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各年龄期儿童的护理

(一)新生儿期的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需经历一系列重要的调整和复杂变化,才能适应宫外的环境。新生儿期,特别是出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出生后1周内新生儿死亡数占新生儿死亡数的70%左右,故新生儿保健是儿童保健的重点,出生后1周内新生儿的保健是重中之重。
1.新生儿访视
正常足月新生儿访视次数不少于2次。首次访视在出院后7日之内进行。第二次访视在出生后28~30日进行。高危新生儿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加访视次数,首次访视应在得到高危新生儿出院报告后3日内进行。
(1)问诊:
①孕期及出生情况:如母亲妊娠期患病及药物使用情况,孕周、分娩方式,是否双(多)胎,有无窒息、产伤和畸形,出生体重、身长,是否已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和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等;②一般情况:睡眠、有无呕吐、惊厥,大小便次数、性状及预防接种情况;③喂养情况:喂养方式、吃奶次数、奶量及其他存在问题。
(2)测量:
测量头围、体重、体温等。
(3)体格检查:
①一般状况:精神状态,面色,吸吮,哭声;②皮肤黏膜:有无黄染、发绀或苍白(口唇、指趾甲床)、皮疹、出血点、糜烂、脓疱、硬肿、水肿;③头颈部、眼、耳、鼻、口腔、胸部、腹部、外生殖器及肛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等。
(4)指导:
有针对性地给予居住环境、母乳喂养、护理、疾病预防、伤害预防、促进母婴交流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和示范。
(5)转诊:
在检查中,发现任何不能处理的情况,均应转诊。
2.合理喂养
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教授哺乳的方法和技巧。若无母乳或母乳不足,则指导母亲采取科学的部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
3.日常护理
(1)保暖:
房间应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室温22~24℃,相对湿度55%~65%。应按气温的变化适时调节环境温度,随时增减衣、被。保持新生儿体温恒定。
(2)清洁卫生:
新生儿应每日沐浴,水温以略高于体温为宜,用中性的婴儿沐浴露或肥皂,介绍正确的眼睛、口腔黏膜、鼻腔、外耳道、臀部和脐部的护理方法。
(3)衣着:
选用质地柔软、浅色、吸水性强的棉布制作衣服、被褥和尿布。衣服式样简单、宽松、易穿脱,保持双下肢屈曲位,利于髋关节发育。应勤换尿布,以防尿布皮炎。
(4)睡眠:
新生儿每日睡眠 14~20小时,平均14小时。
(5)预防感染: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新生儿用品专用,食具用后消毒。哺乳和护理新生儿前应洗手,家人患有呼吸道感染时要戴口罩。尽量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凡患有皮肤病、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及其传染病者,不能接触新生儿。保持衣服、被褥和尿布的清洁。
4.预防疾病
按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出生后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对新生儿遗传代谢缺陷病应早期筛查,及时处理。有吸氧治疗史的早产儿,遵医嘱进行眼底病变筛查。
5.预防伤害
注意防止包被蒙头过严、哺乳姿势不当及乳房堵塞新生儿口、鼻等引起新生儿窒息。保暖时避免烫伤,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6.促进母婴交流
母亲及家人多与新生儿说话、微笑和皮肤接触,促进新生儿感知觉发展。
(二)婴儿期的护理
婴儿生长发育最为迅速,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较高,但婴儿的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易出现消化紊乱和营养缺乏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
1.合理喂养
6个月内的婴儿宜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婴儿则应选择配方奶粉。6个月以上婴儿要及时引入辅助食品,向家长介绍辅助食品引入的原则与顺序、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方法等,并指导适时断奶。
2.日常护理
每日早晚应给婴儿部分擦拭,有条件者每日沐浴。沐浴后要注意皮肤、口腔黏膜的护理。衣着简单、宽松、少接缝,衣领采用和尚领或圆领,不使用纽扣。裤子采用连衣裤或背带裤。尿布清洁干燥,按季节随时增减衣服和被褥,以婴儿两足暖和为宜。婴儿所需的睡眠时间个体差异较大。6个月前每天睡眠15~20小时,1岁时每日睡眠15~16小时。4~10个月是乳牙萌出时期,应注意口腔护理。每日带婴儿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和晒太阳,有条件者可进行空气浴和日光浴,以增强体质和预防佝偻病的发生,还可以进行皮肤抚触、被动体操、温水浴。
3.预防疾病及意外
按计划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定期体格检查次数不少于4次,有条件的地区6个月内可以每月1次,7~12个月每2~3个月检查一次,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及早发现佝偻病、营养不良、肥胖症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疾病并予以及时的干预和治疗。预防异物吸入、窒息、中毒、烧伤和烫伤等婴儿常见的意外事故。
4.早期教育
(1)排便训练:婴儿3个月以后可以培养定时排尿,5~6个月可以练习大小便坐盆,8~9个月能坐便盆排便。
(2)视听觉训练:该期是感知觉发育的重要阶段,通过游戏、沟通和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促进视觉、听觉、动作和语言的发展。
(3)动作发展。
(4)语言培养。
(三)幼儿期的护理
幼儿期是社会心理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与外界环境接触机会增多,免疫功能仍不健全,识别危险事物的能力差,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及意外伤害发生率仍较高。
1.合理营养
幼儿期饮食由乳类为主转为进食固体食物为主,要指导家长掌握合理的喂养方法和技巧,食物种类和制作要多样化,应软、烂、碎。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增进幼儿食欲,每天以3餐主食另加2~3次点心为宜。就餐时要保持情绪愉快,不挑食、不偏食。
2.日常护理
