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对你好,不是让你得寸进尺
1 为什么有时候付出太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例子,家里兄妹几个,其中有一个人在中间付出得最多,得到的怨言却也最多;工作中,一些人总是无私奉献,却总被人压榨;朋友中,有人对朋友有求必应,但偶尔一次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从此便落下了恶名;恋人中,有一方视对方为生命,无限付出,可对方觉得是天经地义。
付出一旦成了习惯,便成了义务,一旦停止了付出,便会变成那些不懂感恩的人口中的“恶人”。从心理学上来讲,任何人之间的交往都有功利、互换的原则,还有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这三项原则,无论违背了哪一项,人际关系都不会好。所以,不要一直处在付出的状态,适时地进行示弱,适当地进行索取,这样大家才会更加平等。列夫·托尔斯泰写道:“我们并不因为别人对我们的好而爱他们,而是因为自己对他们的好而爱他们。”
林一才生活在山西东南地区的一座小城里,在他小的时候,家族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的爸爸是个勤快好客又聪明的人。
林一才的父亲常去欧洲各地旅游,回来的时候总会带很多东西和家人分享。他总是那样和蔼可亲,被后辈们拉着去冒充自己的父亲开家长会,被老师痛批也不放在心上。他对家族的每个人都很好,全心全意付出着。家族里的其他人,整天什么都不做,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他们的股份分红。
然而,在林一才八岁的时候,家族生意因为经济纠纷,被一些人团团包围,父亲在人群的包围下,再没有走出来。
然而父亲走后,林一才并没有受到亲戚朋友的任何照顾。母亲一个人带着他,一带就是十几年。有人拿铁锤砸他们家的门,人群中看热闹的,有他的姑妈,还有他父亲曾经诚心诚意对待的那些朋友。
就像一开始提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互换的原则,不能在任何时候都显示出自己强大到无所不能,要适当地去示弱。只有付出与得到之间是等价的,彼此的关系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如果你想要对方也同样重视这段关系,那么在你付出的同时,也要让对方不断地去投入。“富兰克林效应”被反复验证,这里面提到:“曾经帮过你一次忙的人会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换句话说,要让某个人去喜欢你,就要让他为你去付出。
一味地对别人付出,在付出中失去了自我,然后心意被人践踏,这是何必呢?若是让别人连付出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得到的太过轻易,又怎么会懂得珍惜?有时候我们的付出,虽然不要求对方给予相同的回报,但至少他们要懂得去领情,若是他们连情都不领,那就不要付出了。我们的付出,应该给懂得珍惜的人。
乔雨江从小便没有了父母,一直寄宿在舅舅家。她从小便懂得要对人好,她知道自己对别人的好有着讨好的成分。周围的人,她全力以赴地去帮助,有些东西,哪怕自己不吃也要先给别人。自己的钱不够花,宁愿不花,也要借给别人。她真诚地对每一个人好,但是别人并没有同样地对她,这让她感觉很苦恼。
所以,对人好,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如果对方一味地接受你的付出,没有还的机会,你的付出就会让他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样一来,对方就会想要逃避,这是人的一种自然反应。
世间的一切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如果你对人付出了太多,你付出的对象会领情,会珍惜,这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但若是你付出的对象已经习惯了你的付出,对你的付出从来都是接受得心安理得,这样的付出不值得。与其千方百计地去讨好别人,倒不如去关注自己,投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多了,学会珍惜自己了,别人的视线也会渐渐被你吸引过来。
席慕蓉在《成长的痕迹》中这样写道:“人的一生应该为自己而活,应该喜欢自己,也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或者别人怎么想我。”其实,别人如何衡量你也全在于你自己如何衡量自己。不要总是以别人为中心,不要以为付出全部就能讨别人欢心,试着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在自己身上。
