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仁义的贸易战争时代
新兴国家荷兰的崛起
当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外扩张攫取巨额经济利益的时候,欧洲其他近邻国家并非只是悠闲地观望。没过多久,荷兰、英国、法国等国也开始参与这样的活动。以现代的价值标准评断,武装民船(privateer)实施的海盗行为怎么着也是不被允许的行为,然而那时候这种袭击、劫掠从美洲驶回的满载贵金属和珠宝的西班牙商船的行为也会在国家利益的名义下备受赞赏。但是,随着欧洲内部主权国家体制的确立,围绕世界经济霸权的斗争中,国家对抗的色彩不断强化。
葡萄牙和西班牙海外殖民扩张的成功,使欧洲远途贸易中心从意大利和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现在的比利时到荷兰一带,因为海拔接近海平面而被称为低地地区。其中一个海港安特卫普也在16世纪后半期相当繁荣。但是,在这个时期,一部分处于西班牙统治下的低地地区开始了独立运动。1581年,荷兰(尼德兰)宣布独立,与想要镇压他们的西班牙开战。相比于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与荷兰在羊毛贸易上有密切关系的英国也是新教国家,因此它也站在了支援荷兰独立战争的一方。
在涉及宗教改革的复杂国际形势当中,荷兰最终实现了独立。安特卫普在独立战争中受到破坏和打击,新生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取而代之,一跃而发展为贸易和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也是被环绕的运河塑造城市空间的海港城市。
荷兰在国际政治上获得独立国家的地位,是依据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媾和条约(《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但其实它早在16世纪末就已经实现了实质上的独立。那时荷兰的人口只有两百万,但渔业一直很繁荣,在造船以及航海技术上积累了优越的实力。荷兰商人积极参与到在里斯本收购胡椒,然后在欧洲地区转卖的商业贸易中。这些商人可以说是新兴国家荷兰的新生力量,他们也开始着手与亚洲的贸易。
为此,他们出资设立了东印度公司这一股份公司的先驱。这是在英国东印度公司设立后两年的1602年。与以自由设立和自由经营为前提的近代市场经济的公司不同,东印度公司是国家给予特权的公司。它不仅垄断对外贸易活动,甚至还拥有包括缔结条约和行使武力的特权。
荷兰人的亚洲航海
1595年,荷兰商船第一次向东印度航海,图片为遭到爪哇人袭击的阿姆斯特丹号。出自豪特曼(Houtman)等,《向东印度诸岛的航海》(涩泽元则译,岩波书店)
17世纪初,享有特权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成功地瓦解了葡萄牙的多数权益。160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爪哇岛的万丹王国手中借用了巴达维亚,即后来的雅加达。它以这个港口为据点,控制了摩鹿加群岛,真正参与到香料贸易。162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又在摩鹿加群岛的安汶岛以武力赶走一直想参与亚洲贸易的英国商人。这是作为武装势力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显示权势的事情,但英国放弃了东南亚的香料,将主要精力放在印度。如果考虑到18世纪以后印度的重要性,这件事虽说是被动的客观现实,但对于英国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方向转换。
荷兰想控制之前葡萄牙掌握的面向欧洲的胡椒贸易,但另一方面,它也通过在台湾构筑据点(虽然该据点持续时间并不长)等活动,发展在亚洲地区的中介贸易。他们在锁国时代的日本长崎的出岛从事贸易就是这一体现。但是,在所谓的“大贸易时代”,亚洲区域内活跃的贸易活动中也存在着阴影。到了17世纪中叶,日本推行锁国政策,强化了贸易和信息流通的国家管理体制。在亚洲大国的中国,清朝也强化了统治。这样的举措进一步抑制了进入收缩期的世界经济。
另一方面,欧洲市场的胡椒价格暴跌,原因是供给过剩。除此之外,已经将发展重心转向印度的英国,开始真正威胁到了荷兰的制海权;法国也更加关注印度,开始寻求在亚洲的真正扩张。17世纪后半期,荷兰与英国先后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在美洲的权益几乎全部让渡给英国。同时,荷兰还不得不忙于应付一直想把南部法兰德斯(Flanders)纳入囊中的路易十四挑起的战争。
在这种霸权争夺的多极化局面当中,18世纪,荷兰试图转变在亚洲的行动路线。它以拥有统治东南亚据点的爪哇岛为中心,转向正式的殖民地经营方式。他们毁掉某些地区的水田,将其转为收益更高的砂糖生产。19世纪,爪哇岛引入强制性的栽培制度,开始大规模经营甘蔗种植园与咖啡种植园。到太平洋战争时期日军进驻为止,以爪哇岛为中心的荷属东印度的殖民地经营仍在继续。
英法向大西洋世界扩张
17世纪以后,荷兰、英国和法国都竞相向西班牙殖民统治没有涉及的加勒比海岛屿和北美地区扩张。他们在这些地方全都模仿西班牙的先例,从一开始就追求殖民地经营。在亚洲,开始时是荷兰压制了英国,但是这里的局势完全相反。
