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府学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玄府学说的萌芽——中医经典的相关论述

刘完素玄府学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之中。中医经典中关于升降出入及玄府、腠理等的相关论述,为刘氏创建玄府学说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本节择其要点作一简介。
一、《黄帝内经》论升降出入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素问·六微旨大论》)
按:两段经文指出升降出入是宇宙万物之普遍现象与规律,从动物的生长壮老死,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到人体气液血脉营卫精神的正常活动,皆是升降出入运动结果。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大化流行,气机转换,往来出入,升降浮沉,是生命功能的完整体现,人体健康的根本保证,而器是其结构基础。“器者生化之宇”,有了形质的器才有气化的空间。王冰注云:“包藏生气者,皆谓生化之器,触物然矣。夫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窍竖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往复于中。”王氏指出万物皆有“窍”,为气运行的门户与通路。其气有内外出入与上下升降之别,“窍”亦相应有竖行与横行排列之异。此可谓河间玄府说之滥觞。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经文指出人身气机的升降出入障碍是疾病发生、发展甚至导致死亡的根本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医病机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刘完素创立玄府学说的宗旨所在。
“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灵枢·脉度》)
“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平人绝谷》)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
按:论人体气机运行的重要性。经文明确指出气的升降出入通畅,是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健旺的前提和基础;一旦升降出入障碍,血气不和则灾害立至,百病丛生。玄府学说“塞则病,通则安”的核心思想,于此已初见端倪。
二、《黄帝内经》论玄府、气门、鬼门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素问·水热穴论》)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素问·调经论》)
“火郁之发,太虚肿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按:“玄府”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凡三见,均出于《素问》,指皮肤之汗毛孔应无异议。所谓“汗由气化,出乎玄微”(《类经》),故称玄府。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支络,尽知其会。”(《灵枢·官能》)
按:“气门”在《黄帝内经》中亦有三见。《医经原旨·疾病第九》谓:“气门,玄府也,所以通行营卫之气,故曰气门。”可见,气门即玄府,也是指汗孔而言。气门名称凸显了人与自然界之间气机的相通。
“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素问·汤液醪醴论》)
按:《黄帝内经》中“鬼门”仅见于此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云:“鬼门,毛孔也。开鬼门,发表汗也。”《古今医统大全·水肿门》云:“鬼门者,幽玄之谓,有毛窍而不见其开阖。”可见鬼门也是指皮肤毛孔,其意同玄府。
三、《黄帝内经》论腠理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灵枢·痈疽》)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灵枢·本脏》)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密致矣。”(《灵枢·本脏》)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灵枢·决气》)
按:《黄帝内经》中有关腠理的论述甚多,以上论腠理之生理。认为腠理是气液运行的通道,并具有开阖功能。卫气充盈于腠理之中,控制和调节腠理之开阖。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黄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坚也?少俞答曰: 肉不坚而无分理者,肉不坚,肤粗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灵枢·五变》)
“寒则腠理闭……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素问·举痛论》)
“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灵枢·决气》)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灵枢·岁露论》)
按:论腠理与汗出的关系,腠理开则汗出,腠理闭则汗不出。后世有学者认为腠理即是玄府,当基于此。但综观《黄帝内经》全部论述,玄府与腠理乃是既密切关联,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皮肤的缓急决定腠理的疏密,影响玄府的开阖和汗液的排泄。腠理致密则玄府闭而无汗,腠理疏松则玄府开而有汗。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灵枢·百病始生》)
“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灵枢·五变》)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素问·调经论》)
按:腠理位于体表,外邪入侵,首当其冲,《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其防御病邪的作用。认为腠理致密坚固可防止外邪入侵,疏松不固则外邪易于侵入,但闭塞不通又会导致卫气不得泄越而生热,总之宜开阖有度。这是《黄帝内经》论述腠理的基本观点,有别于后世刘完素玄府(腠理)贵开忌阖的理论。前者注重于邪气的侵袭,后者着眼于正气的流通,读者应注意辨析。
“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腠,无髓孔,易髓无空。”(《素问·骨空论》)
按:王冰注:“扁骨,谓尻间扁戾骨也。其骨上有渗灌文理归凑之,无别髓孔。”此节似已言及骨之腠理,表明腠理分布不限于皮肤肌肉。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多次提到毛腠、皮腠、肤腠、肌腠、肉腠、分腠、肉理、粗理、密理、细理、小理、分理等。可见《黄帝内经》所言腠理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深有浅,广泛遍布人体的皮肤、肌肉甚至骨等组织。
四、《黄帝内经》论疏气令调与五郁之治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按:此为《黄帝内经》中有关治则的一段重要论述。王冰注云:“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血气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疏通人体气血,使之运行流畅,通顺条达,无壅滞之弊,即可消除寒热诸疾,调节阴阳平衡,从而恢复平和与健康。“疏其血气”不是具体治法,而是对诸治法的高度概括,亦是经各种治疗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推而言之,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皆有“疏其血气”之功。此后刘完素开通玄府的治疗思想,即当本源于此。
“帝曰:五运之气,亦复岁乎?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按:经文以五运之郁论述了自然界运气变化及胜复郁发的情况,后世称之为五郁。其相关病变及治疗的论述,启发了后世医家对于郁证学说的研究和探讨。王冰注云:“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也;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将原文中的“达、发、夺、泄、折”五种治法,具体为“吐、汗、下、渗泄利小便、抑之制其冲逆”等五种方法,使之更为具体而贴近临床实践。刘完素在《素问要旨论·法明标本篇第八》中原文引用了上述王冰注文,指出“治病之要者,必明五气为病,郁之盛者,如法治之……通其五法,气乃平调,复视其虚实,而以调之,乃治病之大体也。”其开通玄府的具体治法,大多概括在内。其后张景岳在《类经·运气类》中进一步指出:“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故或郁于气,或郁于血,或郁于表,或郁于里,或因郁而生病,或因病而生郁。郁而太过者,宜裁之抑之;郁而不及者,宜培之助之。大抵诸病多有兼郁,此所以治有不同。”将郁与升降出入障碍结合阐述,实即玄府学说的基本精神。
五、《伤寒论》《金匮要略》论腠理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按:《伤寒论》关于腠理的论述仅此一条,主要延续了《黄帝内经》腠理作为邪气入侵通道的认识,同时也重视“血弱气尽”的内因在发病学上的意义。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按:仲景通过“五脏元真通畅”强调了人体保持健康状态的两个关键,一是五脏元真的充沛,一是气血津液运行通道的畅达。《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指出:“五脏真元之气,若通畅相生,虽有客气邪风,勿之能害,人自安和;如不通畅,则客气邪风,乘隙而入,中人多死。”即是说,只要五脏元真充实,气血通畅,抗病力强,就能抵御外邪的侵袭,使人平安健康。腠理作为通会元真、走注气血之处,正是这一功能的主要结构基础。经文明确指出,腠理不仅分布于体表肌肤,而且存在于体内脏腑,这是仲景对腠理认识的一大发展,也为后世刘完素创立玄府学说提供了重要依据。
六、结语
1.《黄帝内经》中有关升降出入的论述构建起中医学认识人体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理论,并成为后世河间玄府学说的研究主题,而有关升降出入通道论述的不足,则为刘完素创建玄府学说留下了充分的发挥空间。
2.《黄帝内经》疏气令调与五郁之治确立的治病大法,为刘完素创立开发玄府郁结治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与借鉴。
3.中医经典中对于玄府、腠理等结构性能与功用的记载是刘完素玄府学说的基础,然而刘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继承与发展,而是作了“重新铸造”,具有“范式转换”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