba针;②针芯尖锐,外套管头端平钝,针芯露于外套管之外,如MReye @ Chiba活检针。针长10~20cm,针径12~23G,针柄内腔光滑,呈漏斗形。
3.按规格大小分类
穿刺针外径以号(gaue,G)表示,如18G或16G,号愈大,针外径愈小。应根据患者年龄、部位、病变大小不同选择不同穿刺针。
(二)监护设备
磁共振兼容监护仪,专用性磁共振兼容监护仪Maglife C Plus提供了在磁共振影像监测和磁共振微创手术中对高危患者的安全监测,采用光学传感器(不含铁)、RF屏蔽,不会对患者产生危险,也不会被MRI所影响,更不会影响MRI系统和图像质量,大屏幕彩色TFT显示,易于观察,对角线长26.4cm,背光显示,5通道显示,所有的临床参数可以用特别的颜色显示,使得可以从远处观看,由无线电发射、核磁和电磁引起的干扰问题可以完全解决,磁共振影像质量不受影响。
四、磁共振图像引导与导航
医用导航是应用于定位和控制体内外医疗器械操作的过程。自从20世纪90年代术中MRI概念出现以来,MRI介入操作的导航系统极利于帮助恰当的轨迹勾画,安全地体内器械调节,并且精确靶定病变区域。在经皮微创诊疗方面大多数MRI导航系统已被临床应用于几乎人体所有部位。磁共振图像引导与导航具有无电离辐射、高对比度分辨率、高空间分辨力、高时间分辨力、多平面三维成像能力、对流动的敏感性及对温度的敏感性、功能成像等优点,其导航方法与设备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现有的常见磁共振图像引导与导航方法如下:
1.自由手导引
使用手指在病变体表处进行标记。穿刺点通过手指标定技术来确定。第一视角的扫描平面经调整包括穿刺点和靶点,然而第二视角被定义为垂直第一视角。这种方式具有快速、可靠及安全的特点,但需要技术人员和介入医生之间有很好的沟通配合。为消除交互扫描平面调节的需要。
2.采用体表定位器
(1)将MRI对比剂灌满栅栏管状结构,间距1cm,固定于长胶布上制成栅栏管定位器。使用时将栅栏格框架放置在患者身旁、准备穿刺区域来获得定位图像,使栅栏条纵形与身体长轴一致,先进行磁共振扫描,然后根据病灶所在床位及所在栅栏的位置进行定位,确定穿刺点、进针角度及深度。
(2)使用在磁共振图像上能显影的具有标准尺寸的网格状体表标志物进行定位。高场开放式磁共振扫描仪提供了一种在开放性和诊断性成像之间较好折中选择。例如在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德国柏林、马格德堡及克隆的大学内均有一台1.0T开放式磁共振(Panorama HFO,Philips Healthcare;)用于各种实验和临床性介入操作,像脊椎注射(Streitparth,et al.2010)、肝活检和近距离放射治疗(Fischbach,et al.2011;Ricke,et al.2010)、经皮肾造口术(Fischbach,et al.2011)、骨样骨瘤的热消融及乳腺病变的导丝定位与鱼肝油网格状标志物定位。
3.磁共振透视
通过提高MRI设备的性能,缩短成像时间,如SENSE技术属快速成像技术,可使成像时间减少一半,甚至更少。从而,实现实时成像和MRI透视。开放式MRI机扩大了操作空间,以每秒20帧的速度连续成像行实时MRI透视,有利于MRI导航微创技术的操作。进针点的定位是MRI导向微创手术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利用MRI固有的“透视”选项将医生的手指与透视图像平面中患者的位置相对应。目前高场宽孔径扫描仪是诊断性磁共振检查的主要平台。1.5T和3.0T扫描仪均可从大多数制造商中得到,更新的样式似乎已经克服了许多先前在扫描器性能上的限制。尽管这些设备主要设计为适应肥胖患者,提高患者舒适度及减少幽闭恐惧症,但其也可以有效地用作介入操作平台。宽孔径较好地适应了患者、医疗工具及设备,介入操作中采用较长的穿刺针或工具时也可以实时扫描,透视性磁共振引导下提供了操作器械的选择。然而,这些选择也将依赖于磁体长度和操作者手臂伸及的范围。
4.光学引导系统
由红外线导航相机、器械示踪器、设备示踪器、标定模型、控制平台、磁共振兼容电源、磁共振兼容通讯电缆、磁共振兼容滤波套件、导航功能软件、手术规划软件等组装成的,通过光学相机追踪器械位置与方向并与MRI图像实时融合的导航系统。持针板上有4个固定的发光二极管,其空间信息用于确定手握器具的走向,确定手术器械末端距离靶位的情况。成像所显示的平面为器具(穿刺针等)的长轴面,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图像,并将空间信息送至工作站,指示MR软件对所选平面成像。穿刺过程中穿刺针和病灶位置以及周围结构基本能实时显示在屏幕上,能让手术医生实时了解在进针方向是否正确、并避开血管,保证了穿刺的安全性。
5.多种影像图像融合
X线、CT、超声、MRI等多种影像采集手段的融合进行导航与监控。操作导引和导航系统需要多点采集的数据或有效并安全的成像方式。先进的特点如多模式叠置图层和可视性增强方式更为重要。19世纪20年代需要特殊硬件和研究工作来实现简单的特征,例如多平面重建和3D显示,现今运行于标准个人计算机的处理或商业化获得。其他先进模式的例子如磁共振与X线、超声或腔镜技术的结合。介入性磁共振中操作器、驱动器及机器人设备的使用在不断增加。着眼于从传统的立体定向术到现今导航系统的演进,机器人技术使用的出现在介入性导引配置的发展中是一种自然的过渡。
