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梅毒螺旋体抗原性
随着对Tp研究的深入,Tp抗原的结构功能日益明确,Tp的全基因组DNA序列已解析,其全长为1 138 006bp,包含1041个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Tp的致病机制、诊断方法和疫苗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梅毒螺旋体具有两种抗原成分:
一、非特异性抗原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产生针对受损组织细胞释放的类脂物质,以及梅毒螺旋体自身的脂蛋白或心磷脂抗原为非特异性抗原。该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抗体(称为反应素),是活动性梅毒及疗效的判断指标。
二、特异性抗原
特异性抗原包含外膜和胞浆膜抗原、内膜抗原和鞭毛抗原等。其中Tp外膜蛋白能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一般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在Tp的诊断方面较膜内的抗原具有更好的灵敏度。部分Tp特异性抗原具有免疫保护能力,可作为筛选具有良好免疫保护性的Tp疫苗研究的候选基因,从而有效的预防Tp感染。
1.外膜和胞浆膜抗原
Tp的膜抗原大约有22种,主要有TpN47、TpN44.5、TpN36、TpN35、TpN29-35、TpN17、TpN15和TpN24-28等。其中TpN47、TpN44.5、TpN17和TpN15为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特异性抗原。
(1)TpN47外膜抗原(又称47kDa外膜脂蛋白):
其编码基因为tpn47,又称tpp47,基因全长为1302bp,G+C含量为53%,编码47kDa外膜抗体。TpN47外膜抗原是Tp外膜蛋白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之一。TpN47抗原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其在梅毒螺旋体感染早期可诱导产生抗体,在恢复期血清中为主要抗体。家兔在接种TpN47外膜抗原7~10天后即可产生抗TpN47抗原,开始以IgM为主,随后逐渐产生IgG,但与细弱密螺旋体和地方性密螺旋体亚种抗原成分有交叉反应,因此其虽然可作为Tp早期诊断指标,但要注意交叉反应。
研究表明Tp外膜为典型的脂质双层结构,与其他革兰阴性菌相比,Tp外膜的磷脂含量可能较高,而蛋白成分含量较低,因而对去污剂相当敏感。47kDa蛋白为脂蛋白,尽管早期认为其为两性蛋白(亲水性和疏水性),但目前证明其与脂类以共价键结合(酰化作用)而定为疏水性蛋白。该蛋白仅存在于有毒力的密螺旋体细胞膜中,能够增强人单核细胞对HIV-1的易感性、促进细胞增殖以及激发真皮炎症反应。
(2)TpN44.5外膜抗原(又称TmpA抗原或42kDa膜抗原):
其编码基因为tpn44.5(a),又称tmpa,基因全长1035bp,编码42kDa外膜蛋白,为碱性蛋白。Anton等用人工合成的10条重叠肽(每条肽链由35~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检测TmpA抗原决定簇,结果TmpA1编码的蛋白(38个氨基酸残基)活性最强,TmpA8、TmpA9和TmpA10编码的蛋白活性次之,其他TmpA编码的蛋白活性很弱或无活性。其中TmpA1编码的蛋白活性主要由N末端19个氨基酸残基决定,而其C末端活性很弱或无活性。
(3)TmpB外膜抗原:
其编码基因为tmpb,又称tpn36,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36.94kDa。TmpB不同于TmpA和TmpC,前者为碱性蛋白,后者为酸性蛋白。Wicher等认为,TmpB编码的是一种原浆周蛋白,TmpA和TmpC在梅毒螺旋体感染期间,抗体水平较高,但对Tp感染无保护作用,而TmpB编码的蛋白抗原产生的抗体对Tp感染有一定抵抗力。因此认为,TmpB(975bp)可作为一种疫苗候选基因。
(4)TmpC外膜抗原:
其编码基因为tmpc又称tpn35,基因全长为1059bp,其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37.757kDa,PI值为5.08,也是Tp外膜脂蛋白之一,有信号肽酶I识别序列。
