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类的平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全面了解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深入研究老年护理的理论与实践,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是护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老化的概念和特点
人自出生、成长、成熟、衰老至死亡的过程中,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老化(senility,aging)是指人体自成熟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一系列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老化是所有生物种类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种生命现象,是人体必然经历的过程,会引起机体内外环境适应能力逐渐减退。老化可分为生理性老化和病理性老化。前者是机体随增龄而发生的各器官和组织细胞逐渐发生形态、功能和代谢等一系列变化,出现退行性改变或功能衰退状态的正常老化;后者是指由于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因素而引起的一种异常老化。两者很难区分,往往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快了老化的进程。
老化的过程具有以下特点:①累积性(cumulative):老化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岁月变迁中,机体一些结构和功能上的微小变化长期积累的结果,一旦表现出来,不可逆转;②普遍性(universal):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老化的过程,而且,同一物种的老化进程大致相同;③渐进性(progressive):老化是一个持续渐进的演变过程,而非跳跃式发展,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老化的征象;④内生性(intrinsic):老化源于生物本身固有的特性,同一物种所表现出来的老化的征象相同,环境因素只能影响老化的进程,或加速老化,或延缓老化,但不能阻止老化;⑤危害性(deleterious):老化的过程是机体的结构和功能衰退的过程,往往对机体生存不利,容易使机体感染疾病,最终导致死亡。
二、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概念
人的老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影响进程的因素很多,使得每个人的老化进程、寿命和健康状况不尽相同。为了方便管理、科研、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明确老年人、人口老龄化等相关概念。
(一)老年人
老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且,因受到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老化的进程并不完全相同。通常计数的年龄是指一个人已经度过的年份,同一年龄的个体,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从壮年到老年的分界线往往是模糊的。联合国进行人口统计时,以65岁作为老年起点,而研究老龄问题时,特别是包括发展中国家的老龄问题,多采用60岁为老年起点。世界卫生组织(WHO)划分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有两个标准:发达国家为65岁(含65岁),发展中国家为60岁(含60岁)。并且WHO根据现代人生理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将人的年龄又做了进一步的规定:44岁以下人群为青年人;45~59岁人群为中年人;60~74岁人群为年轻老人;75~89岁人群为老老年人;90岁以上人群为长寿老人。这个标准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考虑了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发展趋势,又考虑到人类健康水平日益提高的必然结果。
我国关于年龄界限自古以来说法不一,民间多用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为耋,九十为耄,但也有典籍中将耋解释为六十岁、七十岁或八十岁的。1982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建议,我国以60岁为老年起点,并将年龄分期,45~59岁为老年前期,60~89岁为老年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发布老年人口统计数字时,为了兼顾国内问题研究与国外统计数字相匹配的需要,常常以60岁和65岁两种标准同时公布。
(二)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简称人口老化,是指在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渐上升的一种动态过程,也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的一种动态过程。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主要有:①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改善,人类寿命延长;②持续保持的低生育率;③农村地区因年轻劳力输出,使该地区的青年人数减少,老年人的相对比例升高,也称为相对老龄化。
(三)老龄化国家
老龄化国家(aging country)是指该国家(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通常用老年人口系数来界定。老年人口系数是指某国家(地区)老年人口数占该国家(地区)总人口数的比例。按照联合国公布的老年人的年龄标准,当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发展中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即定义为老龄化国家。老龄化国家(地区)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体现人类衰老的延迟、寿命的延长、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下降。老龄化国家的划分标准见表1-1。
表1-1 老龄化国家的划分标准
(四)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ing)是指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将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推迟到生命的最后阶段。健康老龄化不仅是指人类健康寿命的延长,还包括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改善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健康老龄化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87年5月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大会将“健康老龄化决定性因素”作为老龄研究的主要议题。1990年9月,WHO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发展战略。我国于1994年2月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这一建议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五)积极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积极老龄化既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群体。积极老龄化于2002年马德里国际老龄大会上提出。WHO指出:“积极”是指持续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不仅指身体的活动能力或参加体力劳动能力。积极老龄化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一生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体力、社会、精神等方面的潜能,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使老年人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提高预期寿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保障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积极老龄化要求国际社会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去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应对措施,采取积极行动,使社会保持活力,实现和谐发展。
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目前,各国老年人的数量都在增长,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因地区不同而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区内差异也较大。把握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可以预见未来的状况,以便从当下做好准备,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特征
