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急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用 具

针灸适应证的扩展源于针灸器具的革新,针灸治疗急症的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趋于多样化。针具由粗到细,由砭石、竹针、骨针到金属制作的九针,再到目前普遍运用的不锈钢针,逐步精巧细微。灸材则从单纯用艾叶到掺入硫黄、雄黄、麝香等材料,继而衍生出硫黄灸、桑枝灸、药锭灸等灸法。相应地,针灸技术方法也由简到繁,以便适应临床的发展。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是我国论述危重急症治疗的较早专著,其中隔蒜、隔盐等隔物灸法治疗痈疽、犬咬伤等病症很受后世医家推崇。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产后小便不通、腹胀如鼓,用隔盐灸。宋金时期的张从正是著名的攻邪派,他提出祛邪即安正的学术观点,主张“速攻之可也”,对急症的处理主张先从标治,提出了汗、吐、下三法,十分重视针灸在驱邪中的作用。不少疑难危证,张氏常用刺络泄血而取效,他说:“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认为泄血除热,攻邪最捷。例如,他在《儒门事亲》上说:“大抵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明·王执中著有《针灸资生经》,首创天灸法以治急症。在著作中论述的195种疾病中,急危症就占很大比重,同时,详细地记载了针灸的治法,灸药的配合运用,往往是针对危急病情,如霍乱吐泻、小肠气、脚气、剧烈腰痛、背疮、瘰疬等。他说:“霍乱吐泻,尤当速治,宜服来复丹、镇灵丹等药,以多为贵。尤宜灸上脘、中脘、神阙、关元等穴,若水分穴尤不可缓。”又如治小肠气“灸固捷于药,若灸不得穴,又不如药相当者见效之速,且灸且药,方为当尔。”可见灸药同用,有速效的作用,故配合应用就能提高治疗效果。闻人耆年所著《备急灸法》也特别强调了灸法的重要性。其书中提到“每念施药惠人,力不能逮,其间惠而不费者,莫如针艾之术,然而针不易传,凡仓促救人者,惟灼艾为第一。”书中记载如“肠痈灸两肘尖百壮,疔疮灸掌后四寸两筋间十四壮,突发心痛灸掌后三寸两筋间十四壮,急喉痹灸小指甲后各三壮,小肠疝气灸大趾上各七壮”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对后世影响较大。另外,明代出现的艾卷灸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常用于急症治疗,因其热力和施灸时间可以调节,一直沿用至今。在清代赵学敏编著的《串雅外编》中,收集有“百发神针”、“消癖神火针”等灸法,用以治疗中风、痞块、小肠疝气及痈疽等急症,也收集了刺血挑痧法,用以治疗急痧发疹、高热神昏的危急重症。其列有起死门:“急痧将死,将口撑开,看其舌处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刺出紫血,一点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