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学习目标
掌握 学习医学影像学时应注意的事项。
熟悉 医学影像学的范畴和临床作用。
了解 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过程。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 伦琴(W.C.Röntgen)发现了X射线,不久就被用于人体疾病的检查,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并奠定了 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的基础。
20世纪40年代, 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USG)开始在临床应用,形成了医学超声影像学。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的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不断涌现,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相继应用于临床。同时,普通X线摄影也发展为 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 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和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从而使放射诊断学迅速发展成为医学影像诊断学,诊断方法也由过去的单纯形态学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和代谢多方面诊断因素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特别值得提及的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是在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新技术,使一些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难以进行或难以奏效的疾病获得了良好疗效。介入放射学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适应证广泛和疗效确切等优势,成为临床疾病治疗的一种新手段。所以,当今医学影像学涵盖有 医学影像诊断学(diagnostic medical imaging)和介入放射学两大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成像设备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查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一些新型影像诊断设备亦已用于临床,例如平板DR、高场强磁共振机、双源CT、640层CT、PET-CT和PET-MR等,以及一些新型特异性对比剂(如磁共振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示踪剂(如18氟-氟化脱氧葡萄糖)和介入材料(如不同用途的导管、导丝、管腔内支架)的相继开发和临床应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医学影像学的诊疗水平。与此同时,成像技术也不断创新,如 CT能谱成像(CT energy spectral imaging)、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 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hy)等;新的学科分支亦在不断涌现,如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等,医学影像学的范畴仍在持续发展和扩大之中。
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成像技术均已数字化,包括CR、DR、DSA、CT、MRI、US和PET-CT等,改变了传统X线的成像模式和图像的显示方式。数字化成像有利于图像的存储、传输和利用, 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ng system,PACS)与 信息放射学(informatics in radiology,info-RA D)加快了图像传输速度、实现资源共享、无胶片化管理和远程会诊等。
纵观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诊疗水平亦不断提高,是医院中作用特殊、任务重大、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医学影像学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使医疗事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学习医学影像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医学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是图像,而各种成像技术所获得的图像绝大多数是灰阶图像,即用黑白不同的灰度来反映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结构及其病变。由于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不同,图像上黑白灰度所代表的组织类型也就有所不同,例如,同样为骨皮质,在X线和CT上为白影,而在MRI上则呈黑影。因此,在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和明确图像上黑白各种灰度所代表的组织类型。
2.掌握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并熟练运用这一原则
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是:在熟悉正常影像表现的基础上,辨认出疾病所产生的各种异常影像表现,然后对这些异常表现进行分析、归纳,最后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诊断。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一基本原则是做出正确医学影像诊断的关键所在。
3.熟悉医学影像诊断的价值和限度及各种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医学影像检查在临床上是许多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甚至是主要或唯一的诊断方法,但仍有一些限度,某些疾病影像检查不能发现异常,或虽发现异常但难以做出正确的定性诊断。在医学影像诊断中,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合理应用这些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不仅能降低医疗费用,而且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4.了解介入放射学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技术
介入放射学与影像诊断学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诸如治疗机制、操作技术、介入器材和临床应用原则等。因此,需要在了解介入放射学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熟悉不同治疗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其价值和限度,以便针对不同疾病合理选择相应的介入治疗方法。
(郑可国 王绍武 张雪君 黄建强 邱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