2 别把我对你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
雨果曾经说过:“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人活一辈子,不要总是想着去照亮所有人,这不现实。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领你的情,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将你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把你无限制的付出,当成你为人的低姿态,从而产生更多的要求。
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意思是你若以德来报怨,那用什么来报德呢?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我们要区别对待,这样才能让不在乎我们的人懂得珍惜。
段琳夫妻当初起家的时候,还是20世纪90年代,他们选择下海经商。两个人在车站附近开了一家饭店,因为一手好厨艺,以及当时竞争压力小,人流量大,不过几年时间,便有了一笔积蓄。段琳夫妻俩合计了下,买了两套房,一套自己住,一套给孩子作婚房,也算正式安定下来了。
段琳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便帮自己的妹妹妹夫也开了一家餐馆。妹妹妹夫过来没有落脚的地方,段琳便把自己另一套房子免费给他们住,所有人都羡慕她妹妹有这么一个好姐姐。
十年过去了,妹妹站稳了脚跟,但一直没有买房。段琳的儿子大学毕业,准备在北京买房,便想着卖了家里的一套房到北京给儿子付个首付。谁知道段琳刚一提出来,妹妹就怒火冲天说:“不能卖我家的房子。”妹夫更是气得直接从厨房拿了一把菜刀:“凭什么卖了我们家的房子,谁敢卖了我们家的房子,我就和谁拼命。”
段琳老公本就因为他们十年来不出一分租金而心生芥蒂,如今更是火上浇油,差点动手。就这样,原本的骨肉至亲,成了仇人。
那些不知道感恩为何物的人,那些享受别人的付出享受得心安理得的人,他们永远不会珍惜对自己好的人。李嘉诚曾经说过:“不懂感恩的人,再优秀也难成功。”在现实生活中,多少亲情、友情、爱情都败在了不懂感恩上,若是一方总是理所当然地享受另一方的付出,这段关系无疑不会走得长远。我们帮助一个人,心凉的并不是他们不回报,而是他们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陈生和林邱恒是大学里的铁哥们,金钱上不分你我,毕业以后两个人依旧保持着很好的关系。陈生花钱喜欢大手大脚,透支信用卡那是家常便饭,每个月下旬便需要林邱恒金钱上的援助。林邱恒省吃俭用也会借钱给陈生,这样的状态一直维系了两年。
一次,林邱恒的母亲生病要做手术,他便将这两年所有攒下来的钱全部寄了回去。林邱恒想到陈生前两个月借的钱还没有还,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和他提了提,谁知道陈生黑着脸将钱送到后转身就走,还一脸鄙夷地说:“不就是这点钱吗?什么时候欠你的了?就像我不还一样。”林邱恒听了很是伤心。
真正的情谊是需要礼尚往来的,你来我往感情才可以延续下去,若只是一味地由一方付出,这样的情谊怎么可能长久?对于那些一味索取、不懂感恩的人,我们要学会拒绝,拒绝他们的无理要求。只有让他们知道,我们的付出并不是廉价的,这样他们才会懂得去珍惜。
做一个懂得付出的人,不去争个谁长谁短,可以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睦。然而,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我们的付出,将我们的付出视为天经地义。对于这些人,我们该当机立断,不管以前付出了多少,都要记得转身离开。
遇到那些不知好歹的人,我们不能太过客气,我们对人客气,对人礼貌,并不是说怕了谁,而是因为我们善良。我们并不欠别人什么,无需总是对别人毫无保留地付出。
3 不要随便施舍你的同情
在大众的认知里,同情心是人类道德的体现,它是关怀、助人、道德等社会品格养成与社交技能组成的基本元素。所以普通大众总会将同情心作为道德和良知的表现。但人类的同情心也曾遭遇贬低,例如尼采曾说:“同情心是奴隶的道德,是弱者的阴谋。”
当然,并不是说一个人不能有同情心,但对别人的同情一定要注意限度。为人处世,一定不要把世界设想得太过单纯无害,当你的好心太泛滥的时候,对方往往不会觉得你人好、老实,可以深交,甚至有些不怀好意的人一旦觉得你的好心可以被拿来利用,就会毫不留情毁之殆尽。
连忆是一个作家,有着不大不小的名气。有个姑娘在微博上给他发私信,说自己是他的读者,要到北京来看他。连忆很奇怪,这个姑娘他并不认识,但还是问她:“你来北京是看亲戚还是玩?如果要玩注意安全。”
读者说是专门来看他的。连忆心中很是纳闷,只是礼貌地说了一声:“如果我有时间,可以请你和你的朋友吃个饭,谢谢你对我作品的喜爱,我心领了。”
