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个性与人格

一、个性与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personality)也称个性,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
(二)人格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
一个现实的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互联系、交互制约而组成的整体,这就是人格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表现为人格内在的统一,使人的内心世界、动机和行为之间保持和谐一致,否则就会导致人格分裂或人格解体。
2.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格一旦形成,就会在适应或改变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正是人格的稳定性特点,才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从心理面貌上区别开来。人的现实生活是十分复杂多变的,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人格特征随着年龄增长,其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个体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如移民、严重疾病等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的某些改变,如自我观念、价值观、信仰等的改变。
3.人格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人格的独特性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自己的特点。我们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们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共同性。人类文化造就了人性,同一民族、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人们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征,文化人类学家把同一种文化陶冶出的共同的人格特征称为群体人格或众数人格。
4.人格的社会性与生物性
人格的生物性指人格是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基础上形成的,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人具有生物性需要和本能,但是社会化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满足需要的内容和方式是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因此,人格是个体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综合。
二、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
(一)需要
1.需要的概念
需要(need)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在主观上能感受或体验到的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感。
需要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部动力,在人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需要是保证人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合理而基本的需要,如衣、食等日常需要和学习交往的需要,也就如同“植物人”而无法正常的生活和活动。其次,需要永远带有动力性,从而使人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人们在某些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会推动人们去从事新的活动。再次,需要对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意志影响很大。为了满足需要,个人必须对有关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需要调节和控制人的认识倾向。情绪情感是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与人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则不能引起人的情绪和情感。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人为了满足需要,从事一定的活动,在克服困难中锻炼了意志。需要也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个性倾向性的其他方面,如动机、信念等,都是需要的变形。需要形成的基本条件有:①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对某些必需因素的缺失或不足;②指向一定的对象。需要具有对象性、紧张性、动力性、起伏性、社会历史制约性等特征。
2.需要的种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分类:
将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又称生物性需要或生理性需要,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一类需要,与维持个体的生存与种族繁衍密切联系,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如人对空气、水分、食物、睡眠、性生活、安全、运动等的需要。人与动物在满足自然性需要的对象和方式上存在本质的差异。社会性需要与个体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是后天习得的需要。如人对劳动、交往、学习、审美、威信、道德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类需要。
(2)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分类:
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既包括对自然界产物的需要,又包括对社会文化产品的需要。例如,在对服装的需要中,既有满足人们防寒、防晒等自然性需要的内容,也有满足人们自尊、追求美的需要的内容。精神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如对劳动、交往、审美、道德、创造等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所特有的精神需要不断发展。人类对劳动和交往的需要是最早形成的精神需要,这些需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精神需要有高尚与低级趣味之分。高尚的精神需要可以使人不断取得进步,而低级趣味的精神需要则会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歧途。
(二)动机
1.动机的概念
动机(motivation)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是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
2.动机的功能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带着某种动机的有机体对某些刺激,特别对那些与动机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从而激发有机体去从事某种反应或活动。如饥饿者对食物、干渴者对水特别敏感,因此容易激起寻觅活动。
(2)引导功能:
动机与需要的一个根本不同就是,需要是由机体因缺乏而产生的主观状态,这种主观状态是一种无目标状态;而动机不同,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受目标引导的,也就是说需要一旦受到目标引导就变成了动机。由于动机种类不同,人们行为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例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生的活动指向与学习有关的目标,如书本、课堂等;而在娱乐动机支配下,其活动指向的目标则是娱乐设施。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并指向一定的目标,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以达到目标。
3.动机的分类
(1)根据动机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又称原发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是以生物性需要,如食物、水、睡眠、空气、性、躲避危险等为基础的动机。社会性动机又称继发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社会性动机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兴趣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均属于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分为近景性动机(或短暂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或长远性动机),前者指只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后者是与较长远的目标相联系的动机。
(3)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例如,儿童为得到父母或老师的奖赏而学习。内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因为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4.动机冲突
当动机结构中同时存在性质和强度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这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双趋冲突:
指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两种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两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双趋冲突的真实写照。
(2)双避冲突:
指对个体具有威胁性的两种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不得不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这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称之为双避冲突。“前遇大河,后有追兵”正是这种处境的表现。
(3)趋避冲突:
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两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这种心理矛盾状态称之为趋避冲突。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
(4)多重趋避冲突: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趋避冲突常常表现出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的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由此引起的冲突叫做多重趋避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常常遇到各种动机冲突。如果对动机冲突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使人陷入困惑和苦闷之中,甚至颓废和绝望。动机冲突不但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还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使人的精神状态趋于崩溃,乃至行为失常。