五、磁共振微创常用的快速成像序列
磁共振导航微创扫描序列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扫描时间并保证必要的影像质量,各种不同扫描序列如同常规磁共振图像一样,FE(GRE)序列、CBASS(true-FISP,完全性平衡稳态梯度回波2D,3D)和FSE T 1WI、T 2WI(快速自旋回波)是基本序列。
1.场地回波(field echo,FE)序列
为了迅捷观察穿刺针,FE(TR/TE 60/7sec,matrix 270×270,slice 5层,8mm层厚,FOV 300×300,acquisition time 18sec)总是第一选择。60°反转角FE序列的组织信号衰减较明显,同样这些组织在T 1WI序列中也表现为低信号(例如背部的肌肉组织),即使是较小反转角度的FE序列,组织对比度也不是纯粹的T 1WI图像。长TR的FE序列的组织对比度较好,且3层扫描层面序列与5层或7层序列的组织对比度也不同。只有一层和很短TR/TE与FA的快速场地回波的对比度类似于T 1WI图像。当穿刺针的进路确定后,这些序列专门用来快速显示针道轨迹。
2.完全性平衡稳态梯度回波(completely balanced steady state,CBASS)序列
CBASS 3D(TR/TE 3.8/7.7sec,FOV 380×380,matrix 160×160,slice 7层,5mm层厚,acquisition time 28sec)序列是一种梯度回波稳态序列,所谓稳态序列即在整个序列运行过程中横向纵向磁矢量始终保持在一种稳态平衡状态,稳态序列的基本条件应为TR明显短于组织T 2弛豫时间,稳态序列属于一种通过梯度场作用使相位重聚的短TR梯度回波序列。与其他多数稳态序列相同,当翻转角较小时,以质子密度表现为主。值得提出的是CBASS与T 2加权序列完全不同,对中等T 2和短T 1(如流体)弛豫时间组织与长T 2和长T 1(如液体)弛豫时间组织表现为相同信号强度。与常见稳态序列相比CBASS具有更好的信噪比,且对流体运动不敏感,并能在脑脊液等液体与其他组织之间形成良好的对比。CBASS对脊椎扫描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由于其信噪比即组织分辨能力均较高,因此可更清晰地显示椎体、椎间盘、椎管及脊髓形态、信号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在腰椎扫描尤其冠状位扫描时可清楚地观察到马尾神经形态、走行及椎管、椎间孔的位置关系,由此进一步扩展了磁共振观察脊柱的范围,并提高了磁共振对脊髓疾病的诊断准确性。由于CBASS序列对流体不敏感,因此不会有在T 2加权像出现的脑脊液搏动伪影。CBASS序列即具有常规T 1加权像一样的高组织分辨力,又具有常规T 2加权像对病理组织内水分敏感性高的特点,因此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变位置及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CBASS也是一种梯度恢复回波技术,对任何微小磁场改变的敏感性与FE序列相似。如果采用的穿刺针导致这一区域磁场稳定状态破坏,伪影的体积便会增大。当观察一个靶目标而它的T 2/T 1比较大,如脂肪组织和类似于脑脊液的液体组织时,采用CBASS序列为佳。CBASS序列与T 2WI加权序列不同,一些病变区在CBASS图像上是无法发现的,而在T 2WI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二维和三维CBASS序列在神经根/丛阻滞与毁损术中均能清楚有效地显示神经根和穿刺针。包绕神经根周围的脂肪呈高信号,神经根呈略低信号。穿刺针的伪影在CBASS序列图像被中度夸大,但这正是此序列的优势,因为穿刺针太细(通常应用20G或22G)难以被显示清楚,通过采用此种序列扫描,便于术者快速辨认和明确穿刺针的空间位置。由于过细的穿刺针容易弯曲,常常需采用二维或三维CBASS序列重复扫描两个交互垂直方位层面。
3.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FSE(matrix 169×256,FOV 300mm 2.T 1-weighted imaging:TR/TE 380/18sec,acquisition time 24sec;T 2-weighted imaging:TR/TE 4250/80sec,slice 5层,8mm层厚,acquisition time 24sec)每次激发使用多个180°脉冲。在一次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内,可在K空间内采集数个剖面图(Profile)。采集时间明显缩短,尤其是长TR序列,可在一次屏息中完成分辨力较好的T 2加权图像的采集。