然而,一个星期后,那个读者再次发私信给他,说已经到了北京站,还说:“你不是说要请我吃饭吗?”连忆想想,人家大老远来一趟也不容易,请吃饭就请吃饭吧。谁知道那个读者又说了,她只带了来的路费,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问能不能住到他那里去?当时连忆真的想走人,但还是耐着性子给她找了住的旅馆。
回去后,姑娘又在微信上问他借两百块钱,说是要买特产。连忆问:“你这两百块钱是算借的还是算要的?”读者说:“你怎么理解怎么来。”连忆压抑了心头怒火,谁的钱都不是白来的,他不过是可怜她孤身一人前往北京,谁知道她一再向他索取。连忆给她转了两百块后,终于将她拉到了黑名单。
随着时代的变迁,同情并不是要我们和别人打成一片。看到别人缺吃少穿,我们便也不吃不喝,这样的同情是愚蠢的。真正的同情是,我们自己可以体会到自己的尊严,我们可以享受到文明的滋润、人性的美好,然后去鼓舞他们,使他们也解放意识、努力提升。盲目的同情只会招来自身的不幸,真正的同情是一种道德的升华。
《乌合之众》里有这么一句话:“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他们认为那不过是软弱可欺的另一种形式。”欺软怕硬是社会的常态,“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不是空穴来风,都有它自身的道理。所以,我们对别人的同情,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
同情心,需要把握住一个“度”,否则就无法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现实中有很多“弱者”需要人们可怜,但弱者也有弱者的尊严,不能因为他是弱者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低贱,我们的同情心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太善良。对于别人主动寻求的帮忙,一次可以,两次也行,若是他们不懂感恩,不停地要求,直接拒绝也没有什么不可。有了一个不好的开端,别人只会更加的变本加厉,这样的次数多了,他们只会觉得你好欺负。在你为了别人的工作累得要死要活的时候,别人可能正喝着咖啡嘲笑你的无知。
不是所有的真心都能换来真心,不是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首先让自己强大起来,然后再想着要不要去顾及别人。俗话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若是你都自顾不暇了,怎么能真正地帮助到其他人呢?
4 只想让你付出的人,越早绝交越好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对别人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忍受别人带来的麻烦,忍受别人的卑劣自私,忍受他们毫无止境地索取。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毫无底线地付出,才让他们敢无止境地伤害我们。“器满则倾,物极必反”,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我们对别人的付出也是一样,没有回报的付出,要懂得适可而止。
要明白,真正心疼我们的人不会舍得让我们受委屈,真正对我们好的人不会忍心让我们为难。我们将别人当朋友,付出了我们所能付出的一切,但他们总觉得不够,总想着在我们身上索取更多,这样的付出,就停止了吧。这样的朋友,就远离了吧。
李子琴是个很善良的人,大概是十多年前,她遇上一位贵人,从此飞黄腾达。然而,她有个朋友,不知道是不是见不得她从天而降的“幸福”,总是无休止地想去占她的便宜。见她有衣服很漂亮,就说:“你的衣服很漂亮啊,能不能帮我买一件?”然而买了以后,从来不会给钱。
朋友的母亲生病了,说医院没有熟人,让她先带母亲去看病,结果看病的钱就由她出了。很多人都在劝她,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做了,这完全是亏本的买卖,她却想着已经做了这么多,不差这一两件,于是依旧付出着。
后来,她的儿子要开学,非要吵着让妈妈送,朋友却要她帮忙接母亲出院。她闹不过儿子送了他去学校,回来后却遭受了朋友莫大的指责,像是受了什么巨大的伤害,再不理她了。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的忍耐也是有限的。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应该无休止地付出,当有一天我们付出不了了,或者不想做了,到时候,我们的付出只会是一场空。对于那些总是要我们付出的人,我们以自己的观念去分析他们的心理,肯定是想不通的,他们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甚至从不会觉得自己有错。