三、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一)气质
1.气质的概念
气质(temperament)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气质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打上烙印、涂上色彩,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秉性”“性情”等含义相近。
2.气质的类型
关于气质类型及其划分依据不同的观点提出各种类型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气质学说是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体液说。希波克拉底很早就观察到不同人有不同的气质。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根据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比例,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即多血质(血液占优势)、黏液质(黏液占优势)、胆汁质(黄胆汁占优势)、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特点见表2-1。
表2-1 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特点
3.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巴甫洛夫于1927年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巴甫洛夫研究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和抑制过程,它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种特征的不同组合也形成了四种气质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与体液说类型的对应关系见表2-2。
表2-2 气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体液说的对应关系
4.研究气质的意义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的特性所制约,无好坏之分,任何气质都有其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气质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任何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但气质类型对于职业选择和工作调配等具有一定的意义,选择气质特征合适的人员从事某项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不同的气质类型对人的心身健康有不同的影响,情绪不稳定、易伤感、过分性急、冲动等特征不利于心理健康,可成为心身疾病的易感素质;在教育工作中,气质特征为教育者提供了因材施教的依据。
(二)性格
1.性格的概念
性格(character)是个体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上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是人格的核心,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具有道德评价的含义。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2.性格的类型
由于性格的复杂性,性格类型的划分至今没能达成共识。心理学所划分的性格类型主要有:
(1)英国心理学家培因(A.Bain)等人根据知、情、意三者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将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理智型的人,通常以理智来评价、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动;情绪型的人,往往不善于思考,其言行举止易受情绪左右;意志型的人一般表现为行动目标明确,主动积极。
(2)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Jung)根据个体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将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也称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外倾人格的特点是: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内倾人格的特点是: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容易适应困难。
(3)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H.A.Witkin)根据个体独立性程度,将性格划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独立型的人善于独立思考,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顺从型的人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常不加分析地接受他人意见,应变能力较差。
(4)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E.Spranger)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在1928年提出将性格划分为六种类型:①经济型:这种人注重实效,其生活目的是追求利润和获得财富;②理论型:这种人表现出具有探究世界的兴趣,能客观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力图把握事物的本质,尊重事物的合理性,重视科学探索,以追求真理为人生的目的;③审美型:这种人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富于想象力,追求美感,以感受事物的美作为人生的价值;④权力型:这种人倾向于权力意识和权力享受,支配性强,其全部的生活价值和最高的人生目标就在于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得到某种权力和地位;⑤社会型:这种人能关心他人,献身社会,助人为乐,以奉献社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⑥宗教型:这种人信奉宗教,相信神的存在,把信仰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三)能力
1.能力的概念
能力(ability)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能力与知识、经验和个性特质共同构成人的素质,成为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天才不是“天赋之才”,不是一个人先天就有的才能,而是指在后天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高度发展的才能,是各种能力完善的结合。因此,我们可以说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等科学家的杰出才能并非是先天就有的,他们在童年时代甚至表现出低于一般儿童的才能。如果他们没有经过后天的勤奋学习和艰苦劳动,是不可能成为天才的。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
2.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一般能力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是能力中最主要、最一般的部分,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需要的能力,例如音乐中所需要的听觉表象能力。人们从事任何一项专业性活动既需要一般能力,也需要特殊能力,两者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2)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如知觉、记忆、推理能力等,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流体能力的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随年龄的衰老而减退,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能力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能力(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人类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受后天的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它与教育、文化有关,并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而创造力则是指产生新思想和新产品的能力。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日常所说的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操作能力是指个体操纵自己的肢体进行活动的能力,如吹拉弹唱、各种体育运动、劳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都被认为是操作能力。社交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和发展起来的能力,如合作能力、判断决策力、危机处理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对于促进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具有重要作用。
3.能力的差异
个体之间的能力各不相同,是由遗传、性别、年龄、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造成的。
(1)能力的类型差异:
这种差异是指能力在质的方面的差异,表现在知觉、记忆、表象、思维等方面。在知觉能力方面有分析型、综合型、分析-综合型、情绪型;在记忆能力方面有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在表象方面有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综合型;在思维能力方面有形象型、抽象型、中间型。另外,人的特殊能力的差异也很明显。如有文学才能的人,具有敏锐而又深刻的观察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而具有音乐才能的人,则是具有敏锐的音乐感觉能力、较强的听觉表象记忆能力等。
(2)能力的水平差异:
在一般能力方面,能力的水平差异主要指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得出共同的结论,即智力的个别差异呈常态曲线分布。智商超过130的人属于智力超常;智商低于70的人属于智力障碍。在智力低常人群中存在一种被称为“白痴天才”的奇异现象。所谓的“白痴天才”是指一般能力水平低于正常人群,处于智力低下范畴,但却在某一特殊能力领域(如音乐、数学等)展现出惊人才能的人。不同智力等级及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见表2-3。
表2-3 不同智力等级在人口中的分布
(3)能力的年龄差异:
即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属于才华早露或称早慧。古今中外能力早慧者不胜枚举,如: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5岁就创作了他的第一首乐曲,8岁时举办独奏音乐会。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10岁能作赋,13岁写出著名的《滕王阁序》。除了才华早露者之外,也有大器晚成者,如画家齐白石长期做木匠,40岁才显露绘画才能,成为著名的国画家,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61岁时才写成《本草纲目》。

(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