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的黄金时代
当年魏文侯创建西河学派,把魏国变成了天下学术中心,齐国可能受到他们的启发,在齐威王继位前后几年建立了稷下学宫。
这是官方主办的中国第一座高等学府,齐国政府极为重视,广招天下名士,为他们建造了恢宏的宫殿,因为学宫建在临淄的稷门附近,便称为“稷下学宫”。
当时天下各路专家学者聚集到稷下学宫,一面互相交流研讨,一面传播自己的学说。鼎盛时期,学宫里的学者有上千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齐国政府给这些人都赏赐了府第,封为上大夫,并且特许他们不用处理政务,只要讨论学术问题就行了。
就是说,国家养着这些人,让他们专门研究各种学说,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理论。
他们中很多并不是齐国人,而是来自各个国家,例如慎到是赵国人,而环渊是楚国人,对于他们,齐国政府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包容姿态,来者不拒。
他们的出身也五花八门,不少人都是平民,甚至还有淳于髡那样的贱民,但只要有真才实学,国家就收留。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各种学术思想自由碰撞,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春秋时代开始萌芽的百家学说,到这时终于得到雨露的滋润,刹那间百花齐放,猛然爆发出一个空前绝后的黄金时代。
这是华夏文明的黄金时代,也是自由思想的黄金时代。各种奇思妙想在这里争奇斗艳,所有聪明的头脑都在全速运转,考虑一切可以考虑的问题——从宇宙、哲学,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被充分调动起来,短短几十年间形成的各种学派,成了后世两千多年间人们反复研究的主题。
例如伟大的孟子,在儒家中具有仅次于孔子的重要地位;还有荀子,创立了儒家的一个独立流派;邹衍,阴阳家的创始人,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慎到,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及环渊,老子的弟子,有说法认为《道德经》可能就是他写的。
不过稷下学宫的主流学说还是“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从老子的思想延续下来、又吸收了其他各家流派特别是法家思想形成的一种学说,是道家的主要学派之一。
齐国政府在创立稷下学宫的时候夹带了一点点私货——他们祖上不是靠篡位上台的吗?为了给自己篡位的举动找一点理论支持,他们声称自己(陈国宗室之后)是黄帝的后人,而原来的吕氏国君(姜太公之后)是炎帝的后人,炎帝是黄帝的手下败将,所以田氏偷走吕氏的齐国似乎也就说得过去了。
而且老子是陈国人,田氏也来自于陈国,推崇老子也就间接拔高了自己。
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治国理念,跟老子的道家学说结合,产生了黄老之学。比起老庄之学,黄老之学更讲究实用,他们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主要探讨如何用道家思想治理国家,因此衍生出许多有价值的治国理念。
例如他们倡导“无为而治”,要求统治者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不要翻来覆去地折腾老百姓,要“与民休息”,要“轻徭薄赋”,减轻民众的负担,让国家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而统治者自己也要公正严明,维持一个清廉的政府。
一个廉洁、高效、稳定,又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国家,当然能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这样的治国理念可以说是对症下药,很适合齐国这样地理条件优越的大国。
但仔细一想,这样的治国理念,跟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刚好相反的,商鞅使国家强大,人民却极端痛苦,黄老之学也让国家强大,却尽量给予老百姓舒适的生活,这样一比较,高下立判。
但黄老之学真正大放异彩是在两百年后的西汉年间,直接带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先说回战国时代。
稷下学宫研究出来的这些学说,不仅给齐国带来文化上的繁荣,也给齐国政府的施政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先进理念,又引来和培养出许多顶级的治国人才,可以说充分回报了齐国政府对他们的投资。
更不用说他们对于后世的巨大贡献,真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因此,建立稷下学宫是齐国政府最英明的一项决定,后世两千年的中国人都应该感谢开明而目光远大的齐国政府,以及伟大的齐威王。
经过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以后,齐国的国力登上了新台阶,一跃成为天下瞩目的强国,魏国的强敌因此又多了一个。
另一方面,变法的浪潮还在漫延,魏、楚、秦、齐之后,一直懵懵懂懂混日子的韩国也猛然觉醒,也开始了自己的变法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