对于那些一心只想让我们付出的人,越早离开越好,生活中没有了这些人,只会变得更加美好。真正在乎我们的人,不会让我们受伤。所以,当有一天我们真的遇到了以怨报德的情况,不要急着伤心难过,换个角度想想,这些人能离开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杨林是百货公司的线上销售,他在朋友圈发布了一个链接,上面是公司赠送水杯的活动。只要集够68个赞,就能免费获得公司的保暖水杯。消息一发出,大学舍友肖建便打来了电话,说是自己正好缺一个水杯,问他在公司上班,能不能寄一个水杯给他,集赞的活动就不参与了。
杨林一直是个好人,对于同学的请求一般都是来者不拒的。但是公司举办的活动和他自己是无关的,他没有权利直接送人水杯。他和肖建说明情况,没想到肖建当场就黑了脸,说还是大学同学呢,连个水杯都不送。杨林下班后,觉得自己是不是做的真的很过分,于是他便自己花钱买了一个寄给他。
然而几天后,杨林翻朋友圈,意外地发现肖建竟然在朋友圈抱怨说:“想到大学同学一场,送个水杯质量都是这么差的,还好不是集68个赞得来的,不然都是欺骗朋友。”当时杨林一愣,转手就把肖建拉入了黑名单,以后再没有收到过他的消息。
那些永远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的人,我们最好早早地远离。因为这些人,眼里看到的永远只有自己,他们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朋友,只会让友谊的路,走得越来越窄,最终只剩自己一人。或许到最后,他们还在感慨自己为什么没有朋友?同时,我们自己也要懂得回报,对于别人的付出,永远不要接受得理所当然。有借有还,情感才会来得更加长远。
5 有时候退一步,不一定是“海阔天空”
古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是这个“退一步”“忍让”是要有界限的。本来是别人的过错,本来应该是你争取的权益,你不去争取反而退了一步,这样只会让别人觉得你软弱可欺。
汤梅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她有个妹妹,性格和她完全不同。妹妹经常在家颐指气使,不是指使父母,就是安排汤梅做这做那。
每次汤梅想要发火,她父母都会拦着并告诉她:“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于是她就一次又一次地退让着。有一次她加完夜班回来,想要好好睡一觉,让妹妹出门的时候带上钥匙,妹妹大怒,大声指责:“凭什么你在家都不能给我开门?我就不带!”然后摔门走了。汤梅好不容易睡着,妹妹回来了,在外面又喊又叫,见没人开门,就在外面又是踢门,又是嚷嚷,闹得周围邻居不得安生。
在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敢这么肆无忌惮,无非因为知道结果,知道自己的行为一定会被宽恕,因此愈发没了限制。所以,生活并不是一味妥协的,你一味退让,并不一定能换来“海阔天空”。
无论什么时候,你给别人什么样的印象,别人就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你。有时候适当的强硬,会让你得到更好的待遇。要学会站在别人立场考虑问题的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斯迈尔斯有言:“一个没有原则、没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罗盘的船一般,它会随着风的变化而随时改变自己的方向。”
学会争取自己的利益,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去警醒一下别人,在关键的时候要记得去回击。要告诉自己,忍让和退让可以表现出涵养,但对于那些惯性的、无赖性的侵犯,要记得警示对方,不要让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总是软弱可欺的。即便有时候你知道,自己的反抗可能会力不从心,也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回击,但也要坚强地去做,让那些人知道,该如何去尊重人。
于世辰刚进入职场,职场老人都告诉他一定要宽以待人,他将这一原则牢牢记在心里。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他一味地忍让,那些同事便尽可能地将工作全部推给了他,并把本该属于于世辰的功劳抢得干干净净。
他不敢过多地反抗什么,只好将各种压力默默承受。每天只在朋友圈默默地晒自己的工作照,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就好像是准点签到一般。
有一次他生病了,给领导打电话,没想到领导接起电话的反应是:“世辰呀,你怎么生病了,那么多工作谁来做?”