幼儿衣着应色彩鲜艳便于识别,宽松、保暖、穿脱方便,易于自理。一般每晚睡眠10~12小时,白天小睡1~2小时。2~3岁以后培养自己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少吃易致龋齿的食物,并去除不良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继续进行大小便训练。适时培养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养成不食生水和不洁的食物,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不乱扔果皮、纸屑,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3.预防疾病及意外
继续加强预防接种和防病工作,至少每6个月为幼儿做健康检查1次,预防龋齿,进行听、视力异常的筛查及生长发育的系统监测。指导家长防止意外发生,如异物吸入、烫伤、跌伤、中毒、电击伤等。同时注意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违拗、发脾气和破坏性行为等。
4.早期教育
指导家长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鼓励和帮助儿童自己进食、洗手。3岁左右学习穿脱衣服、系鞋带、整理自己的用物等。注意品德教育,从培养行为习惯入手,使其在与人分享、诚实友爱、尊敬长辈等行为体验中受到教育。重视与幼儿的语言交流,通过讲故事、唱歌、游戏等促进幼儿语言和动作的发育。
(四)学龄前期的护理
学龄前期儿童智力发展快,活动范围扩大,自理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增强,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加强此期儿童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想象与思维能力,使之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
1.合理营养
学龄前儿童饮食接近成人。食品制作要多样化,并做到粗、细、荤、素食品搭配,保证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优质蛋白占总蛋白的1/2。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
2.日常护理
学龄前儿童已有部分自理能力,但其动作缓慢、不协调,常需他人帮助,此时应鼓励儿童自理,独立完成。每日保证睡眠时间为11~12小时。
3.预防疾病及意外
充分利用空气、日光、水,加强体格锻炼。至少每年进行1次体格检查,筛查与矫治近视、龋齿、缺铁性贫血、寄生虫等常见病,继续监测生长发育,按计划免疫程序进行加强免疫。预防外伤、溺水、中毒、交通事故等意外事故发生,开展安全教育。同时注意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吮拇指和咬指甲、遗尿、手淫、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等。
4.早期教育
此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激发儿童的兴趣,开展适当的游戏,创造一定的社会交往,有意识增强其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关心集体、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道德品质。
(五)学龄期的护理
学龄期儿童的机体抵抗力和控制、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增强,认知和心理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同伴、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大。应加强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品格;加强卫生指导,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1.合理营养
营养充分而均衡,重视早餐和课间加餐,早餐保证质和量,同时注意补充铁强化食品。学龄儿童的饮食习惯和方式受大众传媒、同伴和家人的影响较大,应加强营养卫生宣教,纠正挑食、偏食、吃零食、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
2.日常护理
每天应进行户外活动和体格锻炼,如体操、跑步、游泳、团体游戏等。锻炼因人而异,强度要适当,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餐后漱口的习惯,每3个月更换牙刷一次,限制摄入含糖量高的零食,预防龋齿。培养正确的坐、立、行走和读书、写字的姿势,预防近视眼、驼背、脊柱侧弯等。养成不吸烟、不饮酒、不随地吐痰等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品德教育。每日睡眠9~10小时,夏季应午睡。
3.预防疾病及意外
继续进行预防接种和定期健康检查,预防屈光不正、龋齿、缺铁性贫血等常见病。学习交通规则和突发意外的防范知识,预防车祸、溺水,以及在活动时发生的擦伤、割伤、挫伤、扭伤或骨折等意外伤害。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学龄儿童不适应上学等问题。
4.加强教育
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格,锻炼独立思考、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
(六)青春期的护理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应保证充足的营养,加强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卫生教育,形成积极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品德。
1.合理营养
青春期生长发育突飞猛进,应供给充足的营养,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如铁、钙、碘)等营养物质的摄入。
2.日常护理
睡眠时间8小时以上。应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睡眠习惯。应加强少女的经期卫生指导,如保持有规律的生活,避免受凉、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避免坐浴等。
3.预防疾病及意外
进行体育锻炼,定期进行体格检查,防治急、慢性传染病、风湿病、沙眼、屈光不正、龋齿、神经性厌食、月经不调及脊柱弯曲等。进行安全教育,预防运动创伤、车祸、溺水、打架斗殴、自杀等意外事故的发生。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如离家出走、自杀等。
4.加强教育
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以使其在生理、心理方面健康发展。应加强正面教育,强调青少年应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负责,从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酒、不吸毒等。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助人为乐、勇于上进的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