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本来是郑国的一个小官,郑国被韩国吞并以后,他凭借自己的才学,继续在韩国做官。
按理说,这样一位敌国的“罪臣”注定是没有可能受到提拔的,但神奇的是,申不害不仅在韩国受到重用,还最终当上了韩国朝廷里的一把手。
关于申不害是如何上位的,有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前353年,魏国大规模进攻赵国,包围邯郸,陷入亡国危机的赵国向齐国和韩国紧急求援。
当时韩国国君是韩昭侯,他不知道该不该答应赵国的请求,很为难,就询问申不害的意见。
申不害这时刚得到韩侯宠幸,一时也猜不透主人的心思,于是就耍了一个花招。
他若有所思地说:“这件事关系到国家安危,不能轻易决断,请容微臣考虑考虑。”
申不害回去以后就找到两个以能言善辩著称的大臣,赵卓和韩晁,向他们说了韩侯的烦心事,并鼓动他们:“以你们的地位,向大王提建议一定会得到采纳,这是为国尽忠的好机会呀。”
两人一想也对,便赶忙去向昭侯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昭侯和他们讨论的时候,申不害却在暗中偷听,并特意记下昭侯说的话。没过多久他就去回复韩昭侯,完全按照昭侯说的来提建议,韩昭侯果然大喜,觉得他说的非常合自己的心意,从此便对他刮目相看。
后来申不害接连得到提拔,成为韩国国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狠角色。
从这个故事能明显看出申不害的个人特色:喜欢耍小聪明,或者说,喜欢玩弄权术。他正是靠这一招在韩国政坛大展拳脚,无往而不利。
而在他的学说里面,“权术”正是最核心的部分。
申不害本属法家,但又精通黄老之学,也是稷下学宫的知名学者之一,他以法家治国,但融合了道家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
公元前351年,韩昭侯紧跟国际潮流,任用申不害在韩国主持变法,申不害的学术思想终于有了实践的机会。
申不害的变法跟商鞅变法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两人都强调法制,但跟商鞅不同的是,他更推崇所谓的“术”,也就是治国的技巧。
他首先要求厘清君王跟大臣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正名”。君王必须有绝对的权威,要能严格控制属下,“操杀生之柄”,把杀伐决断的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上下尊卑关系绝不允许逾越。这一点跟当初孔子强调的“君君,臣臣”有一点类似,但发扬光大了。
他认为,只有当君有君威、臣有臣纲时,政权才能保持和谐稳定。
这种观点其实是来源于春秋以来接连不断的弑君狂潮。无数的国家因为权臣作乱而陷入混乱,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就必须加强君王的集权统治,对手下的大臣们严防死守。
因此需要澄清吏治,加强对大臣的考核与监督,一方面保证他们的忠诚,另一方面也需要把那些光吃饭不干活的酒囊饭袋清理出去。
申不害主持变法以后,立即着手打压侠氏、公厘、段氏三个大家族,收回他们的特权,推倒他们的城堡,没收他们的财富以充实国库。
这种打压老牌贵族的做法也算例行公事,在所有国家的变法措施里面都出现过。
对官员的考核,申不害提出了“正名责实”的要求。所谓“责实”,就是严格规定各级官员的职责,要求他们必须做出实际的政绩。
而国君呢?只要控制好下面的官员们就够了,其他事情放手让他们去干,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这是来源于黄老之学的思想。
那么国君怎样才能做到这些?这就涉及到申不害的思想里的核心部分——“术”的使用。
他认为国君必须掌握高明的统御之术,要善于驾驭下属,准确鉴别他们的忠奸贤愚,不至于被他们蒙骗。
说白了,领导的任务就是不停地跟下面的人斗智斗勇,把他们全部玩弄于自己的股掌之上。
这一点就跟商鞅背道而驰了,商鞅强调国家制度的建设,通过完善的法令法规来限制每个人的行动;申不害则要求统治者自己有足够的权谋,善于把控局势,至于是不是符合自己订的法律,那就不用管了。
更进一步说,只要能把“术”推广开来,一切有利于维护自己统治的伎俩都可以拿来用,哪怕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阴谋诡计。
有两件轶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韩昭侯有一次剪指甲,故意留了一片捏在手里,然后对下人们说:“我刚刚剪下来的指甲有一片找不到了,你们去找一下。”
下人们赶紧行动,翻箱倒柜,掘地三尺,哪里找得到?有个人灵机一动,偷偷把自己的指甲剪下一片献上去,装模作样地说找到了。韩昭侯立即就试出了他是个不老实的家伙,不久以后就找个借口把他撵走了。
还有一次,昭侯听人汇报说,南门外有头小牛闯进了农田,正在啃麦苗,于是把这个消息隐瞒下来,然后发布命令,要求城内官员去各地检查,看看有没有家畜偷吃禾苗的情况。
官员们查了一通,都没发现情况,来汇报以后,昭侯大发雷霆,命令他们重查,过了好久,终于在南门外找到了吃禾苗的牛。
于是大家都赞叹领导料事如神,什么事情都瞒不过他。昭侯也成功检验出了下臣们执行任务的能力。
这就是申不害推崇的“术”。
“以术治国”作为“以法治国”的补充本来是没有错的,但如果使用得过分了,难免搞得人心惶惶,下人们也会学着多一个心眼,没事也用“术”来对付一下领导,这样反而会形成欺上瞒下的风气。
而且这样的政策要求统治者必须是英明的,如果下一任统治者不够英明呢?怎么继续把“术”玩下去?怎么驾驭那些已经学精了的下属们?
韩国正好出现了这种情况。韩昭侯确实有经天纬地之才,所以能把这些策略玩得转,但他之后的韩国国君再也没有那样的才干,申不害教给他们的那些小聪明也就玩不下去了,甚至反被下属们用“术”给玩了。
所以“以术治国”终究还是输给了商鞅的“以法治国”。
再说回申不害的变法上来。除了在权力斗争上的发明创造以外,申不害也确实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实事。
例如他大力发展韩国的军工行业,特别是兵器制造行业,韩国的强弓劲弩一时间蜚声国际,军备质量位居各国之首。他也主张多开垦荒地,增加农业产量。总之目标就是富国强军。
经过韩昭侯与申不害这对君臣的共同努力,弱小的韩国迎来了难得的振兴局面,在申不害当政期间,各大国都不敢来侵犯韩国,这是韩国历史上唯一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