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以平为期明目标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是平衡协调的有机体。疾病的产生,就是阴阳气血气机升降平衡的失调失衡。中医治疗思想的重要理念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正常机体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阴阳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失衡是疾病产生的根源,而维护“阴阳平和”,保持“以平为期”的平衡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这种以平为期的平衡观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营养的全面合理、五味俱全,处方用药的君臣佐使,其他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都是以平为期平衡观的具体体现。
一、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张景岳也说:“阴阳之道,本贵和平。”都阐述了阴阳平衡是一个人正常的生理状态,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中医这种阴阳平衡的观点,包括人和自然环境的平衡,即所谓“内外环境”之间的平衡,以及人体内脏、气血、经络、脏腑之间的平衡,即所谓“内环境平衡”。西医学认为人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度、渗透压等都要保持稳定状态,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也要保持平衡,人体与外界环境也要通过其摄入、排泄、气体交换,来保持平衡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体健康。在这一点上,中医西医的理论是息息相通的。
二、阴阳失衡是人体疾病的原因
阴阳失调是中医病理学的根本机制,是一切病理变化的基本表现。阴阳失调可用以概括疾病病理变化机制的总过程。
1.六淫致病是在外邪作用下引起邪正相争而造成脏腑、气血、经络的功能失调,归根结底也就是人体内的阴阳失调而引起的病理变化。六淫致病,虽然表现为邪正斗争极为复杂的过程。有正胜邪退,邪盛正衰,邪正相争各个阶段,但其基本病理变化是阴阳失调的表现。如风邪客表所引起的发热、头痛、脉浮等一系列变化是阳偏盛。
2.七情致病主要是影响内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逆乱。《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喜则气缓,惊则气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提到:“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3.各种原因引起的气滞、血瘀、痰阻、水停,饮食劳倦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功能失调,房劳内伤引起的肾阴虚、肾阳虚等,也可以用阴阳失调来概括,同样可以用调理脏腑阴阳来解决。张景岳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真是语中肯綮。
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是中医的重要治则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是病理变化的基本过程,而疾病产生的症状是阴阳失调的外在表现。因此,调整阴阳,使其从失衡状态恢复平衡就是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以平为期”是调整阴阳以恢复平衡的根本目的。
1.调整阴阳是治疗的总原则。因为它既是治疗目标,又为治疗的手段。不仅在治疗的总体方面,在具体的治疗方面都是如此。因为正、邪、证、方、药都是以阴阳作为纲领的,治疗原则自然无出其上,它是以一条思维模式贯穿于中医治疗的思维之中的。
2.以平为期是对调整阴阳目标值的界定。平治于权衡,消除各种因素的影响,旨在恢复生命的恒常运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同治异治、泻实补虚等,都是调整阴阳模式的具体化的不同形式,即通过调整统一体内矛盾双方的运动变化来实现预期目标。
3.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的总原则,这一点已经得到确认。我国目前医疗卫生工作提出防重于治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中医学“上工治未病”。“未病”是指相对于疾病与健康而言的临界状态,是脏腑阴阳失衡之端倪,根本还是调整阴阳,保持阴阳平衡。
四、以平为期是治疗的最终目的
补偏救弊、调整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手段和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所有的治则治法都是为恢复阴阳平衡服务的。
1.平是人体稳态平衡规律的一种科学描述。人体是一个和谐自稳态系统。机体内部通过阴阳的运动进行扶正祛邪、使阴平阳秘,达到新的稳态平衡,此即为健康的状态;达到稳态以后,又进行新的阴阳运动,不断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人体自身的生命运动,自始至终贯穿着“以平为期”的自组织、自调整、自适应的运动。
2.无论是养生防老抗病,还是补偏救弊祛邪,都以阴阳的和调稳定平衡,即“以平为期”为最终目的和结果的。
3.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是中医治则的最高境界,是中医治疗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