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 2加权图像与常规自旋回波序列T 2加权图像间的主要差别是,前者显示脂肪组织呈高信号强度和图像有些模糊。随着回波链的加长,这种图像模糊度增加。当在一次TR中完成所有回波的采样时,可获得最快速的自旋回波序列,但由于T 2的衰减使得激发脉冲后较晚获取的回波信号逐渐减弱,所以图像的信噪比低。另一种缩短成像时间的方法是仅采集比一般稍多的剖面图数据。然后根据K空间的对称性可计算出另一半原始数据。为了能修正K空间第一半数据采样中可能产生的相位错误,必须采集50%以上的剖面图。因为另一半的原始数据是通过计算得来的,而不是零替代,所以图像的分辨力不变,但信噪比降低。由于序列的参数在微创操作过程中不便于进行快速更改,因此应设计两个可通用于各种部位微创操作的标准快速自旋回波序列。两个序列的差别仅是相位编码方向不同。这样就可通过简单的改变频率和相位编码方向,来改变穿刺针伪影的大小。由于微创操作的区域通常不是方形的,有必要在两个不同序列均使用矩形FOV,在没有包裹伪影前提下最佳的利用小FOV的优点。当需要行注射对比剂了解细微的解剖结构时,FSE T 1加权图像是一个最好的选择。然而在低信号的肌肉组织中,呈低信号直径纤细的穿刺针常常难以发现,也就是说,穿刺针在FSE T 1WI加权图像上形成的轨迹伪影最小,这也是为什么穿刺开始时不选择此序列的缘故,但其对术后穿刺轨道的确认是一个很好的序列。
六、磁共振引导介入操作
(一)适应证
病变部位的穿刺活检、穿刺引流、肿瘤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局部神经阻滞、椎间盘切吸、经导管化学治疗栓塞等;特别是其他影像导引手段难以完成的介入操作。
(二)禁忌证
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患者;严重感染或败血症患者;全身状况差、恶病质患者;穿刺路径感染,不能避开;恶性肿瘤晚期全身多处转移、预期寿命极短且无治疗价值患者;神志不清或无法配合检查和手术患者;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体内永久性存在金属器械等患者,如心脏起搏器、人工金属关节置换后等;体内远处存在金属,虽不影响操作,但可能导致局部过热,需谨慎使用磁共振引导下微创介入治疗;幽闭恐惧症患者。
(三)医院及人员资质
1.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医疗机构开展磁共振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相关诊疗科目。
2.必须具备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磁共振介入设备。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在诊疗过程中能进行心电、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3.具备与开展该技术相应的手术室用房等设施条件,消毒和无菌条件应符合相应管理标准。
4.有至少2名具有磁共振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医师,有经过磁共振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术前准备
1.完善术前检查,明确术前诊断,行相关影像学检查。
2.完善血常规及血型检查。
3.完善肝肾功能检查,完善心电图、胸片等检查,了解心肺功能。
4.完善出、凝血功能检查。
5.术前谈话,由术者或第一助手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手术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并签署有效的手术同意书;如需全身麻醉,如静脉基础麻醉或气管内麻醉者,应由麻醉科医生予以谈话和签署麻醉同意书。
6.必要时备血待输。
7.较焦虑患者术前一晚可予以安眠镇静药物,术前30分钟可予以肌内注射抗组胺类及镇静类药物等;如需全麻或者静脉基础麻醉,则由麻醉科医生予以麻醉前诱导药物使用。
8.胸、腹部或盆腔脏器手术,术前应禁食水6~8小时,予以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予以补液,盆腔手术患者需在术前1天晚上进行清洁灌肠。
9.预计手术时间较长者,需留置尿管。
10.术前详细研究患者影像学资料,可应用相关的导航或者治疗计划系统进行术前规划,以便手术良好进行。
11.用于介入治疗的磁共振系统及各种相应导引系统的准备和调试,并做好消毒准备;根据患者疾病部位、体型大小提前准备所需线圈并进行调试及消毒,手术中所需磁共振兼容性器械等准备和消毒等。
12.术中所需药物准备 如局麻药、止血药、止呕药、解痉药等需在手术室内常备。
13.消毒的125I放射性粒子,所需粒子数依据TPS软件指导确定。
