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四、急性胃炎
【概述】
急性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广泛性或局限性的胃黏膜急性炎症,以单纯性和糜烂出血性胃炎常见。
【诊断步骤】
1.问诊要点
(1)有无相关诱因,如不洁饮食、暴饮暴食、饮用咖啡、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
(2)有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
(3)有无消瘦、近期体重明显减轻等。
2.体检要点
(1)有无贫血貌。
(2)腹部查体是重点,应注意有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有无墨菲征阳性,肠鸣音是否亢进。
3.辅助检查
(1)一般检查
1)血常规: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有贫血表现。
2)电解质:
呕吐严重者可有电解质紊乱,如低氯、低钾、低钠血症。
(2)选择性检查
1) 13 C或 14 C呼气试验:
阳性提示存在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2)急诊内镜检查:
可确诊本病并判断有无急性胃黏膜损害。
4.诊断要点
存在不洁饮食等相关诱因,结合腹痛、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行内镜检查并确定有无合并消化道出血。
5.鉴别诊断要点
(1)与急性胰腺炎相鉴别:
腹痛常涉及整个上腹部,可向腰背部放射,弯腰抱膝或前倾位可减轻,重症患者还可出现低血压和休克,血淀粉酶、脂肪酶、腹部B超及上腹部CT可鉴别。
(2)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
早期阑尾炎腹痛位于脐周,但基本不伴有呕吐症状,转移至右下腹痛可鉴别。
(3)与急性胆囊炎相鉴别:
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多合并有胆囊结石,查体有墨菲征阳性,腹部B超可鉴别。
(4)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
下壁心肌梗死可表现为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心肌坏死特异性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坏死改变可鉴别。
6.确定诊断
(1)突发的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食欲缺乏等消化道症状,排除其他疾病后可初步诊断。
(2)急诊内镜检查可确定诊断并予分型。
【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去除病因,忌食用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和药物。上腹痛和呕吐者可暂禁食,症状减轻后可流质饮食或软食。
(2)药物治疗:如果无明显进食困难或水电解质失衡等情况,不必静脉输液。
1)腹痛剧烈者,可使用解痉剂,如阿托品0.3~0.6mg,口服,3次/天;或消旋山莨菪碱5~10mg,口服,3次/天。症状严重者可予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3~0.5mg,肌注;或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5~10mg,肌注。
2)频繁呕吐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者,应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以纠正。如口服补液盐Ⅲ,1袋,兑250ml水随时口服。
3)使用组胺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如西咪替丁0.2g,口服,2次/天;或奥美拉唑20mg,口服,1次/天;或泮托拉唑20mg,口服,1次/天。亦可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口服混悬液5ml,4次/天,餐前1小时及睡前口服。
(3)合并有贲门黏膜撕裂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住院治疗。
2.中医治疗
急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呕吐”等范畴,临床上可采用中医康复治疗,多获良效。
(1)中医内治:
临床辨证先分寒热,辨气血,常见有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饮食伤胃证、湿热蕴胃证、瘀血阻胃证等证型,治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辨证辅以散寒、疏肝、消食、清热祛湿、活血等治法。相应的常用方剂有良附丸合香苏饮、四逆散合金铃子散、保和丸、连朴饮合六一散、丹参饮合失笑散等。胃苏颗粒、气滞胃痛冲剂、保济丸、藿香正气水等中成药亦常辨证选用。
(2)其他治疗:
针刺取穴以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等为主;亦可选用灸法、刮痧、热敷等外治法。
【风险规避】
1.误诊防范
急性胃炎诊断不难,较少误诊。但临床上不少疾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因此容易与本病混淆而致误诊。常见如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心肌梗死等,临床上均有误诊为急性胃炎的案例。平时诊疗活动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减少误诊。
(1)应密切观察病情动态演变,切忌先入为主,如急性阑尾炎初期表现为脐周疼痛,后期转移到右下腹痛。
(2)中老年或存在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常规行心电图及血糖检查,初步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3)充分利用腹部B超,胃镜等辅助检查手段,可确诊及排除大部分消化系统性疾病。
2.医患沟通
(1)一般告知:
注意休息,清淡饮食,暂时以流质或软食为主。
(2)风险告知
1)剧烈呕吐可能会出现贲门黏膜撕裂,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上消化道出血等。
2)门诊治疗不理想时应住院系统治疗。
3)无明显进食困难,水电解质紊乱不必静脉输液治疗。
3.记录要点
(1)记录患者有无消化性溃疡病史;有无进食或服用损害胃黏膜的食物或药物。
(2)记录有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有无墨菲征阳性,是否存在肠鸣音亢进等。
(赵英雄 苏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