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伪像
熟悉超声效应和伪像对防止误诊、漏诊至关重要。常见的超声效应和伪像有以下几种:
(一)多重反射
多重反射发生在反射波返回换能器过程中,反射波遇到强反射界面,反射波再次被反射,向远离探头的方向传播,而这种来回反射的波可反复发生几次,声像图中出现等距离的多条回声[1,2,5-7](图2-7)。多出现于胆囊底、大囊肿、大血管的前壁、超声内镜的水囊、充水的胃等,可被误诊为壁的增厚、分泌物或肿瘤等。识别的方法:①转动探头,改变声束的入射角。②加压,增加探头对组织的压力,多重反射的距离会缩短,甚至接近融合。
图2-7 多重反射
(A)由于食管壁及心脏的多重反射,左心房腔内可见多条线状回声(Pentax EG3630UR);(B)由于食管壁及血管壁的多重反射,胸主动脉管腔内可见多条线状回声(Pentax EG3630U)
(二)旁瓣伪像
换能器所发射的声束呈花瓣状,中心为主瓣,周围出现若干声强较低的旁瓣。主瓣扫查时,旁瓣亦同时在扫查成像。当旁瓣扫查的图像重叠在主瓣图上时则形成各种虚线或虚图,称旁瓣效应,常在胆囊、膀胱、膈、主动脉等处发生,表现为液性暗区内的“薄纱状”声像(图2-8)。前面已经提到,应用组织谐波成像技术有助于消除旁瓣伪像。发生在胆囊的旁瓣伪像,要注意与泥沙样结石区别。
图2-8 旁瓣伪像
(A)胆囊内可见细小回声光点,调整探头角度或应用组织谐波成像可减弱;(B)胸主动脉的暗区内可见两片“薄纱状”的回声(箭头指示);(C)应用组织谐波成像,旁瓣伪像和多重反射都明显减弱,有助于消除这些干扰
(三)振铃伪像
振铃伪像与多重反射类似,超声在靶结构内部长时间来回反射振荡,回声持续返回换能器[10],在声像图上形成“彗星尾征”(图2-9),通常发生在金属物、含气体的肺、胃肠道等。这一特征也可以用来发现胆道和胆囊内积气。
图2-9 振铃伪像
胃后壁见两个含气的区域——十二指肠,后方可见“彗星尾”
(四)声影
声影一般发生在超声波遇到高反射和高吸收的物体时。超声波在高反射和高吸收的条件下,物体的后方会出现回声低弱甚至接近无回声的平直条状区(图2-3,图2-10),常见于骨骼、结石、钙化灶等。声影的强弱有时还取决于超声的频率[1,5,8-10],超声的频率越高,吸收率越高,声影越明显。利用组织谐波功能可以减弱声影,利于显示结石或钙化的轮廓。
声影有助于确定诊断。例如,胆囊内可移动的强回声如伴有声影几乎可以肯定是胆囊结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声影则可能提示是胆泥或血块。
(五)后方回声增强(后壁增强效应)
超声波通过声波衰减特别低的区域时,超声波衰减极少,其后方因超声机深度增益补偿的作用而较同等深度的周围组织明亮,称为后方回声增强[1,5,8-10](图2-11),一般出现在囊肿、脓肿及其他液性区的后壁,偶尔某些低回声病变如淋巴瘤等,也可能因衰减很少而发生后方回声增强。
图2-10 椎骨的声影
椎骨对超声衰减明显,后方显示为声影;椎骨是EUS检查重要的定位标志
图2-11 后方回声增强
胰腺假性囊肿后方见回声增强(后壁增强效应)
(六)部分容积效应
用超声波检查组织器官时,当邻近的两种结构并列于声束下,在屏幕上显示出两者互相重叠的声像,称部分容积效应[1,2,4-6,8,9](图2-12)。 可见于液性病灶,如小的囊肿因部分容积效应常可显示其内部有细小回声,而需与实质性病灶鉴别(图2-13)。我们可以将病灶置于超声焦距区,因超声焦距区的声束最窄,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
图2-12 部分容积效应示意图
超声声束的宽度大于囊肿,使囊肿显示为低回声,需与实质性病灶鉴别
(七)折射声影
超声波通过圆形病灶的纤维包膜时,由于纤维包膜的声速明显高于软组织,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会产生全反射,病灶两侧后方出现声影(图2-14)。这提示病灶具有声速较高的外壁。在胆囊的超声切面中,胆囊底及胆囊颈部常伴折射声影,初学者易误诊为结石。
图2-13 小囊肿的部分容积效应
胰尾部很薄的小囊肿(粗箭头指示)显示为低回声,与之邻近的脾静脉(细箭头指示)呈无回声
图2-14 显示胃壁囊肿两侧折射声影(箭头指示)
(八)镜面伪像
一些高反射的界面(如膈)可起到声学镜面的作用。当声波被声学镜面反射后遇到界面,声波被反射后再通过镜面再次被反射回探头,就产生了镜面伪像(图2-15,视频2-1)。通常发生在大而光滑的界面上,常见于膈肌附近。一个病变可在膈肌的两侧同时显示,如同水中倒影。膈肌浅侧的一处为实影,深侧的一处为虚影。
图2-15 镜面伪像
显示胃底的黏膜下肿瘤,在膈肌的另一侧可以见到虚影(箭头)
视频2-1 镜面伪像
(刘文 孙思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