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从全球视角看,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先进入持续下降阶段,老龄化现象开始在某些国家出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地区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美国人口调查局《老龄化世界:2015》数据显示,全球有6.17亿65岁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8.5%,到2050年将增加到近16亿,约占届时总人口的16.7%。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超过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超过28%。美国官方研究报告称,最快在202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超过5岁以下儿童,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报告预计,到2050年,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球人口的15.6%。
2.老龄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
WHO公布的2015年数据显示,日本是唯一一个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的国家,为“第一梯队”。整个欧洲、澳洲和北美、南美多数、中亚和北亚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占比在10%~30%,为“第二梯队”。非洲、格陵兰岛、南亚和阿拉伯半岛的60岁以上人口比重都低于10%。到2050年,中国、伊朗、加拿大、新西兰和欧洲大部地区都将进入“第一梯队”,老年人占比至少达30%。老年人占比不足10%的地区则主要在非洲。
3.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平均寿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据WHO发布的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截止到2013年,全球人口平均寿命为71岁,其中女性73岁,男性68岁。这一数据与1990年出生婴儿的预期寿命相比,各自增长了6岁。日本女性平均寿命87岁,冰岛男性平均寿命81.2岁,为世界最高。一些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大幅提升,与1990年相比,利比亚的人口平均寿命从42岁增加到62岁,埃塞俄比亚的人口平均寿命从45岁增加到64岁、马尔代夫的人口平均寿命从58岁增加到77岁、柬埔寨的人口平均寿命从54岁增加到72岁、东帝汶的人口平均寿命从50岁增加到66岁、卢旺达的人口平均寿命从48岁增加到65岁。
4.高龄老人数量增长较快
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1950—2050年间,80岁以上人口以平均每年3.8%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60岁以上人口2.6%的平均速度。有数据显示,2006年8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到老年人总数的13%,百岁以上老人达28.7万。美国人口调查局《老龄化世界:2015》报告称,80岁以上老人将从目前的1.26亿上升到2050年的4.47亿。
5.老年人口中女性老人占多数
由于女性的预期寿命大于男性,所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男女性别比例是82∶100,80岁以上人群中这一比例更是只有55∶100,多数国家的老年女性数量多于男性老人。有报道称,美国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全球年龄在110岁以上的超级百岁老人中,95%都是女性。独居的女性老人比例为19%,而男性只有8%。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特征
1999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由成年型转向老年型,跨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根据《“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截至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7%。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左右,老龄化水平达到17.8%。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不可逆转,有研究将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大致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10—2022年)。这一阶段老年人口将迎来第一个增长高峰,年均净增加840万,达到2.6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提升至18.5%,仍属于轻度老龄化阶段。本阶段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期。
第二阶段:急速发展阶段(2023—2035年)。这一阶段老年人口将迎来第二个增长高峰,年均净增加约1200万,2035年达到4.1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攀升至29%,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增长最快,老龄问题集中爆发,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最艰难的阶段。
第三阶段:缓速发展阶段(2036—2053年)。这一阶段老年人口年均净增加380万,2046—2050年将迎来老年人口第三个增长高峰,年均净增加650万,2053年达到4.87亿的峰值,人口老龄化水平接近35%,处于重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人口负增长加速,高龄化特征十分突出。
第四阶段:高峰平台阶段(2054—2100年)。人口老龄化势头逐步减弱,到21世纪末达到3.83亿,老年人口的比重稳定在34%左右。人口年龄结构进入一个稳态的老龄化高峰平台期。
纵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5个特点:
1.老龄人口数量大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的数量也大。据资料显示,2013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2亿,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31亿,到2014年,已达1.37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快
我国人口老龄化虽然起步较晚,但老龄化发展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迅速上升,2014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超过10%。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从当前的10%提高到30%左右,仅用40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人口转变的过程,速度十分惊人。
3.人口高龄化显著
人口学中认定,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随着医疗水平改善及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高龄人口增多。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近1200万人,约占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的9.23%;2010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则达到2095万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的11.80%。高龄老人总数明显增多,比例上升。预计到2050年,高龄老人将到达1亿人,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比重也会达到22.3%,相当于发达国家高龄老年人口的总和。
4.地区发展不均衡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上海市于1979年就成为人口老年型城市,是我国最早的老年型城市,而地处西部的宁夏2012年才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二者的时间跨度长达33年。
