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腹部解剖
同纵隔一样,全面地了解腹部血管解剖对于解读经胃和经十二指肠得到的内镜超声图像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将阐述腹部的血管结构和其周围的器官(图3-4~图3-9)。
图3-4 上腹部解剖3D示意图(前面观)
图3-5 上腹部解剖3D示意图(肝脏透明,前面观)
图3-6 上腹部解剖3D示意图(去肝脏,上消化道透明,前面观)
图3-7 上腹部解剖3D示意图(去肝脏、胃,前面观)
图3-8 上腹部解剖3D示意图(去肝脏、胃,胰腺透明,前面观)
(A)标注图;(B) 无标注图
图3-9 上腹部解剖3D示意图(去肝脏、胃、胰腺,前面观)
(A)标注图;(B)无标注图
下腔静脉系统是腹部EUS重要的标志,左肾门发出的肾静脉横向走行汇入下腔静脉,由于受肠气体的影响,在EUS下不容易显示其交汇处。右肾门离下腔静脉较近,常可见到两支右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向上走行,在肝左叶和尾状叶间穿过,于第二肝门处与肝静脉汇合,再向上进入右心房。
胸主动脉向下穿过膈肌移行为腹主动脉,腹主动脉向下约2~3cm处发出腹腔干,腹腔干分成三个主要分支:向头侧的胃左动脉,向脾方向发出的脾动脉,向肝方向发出的肝总动脉。肝总动脉向下发出胃十二指肠动脉和向肝脏发出的肝固有动脉。
腹腔干根部的下方自腹主动脉发出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于胰腺背侧通过,向下跨越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水平段。
腹主动脉还分别向左右肾脏发出左右肾动脉,分别横向走行至左右肾脏。
自脾门发出的脾静脉于胰腺的背侧、脾动脉的下方向肝门方向走行。肠系膜上静脉于胰腺颈部和胰腺钩突之间穿行后与脾静脉汇合为门静脉进入肝门,于肝脏内分为左右分支,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处是EUS重要的定位标志。但门静脉属支的解剖变异较多(图3-10),肠系膜上静脉有时在胰体后方与脾静脉汇合(门静脉系统血管呈“斤”字形),有时肠系膜下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门静脉系统血管呈“K”字形),有时肠系膜下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同时汇合入门静脉(门静脉系统血管呈“个”字形)。
图3-10 门静脉属支变异示意图
(A)门静脉及其主要属支呈“斤”字形,肠系膜下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再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入门静脉;(B)门静脉及其主要属支呈“K”字形,肠系膜下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C)门静脉及其主要属支呈“个”字形,即肠系膜下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共同汇合成门静脉
上腹部的非消化系统的器官主要有脾、肾和肾上腺。脾位于腹腔的左上部、胃体或胃底部的后上方。脾动、静脉出入脾门。脾是腹腔内重要的定位标志,当胰腺巨大肿瘤使胰腺、脾动、静脉关系发生改变时,我们可以首先可以找到脾脏,再通过脾门寻找脾血管,再确定胰腺的界限就相对容易些。
由于左肾头侧的一部分位于胰腺尾部和脾血管的后方,左肾成为区分胰腺体、尾部的标志。位于肾脏前方的胰腺部分为胰尾部。左肾上腺位于肾脏的头侧、偏向内侧,脾血管的后上方。
右肾位于胆囊的后下方,右肾上腺位于其头侧,由于超声内镜在十二指肠的操作性略差,所以对右侧肾脏和肾上腺的观察不如左侧。
肝门部有肝动脉、门静脉、肝总管共同出入,它们在肝内的分支走行也基本一致。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于十二指肠球部后方绕过,穿入胰腺,进入十二指肠降段肠壁内形成肝胰壶腹。胆总管在解剖上分为四段: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后段、胰腺段、肠壁内段。
胰腺位于胃后方,横跨第一、二腰椎前方,在网膜囊的后面,除胰尾外,均属腹膜外位。右侧被十二指肠环绕,左侧伸向脾门。脾血管与胰腺体尾部伴行,是胰腺主要的定位标志。
人类胰腺在胚胎发育第四周时,人前肠的背侧和腹侧各伸出一个芽状突起,分别称为腹侧胰腺和背侧胰腺,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背侧胰腺生长速度较快,腹侧胰腺随肠管转位而转向背侧,并且与背侧胰腺一起伸入肠管背侧系膜内,最后腹侧胰腺和背侧胰腺融合。腹侧胰腺形成胰头下半部分。背侧胰腺形成胰头的一小部分和胰体、胰尾部。由于这种原因,腹侧胰腺和背侧胰腺常常回声强度明显不同,在EUS下容易误诊为肿瘤。由于发育过程中常常发生变异,有时可以见到胰腺分裂和环状胰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