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十一辑·董德懋内科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脏虚证与治疗

一、肺虚

1.气虚

面白,声微,气短,自汗,或乍寒乍热。

治法:补益肺气。

处方:保元汤(人参、黄芪、肉桂、甘草),人参蛤蚧散,玉屏风散等。

2.阳虚

肢冷,畏寒,自汗,面白,声微,气短,倦怠。

治法:肺为娇脏,易于动血,故应用温阳之品有所顾忌,常以益气之品代之。

处方:上述之保元汤(人参、黄芪、肉桂、甘草)。

3.血虚

习惯上无肺血虚,一般包括在肺阴虚内。

4.阴虚

咯血,肺痿,失音,气喘,潮热,咽痛,舌红。

治法:润肺益阴。

处方:保和汤(知母、贝母、天冬、款冬、花粉、薏仁、杏仁、五味子、甘草、马兜铃、紫菀、百合、桔梗、阿胶、当归、地黄、紫苏、薄荷、百部、生姜、饴糖),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琼玉膏(人参、生地、茯苓、白蜜),人参固本丸(人参、天冬、麦冬、熟地、生地等)。其他如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月华丸、清咽宁肺汤等。

二、脾虚

1.气虚

面黄,倦怠,懒言,食少,溲清,便溏,浮肿。

治法:健脾益气。

处方: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补中益气汤。

2.阳虚

面色淡黄,腹痛便溏或泄,纳少,呕吐,呃逆,肢冷,腹胀,面浮肢肿。

治法:温运脾阳。

处方:附子理中汤(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小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

3.血虚

面无华色,或萎黄,虚黄,便血。

治法:益气补血。

处方:归脾汤(人参、白术、黄芪、当归、茯苓、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甘草),人参养荣汤。

4.阴虚

舌红,不思饮食,呃逆,呕吐,咽燥,便溏,噎膈。

治法:健脾养阴。

处方:中和理阴汤(人参、山药、扁豆、莲子、老米、燕窝,方出《不居集》),参苓白术散,慎柔养真汤等。胃阴虚当益胃养阴,如叶氏养胃汤(麦冬、白扁豆、玉竹、沙参、石斛、桑叶、甘草),及《金匮》麦门冬汤等。

三、肾虚

1.气虚

盗汗,喘促,腰酸,遗精。

治法:补肾纳气。

处方:金匮肾气丸(六味加肉桂、附子),人参胡桃汤,青娥丸等。

2.阳虚

面苍白,畏寒拘急,四肢逆冷,腰足酸软,头晕目眩,目无精光,精关不固,滑泄阳痿,精神萎靡,二便不禁,高年癃闭,或小便淋漓,喘而浮肿,水气泛滥,腹胀,面浮,肢肿。

治法:益火之源。

处方: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鹿胶、枸杞、菟丝子、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当归、肉桂、附子),斑龙丸,三因鹿茸丸,菟丝子丸,济生固精丸,四神丸,缩泉丸,苁蓉润肠丸等。

3.血虚

肾血虚包括于肾阴虚之内。

4.阴虚

朝凉暮热,面颊潮红,唇干舌燥,口渴,咽干,咽痛,五心烦热,骨蒸劳热,遗精盗汗,消渴,癃闭,劳淋,齿衄,溺血。

治法:壮水之主。

处方: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黄柏、知母、地黄、龟甲、猪脊髓),左归丸,河车大造丸,当归六黄汤,拯阴理劳汤,秦艽鳖甲散,清骨饮,金锁固精丸等。

四、心虚

1.气虚

少寐,多梦,神倦,心慌,自汗。

治法:补益心气。

处方:安神定志丸(人参、茯苓、茯神、远志、菖蒲、龙骨)。

2.阳虚

面色白,心憺憺动而觉空虚,心悸不安,脉来结代。

治法:温摄心阳。

处方: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白芍、龙骨、牡蛎、生姜、甘草、大枣),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生姜、甘草、大枣)。

3.血虚

心悸,失眠,甚则怔忡。

治法:补益心血。

处方:养心汤(人参、白术、黄芪、甘草、陈桂心、当归、熟地、五味子、茯苓、远志、白芍)。

4.阴虚

神志不宁,心烦,失眠,多梦,健忘。

治法:补益心阴。

处方: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白芍、鸡子黄、阿胶),安神丸,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等。

五、肝虚

1.气虚、阳虚

肝气与肝阳在临床表现为实证,虽有时并见虚象,但此种虚象,常表现为木克土的脾虚,或上盛下虚的肾虚。李士材说:“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然木既无虚又言补肝者,肝气不可犯,肝血自当养,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壮水之源木赖以荣。”这一说法代表了临床上的一般应用。

2.血虚

头痛,眩晕,肌肤干涩,指甲干黄,月经涩少,或闭阻,目暗筋缓,内有瘀血则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胁痛腹满,甚则鼓胀。

治法:滋养肝血。

处方: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大黄䗪虫丸,补肝汤。

3.阴虚

心烦易怒,筋惕肉,筋脉拘挛,或大脱血后之头痛、目眩。

治法:柔肝养阴。

处方:一贯煎(沙参、麦冬、归身、生地、杞子、川楝),滋水清肝饮等。

六、虚证的舌诊

1.气虚

舌色淡红,或见颤抖裂纹,重者舌淡白光莹。

2.阳虚

舌色淡白无华,或见胖嫩舌面光滑,或见抖颤,脾阳衰败者可见雪花苔。

3.血虚

舌淡白湿润,或见抖颤,严重者淡白光莹。

4.阴虚

舌红绛少津,严重者舌绛光莹,或见裂纹,无苔,心火盛者,可见舌尖干红。

七、虚证的脉诊

1.气虚

浮大无力,或见涩、虚、微、代等。

2.阳虚

沉迟微弱。

3.血虚

沉细无力,间见数象,虚甚则见芤脉。

4.阴虚

细数,或弦数。

龚居中说:“脉之可补者,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沉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又有人认为,浮沉迟数,无力者,分为气血阴阳之虚。《脉经》云:“脉见数大,大则病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