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杨宪益及其译作研究
杨宪益是我国杰出翻译家,在其漫长的翻译生涯中奉献了卷帙浩繁的译作(主要为汉译英作品),其中不少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向世界做出难以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杨宪益及其译作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重视,数十年间累积大量研究成果。对“杨宪益及其译作”的研究成果进行宏观、全局性回顾,无疑有助于我们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研判未来研究趋势。本研究将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杨宪益及其译作”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化分析,呈现研究热点及趋势。
以“杨宪益”为主题词,从CNKI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出截至2015年底的所有期刊论文共2265篇,然后将论文引文信息导出,包含篇名、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发表时间、摘要等信息。最后,剔除重复和不相关文献,共得到有效引文数据2065条。
1.发文量走势
通过图1-1发现,国内学术界对杨宪益及其译作的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从90年代后期开始,对其关注出现爆发式增长,在杨宪益去世两年后,即2011年(考虑到文献的滞后因素)文献量达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
图1-1 文献量走势(1982-2015)
2.高频关键词
研究表明,2065篇文献共包含3369个不同关键词,平均每篇不足两个不同关键词,这说明对杨宪益及其译作的研究主题高度集中,关键词重叠较多。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翻译”,另外,从表1-1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60个关键词几乎全部与翻译相关。我们将高频关键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这些类别无疑也正是杨宪益及其译作研究的热点所在:
表1-1 高频关键词
(1)《红楼梦》翻译研究,此类关键词包括:《红楼梦》、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葬花吟》等;
(2)文化和翻译研究,此类关键词包括:文化、文化差异、文化翻译、文化因素、文化信息、文化内涵、文化意象、文化负载词、跨文化交际等;
(3)翻译理论研究,包括异化、归化、目的论、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翻译目的、功能对等、可译性、互文性、关联理论、译者主体性、翻译美学等;
(4)具体翻译方法研究,包括委婉语、习语、直译、意译、诗歌翻译、典故、隐喻、衔接、回目等。概而言之,“杨宪益及其译作研究”主要牵涉翻译理论研究和具体翻译技巧研究两个方面,在杨宪益所有译作中,《红楼梦》最受关注、研究数量最多。
3.共词网络
我们通过统计数据构建共词网络并进行可视化呈现,图1-2中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代表共现的频率。共词网络图更直观地呈现了“杨宪益及其译作”研究热点所在。图1-2显示,在对杨宪益及其译作的研究中,“《红楼梦》翻译”研究处于绝对核心位置,围绕着“《红楼梦》翻译”这一主题,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有“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文化差异、文化意象、文化翻译、目的论、霍克斯、译者主体性”等。此外,“直译、意译、戴乃迭”等主题也备受关注。
4.研究前沿
我们可以根据近年不同关键词频率的突变判断研究的前沿所在,那些近期涌现并在随后保持一定出现频率的关键词显然代表着该领域的热点话题。如图1-3所示,近十五年关键词面积图直观呈现了关键词频率的突变。图中每一条色带即代表一个关键词,纵向的宽度即关键词频率,宽度越大,频率越高。2000年初,研究主题较少,且各种研究主题的文献总量也较低,其中“翻译”占据关键词频率首位。2002年形成一个小高峰,但并不突出,真正的变化发生在2003年以后。此时,大量研究主题迅速涌现(色带变多),并保持扩张态势(色带变宽)。
图1-2 共词网络
图1-3 关键词频率变化图
通过图1-3得到的更准确判断是:“高频关键词”和“共词网络”中出现的热点主题恰恰就是目前位于前沿的研究,如“《红楼梦》翻译、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文化和翻译、译者主体性”等。图1-3显示,2011年以后“杨宪益及其译作”研究整体呈现收缩态势,这与“文献量”的走势保持一致。
综上,我们基本确定当前“杨宪益及其译作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所在:基本上集中在微观的语言转换策略的探索,也有少数从宏观的文化语境视角展开研究,对杨译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情况鲜有涉及。毫无疑问,语言文字的转换是翻译研究的本体,至关重要,但也需要认识到并非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就可以确保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翻译研究涉及一个完整的从生产、传播到接受的过程,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失偏颇。译作的传播和接受以及在译入语文化产生的影响是判断译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而且很多时候与译作的忠实度并无直接关系。从上述文献分析发行,目前学界对于杨译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与接受研究关注度明显需要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