14.术前TPS计划 包括:①根据CT或MRI勾画PTV;②将粒子活度及PD输入TPS计算植入通道和粒子数;③计算等剂量曲线;④导出术前DVH图。
(五)术中操作流程
1.扫描
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进行术前预估手术方式,确定最佳手术体位,以便扫描及手术,进行所需处理病变的磁共振预扫描,以确定手术路径和范围等,应用光学或其他导引系统进行手术路径的预估。
2.定位
常规消毒铺巾后,以利多卡因等局麻药物进行穿刺路径的局部浸润麻醉(部分特殊患者可行全身麻醉等)待麻醉起效后,以合适的磁共振兼容性穿刺针或其他器械进行穿刺或其他微创介入操作,并以相应磁共振扫描序列[如CBASS(completely balanced steady state)、FE(Filed echo)或FSE(fast spin-echo sequence)等序列]进行扫描以确定穿刺针的位置,以期调整至理想位置;如需磁共振增强扫描,可在注射磁共振对比剂后使用THRIVE(T 1w fat-saturated 3D high-resolution isotropic volume examination sequence)或T 1 FFE(T 1-weighted spoiled gradient echo)等序列,以更好地显示病变和治疗范围。
3.操作
患者依术前影像学及术中预扫描所见,确定体位;选定穿刺层面,并以色笔标识进针点;进行一组5~7层的标准体位和方向扫描,如横断、矢状位或冠状位等,以明确靶病灶及其范围;做皮肤小切口,将MRI兼容的穿刺针或者消融针固定在光学导引系统或其他导引系统内,根据预扫描所测定的角度及距离等进针,依据导引系统或MRI实时图像进行调整进针方向、角度和预计处理范围,以达到最佳位置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完成穿刺或消融等处理后,须再次行MRI扫描来确定病变治疗范围和坏死程度等,必要时行增强扫描;穿刺部位需加压包扎,返回病房后需平卧4~6小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腹部、盆腔手术患者必要时术后仍需禁食6~8小时。
4.监控和评估
MRI透视具有快速采集、重建和显示三维图像能力,可用于监控MRI导引下微创。
(六)介入治疗的过程
采用MRI的温度监控技术来监测MRI导引消融的范围和坏死程度;必要时可以在术中、后注射对比剂观察病灶的血供情况等;术中MRI可提供实时影像学图像。可分析病变切除范围、周围组织有无出血,还可以提供fMRI、MRS、MRA及DWI的功能成像。尤其适合于神经外科手术。
(七)术后复查
术后拔除穿刺针或消融针等微创介入器械后,再以相应MRI序列进行常规扫描复查,以确定有无出血或其他急性并发症必要时注射对比剂对微创介入病变进行治疗范围和坏死范围等监测。
(八)并发症处理
1.出血
穿刺部位需加压包扎,如出血加重可予以止血药物;局部血肿继续增大,需联系外科急诊处理;病灶内部出血,须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血常规改变,予以止血药物处理,必要时行积极止血处理,如介入手术止血或外科手术止血。
2.疼痛
大部分疼痛可自行缓解。如疼痛加重,首先需排除治疗病灶出血破裂等可能。如排除上述严重并发症,可加用镇痛药物。
3.气胸
胸部疾患行MR导引下微创介入治疗(如经皮肺穿或肺内肿物消融术等)易发生气胸。气胸量在15%之内不用做特殊处理,回病房后予以中高流量吸氧,必要时可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气胸量较大,且伴有呼吸困难、气促等不适,或者患者肺功能较差,则须行闭式引流术或手术床边抽气等。
4.脑血管痉挛
血管痉挛可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异常,如失语、偏瘫、癫痫。预防的方法有尽量减少对脑血管的刺激;操作熟练,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发生脑血管痉挛,可静脉推注罂粟碱10~15mg,尼莫地平100mg/24h静脉滴注维持。
5.感染
需严格依据症状及血常规来判定有无感染,并严格按照抗生素使用原则,依据药敏结果来逐级使用。
6.冷休克
冷冻消融术中后需及时保暖,注意穿刺部位保暖,以免产生局部冻伤。冷冻消融后血小板下降:冷冻消融后部分患者出现血小板下降,可能机制为冷冻部位组织的局部DIC。术前后需密切关注血小板改变,如血小板下降致20×10 9/L以下,则需急诊输注血小板;(20~50)×10 9/L如有出血倾向,也需输注血小板,(50~100)×10 9/L可应用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类药物直至血小板升至100×10 9/L以上。
7.粒子植入后处理
患者必须穿着辐射防护服,入住辐射防护病房。医务人员进行日常医疗活动时,需进行必要的辐射防护。另需对患者家属进行辐射防护的宣教工作。

(李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