于世辰第一次感到了心寒。再入职场,于世辰的工作渐渐顺手了一些,他不再对同事的请求全盘接受,而是开始学着拒绝。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就拒绝,慢慢终于在职场上有了自己的位置。
所以,有的时候,当你觉得没有必要去退让的时候,就不要再退让了,适时地进行反抗。当别人不顾你的难处,几次三番说出“给个面子”这样的话,不要去心软,你给了他们面子,谁来照顾你的情绪?虽然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是退让也一定要有限度,不能一味地宽容退让,这不仅是虐待了自己,更是让自己陷入两难。
宽容和忍让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不应该将本应顺势而变的举动视为亘古不变,不能永远地以静态的角度看待问题。你秉持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在别人看来你也只是好说话而已。
对于有些人,退一步是海阔天空;但对于另一些人,退一步只会换来得寸进尺。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度,不要超过这个限度,无论是对谁,自己的忍让都不能失了限度。有的时候,你表现得越卑微,一些好的东西就会离你越远。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将自己的姿态摆得太低,属于自己的要积极去争取。
6 两个人轮流付出,关系才可以持久
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一味地付出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对子女一味付出,子女便把父母的疼爱视为理所当然;婚姻中,有一方不考虑得失地一味付出,家庭应有的责任就会极度不平衡;友情中,如果对朋友一味地付出,对方便将你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
无论是爱与被爱,收获和付出,都应该是平衡的。只有平衡了,双方的关系才能维系得更加持久。在《Give and Take》这本书中,作者将人分成三种类型:获取者、互利者、付出者。在这三种类型的人中,作者得出一个结论:在不同行业取得成绩的人中,付出者往往会更容易获得成功。但是这里的付出和传统意义上的付出不同,这里的付出是聪明地付出。
在美剧《幻世浮生》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女主人公一直瞧不起普通的工薪阶层,她如愿以偿通过婚姻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她生了两个女儿,小女儿乖巧懂事,但她却更加喜欢大女儿,因为在她眼里,大儿女高贵无比。
她让大女儿接受精英教育,让她学钢琴,花大价钱为她找大师,以上流社会的方式教导自己的女儿。然而,她全部的付出却无时无刻不在引起大女儿的反感。大女儿认为她是拿不出手的,只会丢自己的脸,尤其当她得知妹妹突发疾病,而母亲正和情人约会的时候,她对母亲的尊重彻底消失。
于是就这样,女主人公失去了事业,没有了小女儿,唯一的大女儿也离她远去。
父母疼爱子女,这个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一味地付出,那就变了味道。过度地付出,会很容易养出“叛逆”的孩子。在孩子小时候,往往习惯对父母的观点全盘接受,他们并不是不愿意“付出”,只是他们付出了,便无法成全父母,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便养成了不懂付出的习惯。
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但是,无论在哪里,有个公式都是成立的,那就是爱永远都等于付出加回报。爱是相互的,只有懂得爱别人才会得到真正的爱。只有懂得爱自己,才会真正地爱子女。
对于子女来说也是一样,只有爱父母才可以去享受父母的爱。要记住“每个人对你的好,都不是义务的,要珍惜每个对你好的人。”同时,在你爱别人的时候,也不要忘记索取,有的时候,索取本身也是一种爱。
过节的时候,全家人聚在一起。大姐说:“母亲操劳了一辈子,现在该轮到我们为母亲奉献了,我现在按揭买了一套别墅,等别墅拿下来,接母亲过去享清福。”母亲摇摇头,说:“我现在年纪大了,在自己家待着就好,还是不去你的房子里爬上爬下了。”
二姐说,她的驾照就要下来了,等驾照下来,立马买辆车,周末带母亲去兜风,找那些老朋友玩。母亲说:“我一闻到汽油味就晕,你自己玩,出去注意安全。”
一家人有点陷入沉默,一直吃饭默不作声的小妹忽然说话了,她说:“我在外面吃的东西太多了,越来越想念家里你做的咸菜,妈你多做点,我走的时候多带一些。”
母亲的眼睛忽然就亮了,她笑着说:“你走的时候买口大缸,要多少妈给你带多少。”
父母老了,他们的能力正渐渐丧失,他们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难过的感觉。做子女的,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在奉献的时候也要记得适当索取。比如说一罐咸菜,一双鞋垫。我们可能并不需要这些东西,但是我们表达出我们的需求,可以让父母觉得,虽然我们长大了,但还是离不开父母。
