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安纳托利亚时代(1050—1350)

建国序曲:11世纪至13世纪的安纳托利亚

地理概况

安纳托利亚三面环海,由高原和丘陵构成,向南延伸至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向东经过伊朗高原到达中亚。安纳托利亚中央是高原,南北的边缘部分是山脉,地势西低东高,呈阶梯状。大河较少,中央安纳托利亚的降水集中在冬季,年均四百毫米左右。农业靠自然降水,种植秋小麦。不过,安纳托利亚总体上人口密度很低,广阔的平原包围着村落及其周边的耕地,逐渐向山区过渡。

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自公元前2世纪以来,便是罗马帝国(前27—395)及东罗马帝国(395—1453,又称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从11世纪开始,当地人口多数是希腊和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徒,受皇帝与教会统治。不过,安纳托利亚的南部,从7世纪阿拉伯大征服以来,一直处于伊斯兰教王朝的统治之下。11世纪时期,这片土地归属于塞尔柱王朝。居民由亚美尼亚人、库尔德人和阿拉伯人构成。在塞尔柱王朝的统治下,现代土耳其人的先民在此开始了活动。

土耳其人的祖先属于突厥族。突厥系的游牧民族从东向安纳托利亚的高原部分(拜占庭帝国治下)的大规模迁徙始于11世纪初期。这些游牧民族,带着羊群奔向安纳托利亚广阔的草原和山地。冬季和夏季,他们在不同的营地之间转移。这种移动性让他们和定居农民的区分非常明显。不过,在这种冬春的游牧循环固定下来之前,经常出现他们劫掠农村和城市的行为,因为机动力强的游牧民很容易转化为山贼。

移民的浪潮持续了大约一个世纪。特别是在1071年,在安纳托利亚东部的曼齐刻尔特战役中,波斯的塞尔柱王朝的军队击败了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率领的军队,此后,移民浪潮进一步加速。塞尔柱王朝皇室的旁支、突厥系游牧民族的上层都加入其中。他们在塞尔柱王朝的统治下属于非主流派,因此前往安纳托利亚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随着他们登上政治舞台,安纳托利亚地区的新生力量——突厥系游牧民的社会中,逐渐形成政治核心。最终,1077年,塞尔柱王朝的旁支从波斯的本家分离出来,建立了罗姆苏丹国。游牧民以部族为纽带,因此其组织化(形成国家)的过程很迅速。这种新的政治构造又加速了突厥系游牧民族的西迁。

12世纪后半期的安纳托利亚

安纳托利亚西部的拜占庭帝国、高原部分的罗姆苏丹国和达尼什曼德王朝三足鼎立。12世纪80年代,罗姆苏丹国统治区域扩大

罗姆苏丹国和拜占庭帝国

在中央安纳托利亚自立的罗姆苏丹国,一举扩张到西安纳托利亚的尼西亚(现称伊兹尼克),并暂时在此建都。但是,1097年第一次东征的十字军,和拜占庭帝国的军队联合起来,夺回了尼西亚。罗姆苏丹国被迫放弃爱琴海沿岸的平原部分,撤回到高原的孔亚地区。随后,12世纪的安纳托利亚,罗姆苏丹国、同属突厥系的达尼什曼德王朝和西部的拜占庭帝国鼎足三分。由于三方力量均衡,12世纪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政治版图相对稳定。

拜占庭帝国在11世纪上半期达到鼎盛,在随后的半个世纪却丧失了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但是,在12世纪科穆宁王朝时期,拜占庭帝国的国力有所恢复,通过和两个突厥系国家保持战略同盟关系,维持其势力。曼努埃尔一世统治后期的1176年,拜占庭帝国在孔亚以西的密列奥塞法隆被罗姆苏丹国大败,但是依然维持着对西安纳托利亚沿海地区的控制。

13世纪初,安纳托利亚形势巨变。威尼斯主导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1204年建立了拉丁帝国。拜占庭皇族被迫逃亡到尼西亚和特拉布宗,建立流亡政府,直到1261年才还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在安纳托利亚保存着自己的命脉。

另一方面,在安纳托利亚的中部和东部,罗姆苏丹国灭掉了达尼什曼德王朝,占据了大部分安纳托利亚,并在13世纪上半期达到全盛。时至今日,那些装饰主要都市的波斯风格的建筑,依然在诉说着罗姆苏丹国昔日的荣光。

但好景不长,13世纪中期,罗姆苏丹国被蒙古军队击败。随着罗姆苏丹国的衰落,安纳托利亚出现了突厥系小国林立的状态。1261年还都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国,也在这种混乱中失去了安纳托利亚西部的大部分领土。几乎整个安纳托利亚都处于突厥人的控制之下。正如后文所说,不久,奥斯曼率领的政治集团诞生在混乱的西安纳托利亚,并成为奥斯曼帝国。

君士坦丁堡和孔亚的统治者

在长达二百年的政治发展中,安纳托利亚社会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提供答案的线索并不很多。因此,从连年征战、开疆拓土,以及作为其结果的安纳托利亚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来看,或许会有观点认为这一地区出现了一种民族纯化的过程,即作为基督徒的希腊人被驱赶或杀戮,整个安纳托利亚逐渐成为从东方入侵的突厥人这一伊斯兰教徒的天下。

