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天人合一统大局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意思是说:人要靠天地提供的天地之气和水谷之精气等物质条件才能获得生存;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这是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突出体现。
中国传统哲学宇宙论强调宇宙万物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宇宙万物皆有同一本原,因此必然注重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体现。中医学把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经络学说作为指导临床诊疗,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理论基础,主要基于“天人合一整体观”。
“天人合一”是古人深入细致观测、考察天文、气象、地理环境等得出的一个观点。中医学吸收借鉴了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把人体和自然界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一命题。因为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素问·调经论》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五运六气学说。该学说认为,周期性的气候变化对生物及人类疾病的变化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医生必须注意把握每年的“气运”变化,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并做好“司岁备物”等准备工作。
●小知识——司岁备物
“司岁备物”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意思是指中药材享天地专精之气,不同年份主司气运不同,会导致不同药物的功效发生变化。所以要根据每年的五运六气特点采收、储备相应药物,保证用药疗效,以备不时之需。
2.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一年四季有着各自的气候特点,寒暑易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果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发生异常,正常的“六气”就会变为“六淫”。“六淫”就会侵袭人体而出现季节性多发病。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有时还会出现“伏邪”潜伏体内,后时而发。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因此要注意做好防治每个季节常见病、多发病的工作。
●小知识——六淫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3.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地域不同,人体患病也有所侧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在《素问·异法方宜论》有着完整的体现,也是中医“因地制宜”的理论依据。
●小知识——异法方宜
“异法方宜”出自《素问·异法方宜论》。本篇首先分析五方地势、地形、地质、气候、物产等各自的特点,引出五方居民逐渐形成的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状况,在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长期作用下,其体质也形成差异,所患的常见病、多发病亦不同,因而五方所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也各具特色,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其意义在于示人治疗疾病不能固守一法,对不同的个体、时间、地域等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方为适宜,即中医“三因制宜”。这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治病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4.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界相应。人体气血随着日月运行而出现消长变化,这是在采取治疗措施时必须特别注意的,可以用“法天则地”来表述。
(1)医生应以合天地阴阳为指导思想,在医者意识中建立天地人一体的诊疗思维模式。《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人体阳气随着日月运行而有盛衰变化,在养生保健上应注意“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如果违反这种规律,“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就是最终的后果。吴昆的注释简洁明了:“反此而欲如平旦、日中、日西三时劳扰阳气,则阳气失养,形乃劳困衰薄矣。”困薄的意思是劳困衰弱,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病态。
(2)人身可参天地,人体脏腑亦与天地相通。《素问·金匮真言论》在将人体内外、腹背、脏腑分为阴阳后,明确指出:“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素问·五脏别论》也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这种“参天地而应阴阳”的内容在中医中俯拾皆是。
《灵枢·经水》篇:“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小知识——十二经水
“十二经水”出自《灵枢·经水》篇。是指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漯水、江水、河水、济水、漳水十二条古代水系。中医以之比喻人体的十二条经脉。
(3)在生命节律方面,认识到人体内存在随天运周期而规律变化的时间节律,如营卫气血的循环周流、月相对人体气血的影响、四时更迭时脏腑的显著改变等。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医辨证施治影响很大。“应参天地阴阳而治”,强调对环境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和重视,就成了中医治则学的重要内容。《素问·异法方宜论》详细论述了地理环境对疾病和治疗的影响,要求“杂合以治”,是其思想的体现之一部分。
●小知识——“杂合以治”
“杂合以治”出自《素问·异法方宜论》。杂合就是综合、集合、聚集之意。原文是指医生应该掌握针刺、药物、导引、砭石等多种治疗方法,根据天时地域之宜,五方之人的不同体质及具体病情进行综合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其深层次含义在于,医生要尽快地治愈病人,不仅要精通多种医疗技术,而且要遵循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灵活施治。
(4)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也和天地日月的运行关系密切,会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性变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原因在于“四时之气使然”。因为“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这种思想对许多疾病的预防、治疗与调护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小知识——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出自《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顺,按照、依照;气,此指阳气。一日分为四时,是说人体阳气的消长盛衰,依照自然界一日中的阴阳消长,把一天划分为四时。按四季划分,即早晨像春天,中午像夏天,傍晚像秋天,夜半像冬天。用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来说明疾病在一天中正邪抗争的情况,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不同表现,强调在治疗上必须适应时令,不可违逆。
总之,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从治法的选择到治疗药物的具体运用,皆注重参天合地、察四时、审阴阳,这是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的体现。《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道出其中的内涵。人是万物中最宝贵的,其生命活动是受天地变化的影响,人凭借天地自然之气而生长,按照一年四季的规律法则生长生活。天地自然与万物为一体,人也必须效法遵循天地阴阳四时变化的基本规律,中医的治疗也必须遵循这种规律,这就是“人与天地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