(5)TpN17脂抗原(又称17kDa脂蛋白):
其编码基因为tpn17,又称tpp17,基因长度为468bp,编码156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16.451kDa。该蛋白含64个(47.4%)疏水性氨基酸残基,16个(11.8%)酸性氨基酸,21个(15.6%)碱性氨基酸,其PI值为8.7。TpN17为脂蛋白,相对活性高,是较特异的抗原标志,可作为Tp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6)TpN15脂抗原(又称15kDa脂蛋白):
其编码基因为tpn15,又称tpp15,基因长度为426bp,编码142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15.654kDa,其PI值为7.34。TpN15脂蛋白是一种天然Tp感染和实验Tp感染的主要免疫原,在兔免疫模型中,能导致强烈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抵抗感染后期的Tp再感染,因此认为TpN15抗原在保护性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tpn15基因序列在不同的密螺旋体中无明显差别,包括Tp(Nichols和Bal-3株)、细弱密螺旋体(Gauthier株)和地方性密螺旋体(Bosnia株)等。所有Tp脂蛋白均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如TpN47蛋白和类似提取物可刺激内皮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而TpN17酯化蛋白虽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但非酯化蛋白则不能。
(7)4D抗原:
4D抗原(又称C1-5抗原、TpN19抗原或TpF抗原):其编码基因为tpn19,又称tpf,基因长度为531bp,为Tp细胞膜特异性脂多糖抗原,分布在菌体表面。其分子量为190kDa,由10个系统的19.345kDa亚单位组成,按顺序排列成环状结构,直径为6~10nm,其表面结构类似于GroES,但氨基酸序列不同。4D抗原具有耐热和耐碱特性,在95℃热水中10分钟或在PH<9.5的条件下不变性,但在pH≤4或0.1%SDS中加热至95℃,5分钟,其分解为19.345kDa亚单位。
(8)共同抗原(GroEL):
其分子量为60kDa,是Tp最丰富的多肽之一,约占总蛋白的6%,因其与许多细菌GroEL在免疫学上有交叉反应,因此被称为“共同抗原”。天然蛋白为环状结构,分子量约800kDa,其结构、抗原性、氨基酸序列及DNA序列与大肠埃希菌GroEL蛋白同源,为蛋白加工和装配过程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热休克蛋白。梅毒患者体内尚未检出热休克蛋白,可能与δ32无结合位点有关。
(9)青霉素结合蛋白:
除47kDa蛋白外,还有3种青霉素结合蛋白,分子量分别为98.42kDa、71.339kDa和71.51kDa。这些结合蛋白与胞浆膜有关,可能参与肽聚糖的合成。近年来,已有用青霉素治疗梅毒失败的报道,可能与青霉素结合蛋白变异有关。
(10)Tp0136外膜蛋白:
tp0l36基因全长1488bp,编码495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Mr)为50123。通过信号肽预测程序预测到Tp0l36在第23和24位氨基酸(SLLTT/CDFTG)之间存在一个信号肽酶Ⅱ(SpaseⅡ)的切割位点,同时成熟蛋白N-端的第2个氨基酸为天冬氨酸,这与其他外膜蛋白的结构类似。Brinkman等通过免疫荧光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确定Tp0136位于Tp外膜,并证明Tp0136蛋白可与人类细胞外基质中纤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结合,参与到Tp对宿主细胞的黏附过程。Tp0136的ORF区呈高度多态性,在Tp各亚种和菌株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
(11)Tp0453外膜蛋白:
