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内科护理学概述与发展

内科护理学是建立在基础医学(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解析疾病相关知识及其预防、治疗、护理,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为护理学专业各层次教育的主干课程。

(一)内科护理的特点及对护士的要求

内科护理涉及临床领域宽广,从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风湿与代谢性疾病至神经系统疾病,几乎涵盖了所有“非手术科”。护理工作模式从功能制转向责任制整体护理;护理实践范畴从患者扩展向全社会人群;服务对象年龄跨度大,从青少年(14周岁以上)、中年、老年直至高龄老人群体,其生理-心理-社会各种健康问题交错复杂。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科技的发展,人民的健康维护意识不断提高,对卫生保健需求及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同时环境污染的加重,生活工作压力的加负荷等因素,促进了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谱发生巨大变化,因而对护士的专业素质与涵养、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内科护士不仅是患者的直接照护者,还承担管理者、教育者、协作者、代言者及学科研究者等多重角色。

(二)内科护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进展

近年来,基础医学、流行病学、心理学与临床医学诊疗技术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循证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临床实践经验与科学证据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临床诊断、治疗及护理决策的科学化,促进了内科护理学的发展,而内科护理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各相关学科的进步。

1.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蛋白组学技术等日臻成熟与广泛应用,对许多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遗传学的发展,使通过对胎儿绒毛膜或羊水细胞基因中DNA的分析,可得到胎儿地中海性贫血遗传类型和血友病的产前诊断。免疫学的发展,揭示了免疫机制障碍在恶性肿瘤、肾小球疾病、Graves病、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免疫治疗在器官移植、白血病等治疗中的应用,使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药理学的深入研究与纳米技术的结合应用,为一些疾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2.检查与诊断技术的进展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心、肺、脑等高尖端电子监护仪器与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能早期、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明显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内镜技术的发展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病变部位的外观结构、夹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与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腹腔内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确诊率,并且可用于止血、取出结石和异物、切除息肉等局部微创治疗。多排螺旋CT、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放射性核素显像及超声诊断技术等影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水平。此外,随着对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基因测序技术逐渐进入临床,许多疾病建立了分子水平的诊断标准。

3.预防与治疗技术的进展

随着干细胞技术的深入发展,初步形成了组织器官工程学与再生医学。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的研制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全反式维A酸等为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突破进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改进,使急慢性肾衰竭、高血容量状态、某些急性中毒的治疗效果明显改观,使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技术及术后有效的免疫治疗,使脏器严重衰竭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心导管诊断和介入性治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一些心脏疾病传统治疗方式,使疗效及预后大为改善。此外,近年来精准医学的兴起,将快速推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精准预防与治疗。

4.内科护理学及专业实践的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内科护理逐渐由功能制疾病护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整体护理模式。近年来,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护理研究的广泛深入开展及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内科护理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对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成为对患者及社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的理论依据。心导管、射频消融术、起搏器的安置术及电子监护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心内科重症护理监护水平及抢救技术的完善。化疗与放疗的护理、心脑血管介入治疗前后的护理、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的护理、中心静脉导管如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输液港的置入、应用与维护等专科技术也得到了相应发展。许多医院建立了护士专科门诊,使护理走向精、专、细,促进了护理专业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