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老人照护者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照护者的身心调整

照护者是负责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护理的人。在我国,照护者的角色通常由家属来承担。对于老年人的照护者尤其是亲人来讲,这种照护经年累月,并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其他的多样生活被严重压缩。多年的照护负担带给照护者身心、情感、社会、经济方面的严重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最终影响照护能力。尤其对罹患晚期痴呆、帕金森病,或者因卒中、肿瘤、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而长期卧床的老年人,他们的照护者负担更重。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的这种“未富先老”的条件下发生的。这种特殊的国情,使得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照护老年人的大部分重担必须得由家庭、家属来承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速,问题将更严峻。如何将医疗机构照顾与社区服务及家庭护理很好结合起来,是值得研究的预防保健和社会问题。
一、照护者压力的来源
照护者的压力(图1-3-1)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图1-3-1 照护者压力
(1)快速、紧急的压力源:
在老人得病初期,骤然发觉老人得病,老人个人及家庭的生活即将面临重大变化,压力油然而生。
(2)长期、慢性的压力源:
在老人长期患病后,照顾老人而产生的躯体劳累、长期的经济负担,影响到照护者的工作及其个人生活;面对疾病慢性化的失望甚至绝望感,照护者和社会联系外出交往的时间减少,经济收入及职务地位受到影响。
(3)人际间互动的压力源:
包括个体与父母、伴侣、同事间的不和所产生的长期压力。家人作为照护者面对负性压力事件时如果适应不良,甚至会产生暴力、自杀等行为。
◆ 照护究竟会对照护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照护者通常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照护行为也会加重照护者已有的一些生理病症或者增加其发生的可能性。当照护者出现以下症状时,一定要警惕身体对照护者发出的报警信号:疲倦;肌紧张和疼痛,尤其是颈部和背部肌肉;手颤;多汗;心跳加快,腹部不适,胸痛,呼吸困难;头痛和偏头痛,血压升高;胃肠功能紊乱如疼痛、便秘、腹泻、呕吐、烧心等;失眠;情绪沮丧,烦躁不安;易怒,健忘,注意力集中困难;消极思想,性欲改变;睡眠习惯的改变;频繁患病如感冒、支气管炎、喉咙疼痛及泌尿系统感染等;鲁莽驾驶,饮酒增加。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照护者面对压力的反应并不总是一种消极的适应,有些会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减缓压力的对策。因此,照护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增强照护者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之体会到情感上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二、照护者如何应对各种压力?
在《照顾的本质》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将自己的照顾对象看成是自身的延伸。”换句话说,是把自己照顾的人作为自己的一部分看待,将自身和照顾对象融合成一体。在照顾过程中要尊重照顾对象原本拥有的权利。并且把这种权力视为我们自身所拥有的。首先我们的援助不仅是施予照顾服务,而是要先了解照顾对象的感情,然后再给予帮助。这就需要用同感、同情和理解来接纳他们,将“感情移入”到照顾服务中去,才能融洽之间的关系,愉快生活。
(一)有氧运动
运动是保持精神健康的一剂良药。当照护者面对长期的照护压力感觉力不从心时,不妨尝试从有氧运动中重获能量。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对大脑的益处良多,比如更能抗压、心理弹性更大,从而更快地从困境中恢复。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大脑中内啡肽等物质的水平,这些物质可以让人心情愉悦。有氧运动能加速体内糖分解,消耗体内脂肪,预防骨质疏松,增强心肺功能,调节并改善精神状态。有氧运动是指人体由大肌肉群参加的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包括步行、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登山、跳健身操等。运动的意义是排解这类来自精神方面的不良因素,锻炼人的意志,增强毅力,从而提高机体抵抗能力。
(二)寻求医学心理学干预和支持
避免产生自己扛着的想法,如果持续失眠、心情低落、疲乏困倦,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支持。在当前的医学发展水平下,抑郁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
(三)积极寻求各种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满足个体自尊和爱的需要,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为个体提供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情感的慰藉。照护者要考虑自己的生活安排和生活质量,当出现身心压力时,可以找到并充分利用社会服务,让自己得以休息,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四)合理规划财务和安排
寻求保险支持,尤其是商业保险支持,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
(五)考虑长期照护机构
城市老年人由于子女白天外出工作,无人照护,孤独和无助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所以可以建立日间托老中心,提供老年人的一日三餐和各种文娱设施。对于子女在外地工作的空巢老人,可以实行“以房养老+老年公寓”模式,即:老年人将自己的房屋出租,用租金来作为入住老年公寓的费用。老年公寓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使每位老年人都能享有入住的权利。对于高收入的退休老人,可以考虑互动式异地养老模式,这样既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最大程度整合养老资源,又能满足老年人的身心需要。
(张宁 编写,康琳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