付出和索取之间是相互平衡的,不要一味地付出,这样会给别人造成压力;也不要反复索取,对方会心力交瘁。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该示弱的时候示弱,该坚强的时候坚强,这样的关系才能更加和谐,走得更加长远。
不要一味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人,试着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帮助,适时地示弱。无所不能只会让别人习惯性地依赖,然后当他们需要偿还时,会渐渐地远离我们的世界。给彼此心灵的空间留有余地,在付出的同时给别人一个机会回报,当然在索取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付出。
7 “跷跷板定律”,与人相处保持平衡最重要
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希望能够将利益达到最大化,人际交往也是一样。没有人愿意时时刻刻无偿地付出,付出多了,心里面总会不平衡。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相互给予彼此需要的,这种交换叫作人际交往的互惠原则。”
人际交往的互惠原则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保持平衡”这一点都不容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跷跷板,只有双方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对等,这样才可以和谐相处。一旦彼此的交换不对等,就会像跷跷板一样失去了它的平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跷跷板定律”。
王子洋性格开朗,为人处世大大咧咧。他从国内名牌大学毕业,毕业后又到国外深造,拿了研究生文凭,再加上是独生子女,为人处世总有一种优越感,久而久之,同事们对他的不满越来越多,“凭什么要让我给他去打饭”“凭什么要我给他发传真”“他要我给他取快递却从来不帮我取”。他总是心安理得地让别人帮他做事,却对别人的请求不管不顾。
他刚请同事帮他打印了很多东西,下班的时候同事加班,母亲到了北京西站顾不上去接,请他帮忙去接一下。他却以女朋友在等为由,轻而易举拒绝了朋友的请求。以后,对于他请求别人做的事,别人再不会随便答应了,王子洋忽然感觉自己在公司孤立无援。
其实,对于这些人,有时候他们并不是有意不去帮助别人。只是他们凡事只考虑到了自己,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他们就好像坐到了跷跷板的顶端,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位置,忘记了该如何去和别人互动。
以自我为中心,是人际交往的障碍,它会阻止我们的人际关系向正常的方向发展。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去考虑别人的利益。任何事情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盲目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的人注定会缺少朋友。
无论是个性使然,还是不懂社交技巧,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应该意识到,无论何时何地,要学会保持利益的平衡。要注意下面几点:
首先,平等对待每个人。在我们身边,无论是贫富差距,年龄长幼,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将自己看得太重,将别人看得太轻,或是凭着自己的优势将别人拒于千里之外。对于所有人,我们都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学会平等对待每个人。尊重对方的人格、习惯、隐私等。
其次,努力帮助他人。“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我们步入了社会,就该意识到这一点。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没有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在你面临困境的时候,你该如何去要求别人来对你施以援手?所以,聪明的人知道,帮助别人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投资。
最后,增加自己的价值,纵然是“被利用”的价值。交际是相互交换的,如果你想要吸引别人,那就要增加你自身的价值。一切的人际关系,都建立在交换的前提下,一切的人际关系,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的选择。那些值得的人际关系,应该保持,对于那些不值得的,或者失大于得的,人们往往倾向于远离,所以,增加自己“被利用”的价值。
一个心理学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随机进行抽样,给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寄去了一些圣诞卡片,教授知道应该会有一些回音。但他没有料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给他回了一张,事实上,他们都不认识他。