在荷兰独立战争中,英国因与西班牙的矛盾而支持荷兰。等到荷兰发展成自己竞争对手的时候,英国首先以制定航海法的形式开始制约它。在克伦威尔政权时期的1651年,英国制定了最初的航海法,以后虽经过了多次修订,但最根本的想法仍是在进出口商品买卖和运输中排除在中介贸易和海运方面得利的荷兰,优待自己国家的船只。
从这时起,欧洲各国在海外贸易方面逐步采取优先保护本国产业、希望取得经济霸权对抗胜利的政策。其中既有航海法那样的围绕航运的保护政策,也有以高关税的形式保护本国的制造业、优先扶植出口产业的政策。在19世纪,人们回顾这一系列政策,将其称作重商主义。
英国进攻荷兰,不仅在北海进行海战,在北美地区也爆发了战争。荷兰为方便在北美扩张,在哈德逊河河口,即现在曼哈顿岛的前端,建造了城堡新阿姆斯特丹。英国使用武力夺取了这个地方。已经在此开展商业活动的荷兰商人们并没有进行无谓的抵抗,而是选择了商业活动得到保障的实际利益。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成了英国的领地,更名为纽约。现在,纽约的华尔街(Wall Street)发展成左右世界金融界的中心,但是,其名称还是取自荷兰殖民时代在此建造的城堡墙壁(Wall)。
从纽约往北到马萨诸塞,往南经弗吉尼亚到佐治亚,英国在北美东海岸建设了十三块殖民地。众所周知,这十三块殖民地构成了以后美利坚合众国的核心。
北美东部殖民地
1750年
与英国的扩张相比,法国从更北边的现在的加拿大东岸开始扩张。亨利四世时期,法国在圣劳伦斯河河口建造了魁北克据点,并于路易十三、路易十四时期向五大湖方向扩展,广泛开展殖民和传教活动。魁北克现在仍以法语为主要语言,原因就在于此。此外,法国沿密西西比河南下,将这一地区命名为路易斯安那(Louisiana),即“路易的土地”。
英国和法国的扩张区域并不是无主之地。有时,他们从原住民手里用极低的价格购买,遭到抵抗时则以武力赶走原住民。到了18世纪,最初分头在北美扩张的英国和法国出现了直接的武力冲突。
此外,我们转移一下目光就会发现,英法两国都在西班牙没有统治或者说统治薄弱的加勒比群岛扩大了控制领域。正如上文所述,从一开始,这个地方就被开发成使用奴隶的大规模甘蔗种植园,生产当时作为重要出口产品的砂糖。
英国与法国的霸权斗争
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国际经济霸权争斗的中心,转换成英国与法国的对立。两国原本虽是隔海峡相望的邻国,但关系疏远。自中世纪末的“百年战争”以后,两国的对立一直成为欧洲政治中重要的对抗轴。这一时期,它们对立的重要的焦点,在亚洲是对印度的介入,在北美则是殖民地的扩张。
印度的棉织品本来就是亚洲区域内的重要国际贸易商品,在亚欧间的贸易与大西洋贸易联系在一起后,价值不断上涨。欧洲除了毛织品外,能生产麻织品,尤其是亚麻制品,但是还不能生产可以作为商品的棉织品。也许可以说,正是这种对印度生产的高品质棉织品的向往,促成了以英国为首的国家发明机械生产,并开始了产业革命。
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孟买、马德拉斯、加尔各答为据点,强化对印度的介入。法国东印度公司在本地治里(Pondicherry)和金德讷格尔设置了据点。两国为追求商业利益同时踏出了一步,开始尝试掌控作为国际商品的棉织品的产地,将生产、商品运输、销售全部控制在自己手里。但是,在整个18世纪,它们都不具备实现这一追求的实力。
18世纪前半期到中叶,欧洲围绕主权国家的领土扩张、国家权力的正统性与主导权的强化而不断爆发战争。其中,英国与法国依然经常对立,那些战争没有局限于欧洲,自然也烧到了印度与美洲。
欧洲正值1756—1763年“七年战争”之际,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在印度军队的支持下,一举打败了法国与孟加拉王公的联军。结果,英国确保了在孟加拉地区的统治范围。这一事件成为将印度全境纳入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大转机。
英国在北美地区也取得了有利的战局,依靠结束“七年战争”的《巴黎和约》,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了加拿大全境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地区,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了佛罗里达,由此确立了在北美东海岸的殖民统治。
这样一来,英国虽然因许多战争而背负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但却在世界经济霸权的争夺中开始占据决定性的有利地位。另一方面,法国对宿敌英国的愤慨之心更加强烈。当英属北美十三块殖民地发动独立战争时,法国支援打起反叛大旗的殖民地一方,并派遣了军队。君主制下的法国支援独立派,如果撇开这种对英政策就无法理解。同样,在19世纪初,拿破仑出台的大陆封锁法令就是为了对抗英国,追求欧洲全境的经济区域化。
英国在美洲的统治
1763年《巴黎条约》签订后
关于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将在其他章论述。独立之后,美国自然是和英国不同的国家。其后,美国也时常与英国发生利害冲突,但是有些英国留下的遗产难以忽视。截止到独立,在过去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从英国去的大量移民形成的这一社会,形成了以共同语言为首的一种文明。英国没有办法,在对抗恶化前承认了美国的独立,可以说是有利于将来关系发展的。这或许就是成为现在盎格鲁美洲(Anglo-America)精神纽带之强的一个远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