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单栖凤楼
北京城据考证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真正在此建立都城是辽金元明清的事。对于历史悠久的北京城,只有生活在胡同里面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京味儿。这种京味儿除了胡同里的四合院建筑和饮食文化外,最主要的就是生活在那里的老少爷们儿、大姑娘、小媳妇儿。而且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种京味儿逐渐地消失了,因为许多胡同没有了,许多住在里面的人也都迁走了。胡同里的京味儿成了再也找不回来的记忆。
说到胡同就得说说北京城的格局。北京城是由内城和外城组成的,内城呈正方形,外城呈长方形,外城有七个城门。南面有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东面有广渠门、东便门;西面有广安门、西便门。内城正方形,有九个门。南面从东往西依次是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东面有朝阳门、东直门;西面有阜成门、西直门;北面有安定门、德胜门。皇城有四个门,即南面的天安门、北面的地安门、东面的东安门和西面的西安门。将皇城分成东西两部分的是西苑。在中南海南面新开一门叫新华门。紫禁城有四个门:南面是午门,北面是神武门,东面是东华门,西面是西华门。建筑布局是以永定门、前门、天安门、故宫三大殿、景山、钟鼓楼为中轴线,正南正北,大街小巷也排列有序,从平面图看整个城市呈棋盘状。
北京城大街小巷的基本格局奠基于元代,形成于明代,清代虽有变动,但总格局未改变。它们与古都一起经历了历史沧桑。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城市的发展,有的已淹没在历史中了,有的不止一次更名改姓。
我小时候,就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我们家先后住在东单栖凤楼胡同12号、57号。随着东单地区的改造,如今栖凤楼胡同早已经没有了。在东单东北角地铁出口处有个很小的花园,里面有一棵枣树,那就是我们院里面的那棵。那棵老枣树真是见证了胡同的变迁。2017年东单地铁出口的小花园改造,那棵老枣树也被刨了。不知为什么,难道这棵老树不比那些小嫩树好看吗?它可是老城的印迹啊!
栖凤楼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门楼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骑凤楼”,宣统时称“栖凤楼”。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扁担胡同并入,改称栖凤楼胡同。“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改称为“瑞金路二条”,但时间不长,就又恢复回原名,直到整条胡同被拆除。
需要说明一下,“栖凤楼”前为什么还要附上“东单”呢?因为我们这条胡同是东单十字路口东北边上的第一条胡同。属于东单的胡同一共有多少条呢,我查看了(民国二十九年)由北京亚光兴地学社出版的袖珍《北京分区详图》。栖凤楼属内城,从标注的地图看,当时栖凤楼胡同旁边有一座火神庙、一座土地庙和一座西观音寺。东单地区,最南面,东边是栖凤楼,西边是二条胡同,最北面,东边是干面胡同,西边是椿树胡同,一共有十九条胡同。西边穿过胡同即是全国人民来北京必到的地方——鼎鼎大名的王府井大街。那里有百货大楼、东风市场(东安市场)、东来顺饭庄、吉祥戏院、四联理发馆、儿童用品商店、中国照相馆、亨得利钟表店、全聚德烤鸭店、工艺美术服务部、新华书店、人民艺术剧院、儿童剧院、儿童电影院、青年艺术剧院,还有新北京饭店,等等。
从东单到王府井,不住这边儿的人也许不知道,不止长安街这一条路,贯穿其间的东、西每条胡同都可以到达。那时候,我们年龄小,都是放着好道不走,非得穿协和医院的地下室。地下室很暗,这一路上,好像有几个“小鬼儿”伴着,让人揪心、冒冷汗,大气不出地从黑暗走到光明。回来的时候,再来一遍。
王府井虽然近,可也不是天天去。我们的活动范围几乎都在东单、栖凤楼这一片区域。栖凤楼要是少了东单,那也就构不成我们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