这个实验虽小,却证明了互惠定律的作用。人们常说的礼尚往来,也是互惠定律的表现,是人类行为中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知恩图报,彼此间等价地你来我往,有助于继续交往,在亲密的朋友间,虽然不一定要马上回报,但也不等于不报。
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互动,就像跷跷板,要高低交替才能彼此和谐。一个只想着占别人便宜的人,只会遭到别人的讨厌和疏远。
8 别被突然升温的“友情”烫伤
你和一些人仅仅是普通朋友,也许曾经共过事,但也只是泛泛之交,算不上有多么深厚的交情。但有一天,对方突然找上门来,对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似乎和你好得像是无话不谈的哥们儿;还有你和一些人的关系仅限于见面点头微笑,是那种过后就不会再见面的状态,但有一天对方忽然给了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嘘寒问暖,好似他多年以来一直真诚地惦记着你一样……
本来已经变淡的友情,在对方的主动之下忽然变得热络起来,我们自然不能将这份热情拒之门外,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收到的,往往会在不久的某一天分毫不差地还回去。所以对于这样突如其来的“好意”,我们要保持理性,千万不要把一整颗心全盘交托出去。
樊琳接到大学同学陈乔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一口一个“琳琳”叫得很是热情。她与陈乔的关系算不得多好,两人大学时不在同一个宿舍,但由于两人的体育选修课相同的缘故,所以每次训练时总能相互帮忙。大学毕业以后,她们几乎失去了联系,这次突然接到陈乔的电话,樊琳也深感意外,但也没多想,两人相谈甚欢。
这之后,樊琳与陈乔的联系逐渐频繁了起来,她们的关系就在其间慢慢变得“铁”了。一天,陈乔提出想来樊琳所在的城市旅游,樊琳自是高兴不已。就这样,樊琳热情接待了好朋友。在游玩的过程中,陈乔总用各种借口来逃避付账,比如说钱包落在宾馆了,现金不够等。樊琳也不在意,几乎包揽了所有开销。
陈乔走的时候又说自己这次旅游是来散心的,因为工作不顺,自己已经辞职,现在连租房都很困难。于是,樊琳又大方地借给了她2000元钱。之后,陈乔一去再无音讯,樊琳再也没能联系上她。后来从朋友那里听说,陈乔已经用这种方法骗了好几个同学了。
友情突然升温,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对方重情重义,认定你是个可以深交的好朋友。很有可能是对方瞅准了你单纯的心态,当你开始对他掏心掏肺的时候,他便开始了利用和欺骗。
因此,对于这种情况,你一定要保持较强的“心机”,不在这种“温暖的友情”里失去方向,才能够冷静地保持距离,才不会被所谓的友情烫伤。
其实,要分析这种“友情”是否另有企图,并不难。首先是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可以供人利用的资源,比如,如果你发家致富了,这时久不联系的朋友突然登门造访很有可能怀着“借点钱”的心思;如果你升官发达了,对方就可能想从你这里“走后门”;如果你无钱无权,那么他也许是想拿你当过河的一块跳板……
总之,友情的突然升温,很有可能在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要会见招拆招,让他无下手机会。下面我们看看怎么做比较合适:
(1)不马上拒绝也不马上答应
友情突然升温了,不要回绝对方的“好意”,否则,很可能会得罪对方。也不可迫不及待地打包票,因为这会让自己抽身不得,把自己变得很被动。合适的这种方式可用四个字来概括——不推不迎。
这就好比男女谈恋爱,回应得太热烈,有时会让自己迷失,不能够正确地对待问题;若突然斩断“情丝”,则会使对方大为恼火。这种方法与打太极比较类似,比的是耐心与毅力。
(2)冷眼以观
“冷眼”并不单纯指装聋作哑不闻不问,而是要不动情,不为他的甜言蜜语所动。冷静地看看他到底有什么企图,并且做好防备,以免措手不及。一般来说,对方若对你有所企图,都会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图穷匕见”,暴露他的真实面貌,不会花太多时间跟你往下耗的。
(3)投桃报李
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当你应邀与对方大吃大喝或者收下人家的重礼,就会被人拿捏住软肋,若是之后不答应对方的要求,除非你是无赖,否则便会觉得自己脸上无光。因此,他请你吃饭,你送他礼物;他帮你忙,你也要有所回报……这样一来二去,看似来往密切,其实谁也不欠谁,他有所意图也难以开口。
总之,做人不能没有防范之心,就如同前人所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真正的友情从来都是波澜不惊、不温不火,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一种温度。面对突然升温的友情,还是慎重对待为好。
9 为什么你真心地付出,换来的却是伤害
2017年6月22日,保姆莫某一把火烧掉了一套300平方米的豪宅。同时,熊熊大火带走了女主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的生命。
