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夺河西
三家分晋以后,晋国“表里山河”的地理优势被打碎,魏、赵、韩都急需建立自己的战略纵深,对外扩张不可避免。其中,最强大的魏国是扩张最积极的。
向东是强大的齐国,南、北是韩、赵两兄弟国,都不方便扩张,所以魏文侯把扩张的重点选在西面,向蛮荒地带的秦国要土地。
秦国在穆公的时候也曾嚣张过一段时期,一度跟晋国打成平手。不过他们毕竟是半个蛮夷,经济文化落后,人才资源跟不上,所以穆公过后就渐渐衰落了,虽然国土广大,但只能算是个二流国家。
在国力衰退的同时,政治上的不稳定更让秦国雪上加霜。
公元前429年,秦躁公死,他的弟弟秦怀公继位。
当时秦国国政已经落入权臣手中,怀公掌权仅仅五年之后,庶长鼂(cháo)带领群臣围攻怀公,秦怀公被迫自杀。
怀公的儿子在这之前就已经死了,所以只好立他的孙子为君,是为秦灵公。
秦灵公执政九年,还很年轻,却又离奇身亡。他的儿子公子连这时才九岁,没有政治实力。秦怀公的另一个儿子(秦灵公的叔叔)悼子发起政变,夺得了君位,是为秦简公,公子连被迫逃到魏国避难。
从秦怀公开始,十五年间,秦国换了三任国君,每一任都不是通过正常途径继位,连续的动乱,把秦国拖入了国弱民贫的深渊。
从外部环境来说,两百多年来,崤函通道一直牢牢地被晋国以及后来的魏国捏在手里,秦国被隔离在遥远的西方,跟中原各国缺乏联系。中原各国根本不了解他们,把他们当作化外之邦,各种会盟都不让他们参加。秦国何止是孤立,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外交。
这样一个积重难返的国家,却占着黄河以西大片丰腴的土地,最近处离安邑只有一百四十余里,从地缘上直接威逼魏国的河东郡与上洛之地,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夺取河西地区,把秦国人赶到更西方去,就成了魏国的既定国策。
在河西地区的争夺中,魏国占有先天优势。因为当初文公、襄公的时候,晋国打下了河西的少梁、彭衙等地,它们如同一把楔子,插入秦国的河西部分。
公元前419年,魏国开始动手。
他们先在自己控制的少梁地区修筑军事要塞,作为争夺河西地区的前哨。
这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秦国马上派兵来阻止,双方围绕少梁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对于秦国来说,河西是关系到国运的重要战略缓冲带。
秦国东进中原的唯一通路是崤函通道,河西是崤函通道北部的高原地带,河西是否处在秦国控制下,直接决定了秦国能否顺利通过函谷关进入中原。
另一方面,河西高原向西俯视着秦国的腹地关中平原,一旦河西失守,关中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秦国的腹部将完全暴露在敌人的铁拳之下。
少梁是河西南北交通的枢纽,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掌控着河西局势,自然也成为秦、魏双方拼死争夺的焦点。
很可惜,秦人虽然悍勇无比,然而战争终究是国力的较量。秦国国力如此弱小,在如日中天的魏军面前哪有半点获胜的机会?他们拼尽全力也拿不下少梁,只能眼睁睁看着魏人的城堡越筑越高。
秦军只能沿着黄河另布一条防线,试图围困少梁,但这样无力的抵抗起不到任何作用。
公元前413年,少梁的堡垒已经修好,魏国拥有了黄河以西的战争基地,随即发起大规模进攻,向下俯冲,直入关中平原,开始吞并秦国的土地。
之后的几年中,魏军接连攻城拔寨,一路把秦军向西驱赶,攻占了秦国许多土地。
公元前409年,吴起开始统领魏军。战神的加入,使魏军更加所向披靡,在河西地区一路横扫。
据说吴起领兵的时候,吃住都跟普通士兵在一起,自己没有任何特殊待遇。有个士兵生了脓疮,吴起亲自替他吸出脓液,这名士兵的母亲听到以后痛哭道:“当年吴公曾为这孩子的父亲吸脓,他父亲在作战时就拼死冲在最前面,最终死在战场上。现在我这个儿子也要死在战场上了吗?”可见吴起在士兵中威望之高。
有吴起这样一位身先士卒的将领在,魏国士兵人人争效死力,战斗力极为恐怖,在几年之内就成功赶跑了秦国人,把整个河西地区纳入了魏国版图。
魏文侯把这里设为西河郡,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防范秦国的反扑(当时“河西”与“西河”基本指同一个地方)。
吴起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在当地筑城,派兵驻守,然后继续推进。渐渐地吴起在河西地区建立起多座城池,这样一种“蚕食”战术让秦人无可奈何。
秦人只好退守洛水。至此,整个关中已经暴露在魏国的兵锋之下。关中是他们剩下的唯一根据地,一旦这里失守,秦国也就亡了,这将是秦人的噩梦。
惊恐万状的秦人甚至沿洛水筑起一座长城,试图阻挡随时可能到来的毁灭性打击。
公元前405年前后,秦国遭遇空前危机,走到了亡国的边缘。
这时候遥远的齐国发生动乱,成功吸引了魏国的火力,让秦国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