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
创伤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疾患之一,在所有疾患死因顺位中,创伤高居第4位,在年轻人群中,已跃居首位。随着急救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救治技术的不断提高,因伤所致的早期死亡(伤后48小时内)已明显减少,伤后并发症的危害性却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创伤患者的康复。其中,创伤感染是创伤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创伤患者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报道,70%以上的创伤后期死亡都与感染有关。因此,控制感染对于创伤救治至关重要。
人们从病原微生物学上认识到创伤感染的发病原因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在这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古罗马医学家盖伦(120—201 AD) “无毒脓”(laudable pus)思想的影响,人们一直错误地认为创面化脓是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这一思想导致高截肢率和高死亡率的发生。进入19世纪后,人类对感染的认识开始发生本质上的变化。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开拓了现代微生物学研究,提出了疾病的微生物理论。从此,人们开始从病原微生物的角度认识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也正是在病原微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消毒剂浸泡手术器械、蒸汽灭菌等外科消毒技术,洗手和消毒剂浸泡手,戴橡皮手套、口罩、手术帽,穿手术衣等无菌技术,以及伤口清创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创伤感染率显著下降。进入20世纪后,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等抗菌药物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在抗感染药物治疗上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诚然,创面清除术、外科无菌技术、外科消毒技术以及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物的问世为创伤感染的防治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从1915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开始创伤感染病原学研究至今已经整整100年。然而,创伤感染对创伤患者预后的危害性却并未明显减少,在严重创伤患者(ISS>16)中,其发生率至今仍可高达30%以上,仍然是严重创伤患者后期的主要死亡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是病原菌的变迁和耐药菌的出现。创面污染所导致的感染已不再是创伤感染的主要来源,共生在体内的细菌,尤其是肠道内细菌已成为严重创伤患者感染的重要来源。抗菌药物滥用所导致的细菌耐药性不仅在创伤患者中日趋严重,而且是导致创伤感染的主要原因。据报道,创伤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可高达90%以上。由此可见,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创伤感染呈现新的特点和规律,仍然是当今创伤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
本书主编蒋建新教授一直从事战创伤感染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研究,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席科学家。其他编者也均是国内从事战创伤感染研究和临床救治的中青年知名专家。他们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治疗经验、多年的创新研究成果,并系统综合了国内外最新进展,编写了《创伤感染学》专著。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创伤感染的大型学术专著,既系统介绍了创伤感染的历史沿革、流行病学、相关基础理论,同时还全面介绍了各部位创伤感染、灾害创伤感染、高原创伤感染、老人与儿童创伤感染等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法。我相信,本书是创伤外科和相关学科医师的重要工具书。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我国创伤感染的防控水平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衷心祝贺《创伤感染学》出版,并热忱地推荐给广大的临床医师和有关科研人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玉东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中华手外科杂志》总编辑
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
2014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