5.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总量”未富而老龄化先至;另一方面,“人口红利”未至而老龄化先至。薄弱的经济实力、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对老龄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6.城乡倒置显著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较大,而且,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导致农村常驻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偏高。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7.家庭小型化、少子化明显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家庭观念的演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我国的家庭结构也逐渐向小型化和核心化演变。根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34人,2010年减少为3.10人,到2014年进一步减少为2.97人。2000—2010年,0~14岁组少儿抚养比和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都出现了大幅下滑。相关研究表明,2008—2010年间中国总和生育率大致在1.63~1.66,属于较低的生育区间。少儿人口数量及比重的降低,加上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的提高,“一降一增”更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局面的严峻性和风险性。
四、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加剧,与此同时,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越来越多,残疾老年人逐年增加,2015年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63万人,持残疾证老人达到1135.8万。预计到2020年,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这将带来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护理专业如何应对人口老化带来的巨大照护需求,进而引领优质护理,使老人得到恰当的服务,增进独立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以维持其尊严和自主,是现阶段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挑战。
(一)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老龄化对于新常态增添了一些困难和不可控的因素。首先,影响经济增长。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消费能力下降;政府财政面临收入减缓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双重挤压,将严重制约政府之间投资和间接引导投资的能力。其次,影响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调整劳动力的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而老龄化将使劳动力结构老化,素质提高缓慢。再次,影响创新驱动。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但是劳动力老化影响社会活力,削弱创新创造能力,而且人口老龄化可能不利于消费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此外,老年人口增加将使基本养老金、退休金、保险费补贴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增加,家庭结构和规模改变、抚养比上升、家庭养老功能削弱等。
(二)医疗支出加大
各国的经验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医疗卫生费用也呈现出同步增长趋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的一份预测报告显示:2000—2050年,与年龄相关的社会支出增长大约一半是由医疗卫生和长期护理引起的,人口老龄化将导致与年龄相关的社会支出在GDP的占比率,由2000年的平均不到19%上升到2050年的26%左右,其中,卫生保健、长期护理和养老金费用的增长几乎占一半。我国有研究显示,年龄是我国城镇居民医疗卫生支出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有研究报告,60岁居民的医疗卫生支出大约比40岁居民高50%~100%,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人均卫生费用是65岁以下人口的2.7~4.8倍。农村老年人口多,医疗需求尤为突出。
(三)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增加
老年人的照护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外,还需要大量适合老年人心理、社会适应需要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失智老人需要提供更多的专业护理服务。他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养老缺乏可靠保障;照料服务供求矛盾突出;精神压力较大,部分老人孤独感增强;独居老年人面临高生活风险;隔代户和两代户老年人生活压力大,独生子女供养两代老人压力过大。另外,带病生存的老人数量极大,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老年人最常见的健康问题是慢性病问题,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的3.6倍,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养老照护体系亟待完善,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适应老年人健康需求的体系,包括保健、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的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体系,老年服务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且地区分布不均。
(四)对护理专业的挑战增多
1.缺乏对老年照护人员的规划和管理
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多、家庭空巢化、家庭小型化和社会流动频繁,越来越多的家庭减弱或失去养老功能,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晚年照护需要依赖专业的养护机构。但尚缺乏对老年照护组织和人员发展的统筹规划,多元主体如何参与老年照护服务、如何相互衔接配合、如何进行人员合理配置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数量缺乏
人力资源是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老年照护服务的发展离不开老年照护专业人员。然而,目前的老年护理行业还不能与老龄化形势相适应,专业性照护人员数量不足,特别是基层人才严重缺乏。有数据显示,我国有2830万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按照老年人口与照护人员3∶1比例配备,需要1000万人左右的照护人员,而目前我国在各种养老机构中的老年照护人员不足300万。
3.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偏多,常常患有多种疾病,且反应不敏感,容易掩盖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其语言表达能力减弱,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病情复杂多变,多重用药,日常生活能力不足。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老年照护医学知识,区分正常老化与疾病变化,掌握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和精湛的护理技能等,才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目前老年照护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准、服务能力都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4.缺乏志愿服务人员
由志愿者提供充足的、可持续性的照护服务,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目前,我国提供老年照护的志愿组织和人员明显不足,对志愿者的利用程度较低。志愿者缺乏必要的相关专业教育或培训,缺少应对紧急状况或个性化服务的常识和策略。
相关链接
WHO: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10个事实
事实1:世界人口在迅速老龄化
事实2: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今天老年人的晚年状况比其父辈更健康
事实3:老年人中最常见的健康问题是非传染性疾病
事实4:涉及健康时,不存在“典型的”老年人
事实5: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具有随机性
事实6:现在年龄歧视可能比性别或种族歧视更普遍
事实7:全面的公共卫生行动将需要我们彻底改变对老龄化与健康问题的思考方式
事实8:卫生系统需要得到调整以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
事实9:在21世纪,所有国家都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长期照护系统
事实10:健康老龄化涉及政府各层级和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