罗姆苏丹国时期的文化

上图是建在科尼亚到阿克萨赖路上的驿站(kervansaray)。13世纪前半期。建造者是罗姆苏丹国的君主卡伊库巴德一世。下图是当时的青铜工艺品。这个时代制作了优秀的以人物或动物主题的石雕及地砖。笔者拍摄

但历史事实和我们的臆断可能大相径庭。一部分突厥人虽然进入了希腊人占多数的广袤土地,但在数量上却未必能超过后者。突厥化和伊斯兰化都是长期接触之后产生的结果。在这一时期,安纳托利亚对峙的政治势力——罗姆苏丹国和拜占庭帝国并非只是刀兵相向。

首先,在罗姆苏丹国的孔亚宫廷和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宫廷之间,人员交流非常频繁。综观罗姆苏丹国的历史,其宫廷中为突厥裔君主服务的拜占庭出身者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在拜占庭的宫廷里也有突厥裔的家臣群体。从拉丁帝国夺回君士坦丁堡,并创立帕列奥列格王朝的米哈伊尔八世,就有在罗姆苏丹国工作的经历。

这样的人员交流并非仅限于罗姆苏丹国和拜占庭帝国之间。当时的安纳托利亚与巴尔干半岛诸国之间,政治避难、人质交换、政治婚姻都属于家常便饭,这种交往已经超越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文化圈。为调整纠缠的政治关系,贵族上层人物随意改宗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拜占庭帝国政府使用希腊语,罗姆苏丹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但突厥系的达尼什曼德王朝的货币上刻的是希腊文字。

军事上,罗姆苏丹国和拜占庭帝国都是混编军队。众所周知,当时的拜占庭帝国军队是由雇佣军和同盟国派遣的军队组成。其中,佩切涅格人、钦察人组成的突厥系部队占重要的一部分。罗姆苏丹国的军队是各部族的联合军队,还有俘虏构成的奴隶军团。拜占庭方面的史料显示,罗姆苏丹国的军队中有很多讲希腊语的混血军人。因罗姆苏丹国内部的纷争,一些部族加入拜占庭帝国,有些也会加入拜占庭军队。也就是说,罗姆苏丹国与拜占庭帝国的统治阶层,与学者的预想相反,并非完全异质。

罗姆苏丹国在与拜占庭帝国交往的过程中,为学习治国方法,任用了部分波斯人,积极引入伊斯兰式的统治与文化。结果,宫廷中的波斯文化结出了硕果。不过也不可否认,罗姆苏丹国的统治阶层中,还有很多拜占庭出身的人。从这一思路再往前思考,则会知道波斯风格的文化在拜占庭宫廷内部也一度流行。

安纳托利亚社会的重组

在以农村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安纳托利亚农民和移民而来的突厥系游牧民的交往具有两重性。

作为普通生产者,游牧民和农民生活方式不同,二者共存。他们经常买卖和交换谷物与畜产品。据研究,海拔五百米等高线是希腊系的农民与突厥系游牧民生活区域的分界线。

虽说如此,游牧民很容易转化成草寇,去抢夺农民的劳动果实。特别是在政治混乱的时代,这种掠夺已经具有“正当性”,而且司空见惯。这种负面的接触也应该不少。

掠夺者中的部分人,渐渐以抢夺为业。他们作为没有主君的骑士,在无数小股政治力量的博弈中异常活跃。12、13世纪在安纳托利亚出现的口头传播的英雄传奇里,充斥着类似的情节:农民遭到骑士的抢劫,村庄陷入混乱,于是逃亡到有坚固防卫的城镇,等待另一阵营骑士的营救。这些骑士把敌方看作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而随意地加以掠夺,不久他们被称作“加齐”(圣战的战士),掠夺行为也被美化为“圣战”。但本质上掠夺就是掠夺。掠夺的结果是,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很多城镇遭到反复袭击,沦为废墟。

经历了和平的商业贸易和武力的弱肉强食,安纳托利亚的居民缓慢地向伊斯兰教改宗。从伊斯兰教已经渗透到的地区中可以看到,一旦新的政权确立,就先由权力的中间阶层开始改宗,之后再逐渐向普通民众扩散。其中有些改宗者是为了确保经济利益与人身安全吧。另外,信奉萨满教的突厥系游牧民族被逐渐引导而接受了伊斯兰教。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以信仰作为人神交流中介的圣人为基础,带有神秘主义性质、当地固有特点的伊斯兰教,也被安纳托利亚的基督教徒所接受。

成为伊斯兰教徒的安纳托利亚居民,逐渐和那些在新土地上放弃游牧而定居的突厥系居民相互融合,成为新的安纳托利亚的农村人口。这些变化的结果是,虽有地域差异,但是到13世纪末,伊斯兰教徒已经占总人口的80%,在语言上,土耳其语也占据优势。

只是,这些变化是各种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长期结果,在安纳托利亚的版图上,人口、民族、宗教的分布呈现出色彩斑驳的状态。只占总人口20%的不同教派的基督徒,以及不同语言在伊斯兰文化和土耳其语的大熔炉里一直存续到20世纪。

今天生活在安纳托利亚(约占土耳其共和国国土面积的97%)的人们,自然就是上述文化交流、宗教改宗、民族融合的结果。那种认为当代土耳其人都来自中亚的观点,只不过是一种具有罗马主义倾向的土耳其民族主义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