男主人22日一早接到亲戚的紧急电话,从广州飞回杭州,再来到西溪路上的太平间时已是十二点半,四个抽屉一个个打开时,他梦游一般瘫软下来。“我看到女儿两个眼睛睁着闭不上时,我崩溃了,我抱着我老婆哭,我看见她有眼泪出来……”
更让他崩溃的是,公安机关已认定是他们家的保姆莫某在客厅里点燃一本硬面书纵的火。他至今仍难以相信,他说:“我们对她那么好,从来没有吵过一次架。”
小区的邻居也说:“她家的保姆是最贵的,7500元,下午还可以休息,我们家是没有这样的。”“他们对保姆真是好得不得了,那保姆说缺钱,他们立马说我们借给你。”
问题或许恰恰就出在这里,他们对她太好了,结果反而害死了自己。我们总是以为“善有善报”,提倡用“真心去换真心”,但结果也可能是善换来的是恶报,真心换来的是伤心。
为什么?因为给保姆开出远高于行业内的薪水,给她别的保姆不曾享有的下午休息特权,给她的儿子寄自己经营的童装品牌,把她当亲人对待,给她配宝马车……这些累积在一起的好,因为太多,反而变得廉价了。
所谓“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要认为,一味地付出就能换取同等乃至更多的回报。事实有时候恰恰相反,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升米恩,斗米仇”。
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他会感恩不尽。如果继续给,继续给,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他的胃口也会越来越大,一碗米不够,两碗米不够,三碗四碗还是不够。
尤其是想到你家里堆满粮仓的米,他反而会觉得你给的还是太少。凭什么你有满仓的米,他自己却只有几碗米,而且就这几碗米,还要对你千恩万谢,感恩戴德?
这种想法一旦产生,麻烦就来了。也许,他会趁你不注意,偷偷从你那里拿走一些米。然后被你发现,尤其是你要去告发他,让他去承担自己罪行的时候,他会因此仇恨于你。
到此,他对你的感激之情已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只有满腔的怨和恨。报复,自然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而这时,你恐怕还一脸不解:“啊,我对他那么好,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正是你的好勾引出了他的恶,并一点点养大了它,直至最后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对一个人好有错吗?
没错,但不要考验人性。如果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地对一个人好,就等于拿着金钱名利去考验一个人人性里的贪婪。贪婪是经不住考验的。
那么,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善呢?
表达善,要有界。
什么是界限?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所谓界限,就是‘我的’和‘你的’,是分得很清楚的。这是‘我的’家,‘我的’财产,而不是‘我们的’。我不侵入你的空间,你也不要侵入我的空间。”
如果失去了界限,就会产生一种“共生现象”。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效应,说的是在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长势不旺,没有生机,甚至衰败枯萎。而当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却能挺拔茂盛,郁郁葱葱。人们把这种相互影响、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现象”。
共生现象不仅发生在自然界,在人与人之间也有。一旦双方将自己的边界放开太多,就会陷入共生关系,结果就会给对方“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就是我的,我们是一体的”感觉。而一旦一方无法满足另外一方,另外一方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背叛感。而当时给的越多,这种背叛感就越强,进而全都转化为恨。
纵火案的雇主恰恰就是因为忽略了自己与保姆该有的界限,并不断突破界限,结果制造了一种共生关系。让保姆有了一种错觉:我从你这儿拿多少东西都是应该的,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当雇主因为发现她偷窃,忽然意识到这个边界时,保姆就会觉得雇主背叛了她,从而生出怨恨。
有些你自以为是的善,其实并不是善,而是助长恶的罪魁祸首。
要做个好人,但不要做烂好人。这些所谓的善良的人,把善变成了一种廉价的东西,这不是善,是让恶生长的温床。你的善应该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奢侈品,要珍惜着用。
你的付出要有价值,至少要让对方在接受的同时,付出必要的代价。只有他在接受的同时付出,你的付出才会被他珍惜。
无论是在一个家庭里,还是在做慈善时,都不要做一味的牺牲者。牺牲越多,最后的命运往往越悲惨。
真正的善良,不是一味地付出,而是成熟的选择;真正的善良,是恰到好处,不是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