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编码微小分子RNA与心脏疾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心脏发育的生理过程

一、心脏发育概述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发育最早,正常的心脏发育过程对胎儿的生命至关重要。美国每年约有1%的新生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畸形,在新生缺陷死亡中居于首位。
心脏由不同的肌细胞系和非肌肉细胞系构成,它们的分化受到严格的空间和时序的调控,从而协同形成心脏。心脏由四个腔室、一个传导系统、心内瓣膜、流出道和冠状动脉组成。心脏是胚胎时期形成的第一个器官,并在之后的发育中发挥作用,因此认识心脏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心脏发育的生理过程
胚胎时期,有三种重要的心脏祖细胞,它们分别是心中胚层细胞(cardiogenic mesoderm cell,CMC)、心神经嵴细胞(cardiac neural crest cell,CNCC)和前心外膜细胞(proepicardium,PE)。心脏发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生心细胞的诱导和分化、心管的形成、心脏外形建立、心脏内部分隔 [1]。在原肠胚期,中胚层祖细胞首先通过内陷形成原条(primitive streak,PS),继而向胚胎中线(midline of the embryo)迁移,形成一个新月形上皮组织,称为新月生心区(cardiac crescent,CC),即第一生心区(first heart field,FHF),左心室和部分心房来源于此。接着,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形成线性心管(heart tube)。心管向右环化,逐渐转化为腔室结构,同时,原始心管头端和背侧的中胚层间充质构成第二生心区(second heart field,SHF),形成流出道、右心室及部分心房结构 [2]。心脏首先形成其外形,然后进行内部分隔。生心区的中胚层中出现围心腔和一对生心板,生心板里有中空结构心管,与周围的间充质内陷到围心腔中,间充质形成的心肌外套层进一步发展为心外膜和心肌膜。内皮和心肌外套层之间的结缔组织,即心胶质,则发展为心内膜的内皮下层。心管的头端与动脉相连,尾端与静脉相连,然后形成三个膨大:心球、心室和心房。早期的心脏只有两个细胞层,分别是心内膜层和心肌层。心外膜、心肌成纤维细胞和冠状动脉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这些结构来源于后期的前心外膜祖细胞。而动脉血管的功能结构、流出道形成和分隔过程的正常发育都与心神经嵴祖细胞紧密相关。
心脏由多种细胞分化而成,基因在空间和时序上的差异表达促使其发育成解剖、生理以及功能上各自独立的区域。该过程受多个复杂且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以及调控因子的调节,这些调节因子发生突变将引起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疾病。研究显示,胰岛素1基因(insulin 1,ISL-1)、骨成型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Wnt、NKX2.5、GATA4、TBX5均参与心脏发育。而miRNA对于心脏发育以及心脏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同样不可或缺,其在心脏发育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有望成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心脏病的治疗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