tp0453基因全长864bp,编码287个氨基酸,Mr 为31979,是一个整合外膜蛋白。免疫荧光检测显示Tp0453缺乏表面暴露结构域,这可能是Tp逃避宿主免疫反应、造成机体长期感染的机制;其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而β-折叠则较少,分别占28%和18%,这些都与传统的整合外膜蛋白有所不同。
Voorhis等对rTp0453的免疫反应进行了检测,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在一期梅毒检测方面基于rTp0453的ELISA法也优于其他方法;同时,梅毒患者血清和rTp0453产生的反应强度与MHA-Tp测得的血清抗体滴度呈正相关。因此Tp0453有望作为ELISA的诊断性抗原用于Tp的大规模血清筛选。
(12)Tp0971膜蛋白:
其编码基因为tp0971,即tpd,全长615bp,编码204个氨基酸,Mr为22070,属胞浆膜蛋白,可能是Tp获得体外离子的松弛型外膜受体。通过全基因序列分析发现Tp0971属于HBG261060蛋白家族,该家族的蛋白都是一些彼此位置相邻且功能相似的蛋白,被称为“膜抗原前体”。在二价金属离子的作用下具备较强的抗原性。
(13)Tpr蛋白:
Tpr蛋白家族由12个重复蛋白组成,分为3个亚家族:TprC、D、F、I组成亚族I;TprE、G、J组成亚族Ⅱ;TprA、B、H、K、L组成亚族Ⅲ。TprP占Tp总DNA含量的2%,提示其在Tp的生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4)Tp0155和Tp0483蛋白:
tp0155基因全长1116bp,编码371个氨基酸,Mr为40664;tp0483基因全长1125bp。该蛋白属纤连蛋白结合蛋白,能特异性的与纤连蛋白结合,部分阻止Tp对涂有纤连蛋白载玻片的黏附,促进与产生纤连蛋白的细胞黏附,从而介导Tp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用rTp0l55 和Tp0483免疫了实验兔后虽获得高滴度的血清抗体,但它们对实验兔的免疫保护效果却不佳。
(15)Tp0326蛋白:
其编码基因tp0326全长2562bp,编码853个氨基酸,Mr为96127。蛋白同源性检测将Tp0326归类为孔蛋白家族成员,此家族是革兰阴性菌外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Cameron等报道过Tp0326抗体能够作为调理素,提高巨噬细胞吞噬、溶解Tp的能力。用rTp0326免疫实验兔之后再用活的Tp菌体攻击实验兔,没有免疫保护作用。
(16)Tp0956蛋白:
其编码基因tp0956全长972bp,编码323个氨基酸,Mr为36005。是6种蛋白组成的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功能尚不明确,属于整合外膜蛋白类。Tp感染的兔模型一般在60~120天出现Tp0956抗体,抗体浓度能在此期间迅速升高(第56~84天升高30倍),但并不能对机体提供完全免疫保护作用。
2.tpd编码的内膜蛋白
tpd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0.13~38kDa,又称TpN29-35,为有信号肽序列的疏水性很强的脂蛋白,是特异性内膜蛋白。预计其成熟蛋白有185个氨基酸,其中疏水性氨基酸占28.1%,酸性氨基酸残基占17.8%,为碱性氨基酸残基(6.5%)的3倍。
3.内鞭毛蛋白
Tp内鞭毛不在菌体表面,是由多肽排列于外鞘和中央核内。内鞭毛蛋白是人类感染Tp后最先产生IgM和IgG的抗原,可能是Tp内鞭毛借助于某种方式穿过外膜,暴露于菌体表面。内鞭毛直径小于17nm,在原浆外周空间内能伸长至菌体长度的一半(长达12μm),2~4根内鞭毛均起源于尖端,当其向细胞内延伸时盘绕着菌体细胞。用去污剂处理时,内鞭毛可从原浆外周空间释放出来,但仍保留其稳定的螺旋状,表明螺旋形是内鞭毛的稳定结构,与体细胞形态无关。迄今,人们已阐明了38种Tp内鞭毛相关性蛋白,主要有TpN37、TpN34.5、TpN33和TpN31蛋白等,其基因分别为flaA、flab1、flab2和flab3。根据其氨基酸N末端序列、基因序列和抗原相关性,又将其分为A和B两类:TpN37为A类(即FlaA);而结构和抗原性相关的TpN34.5、TpN33和TpN31为B类(即FlaB1、FlaB2和Fla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