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下、温下与润下
泻下法,也称下法,是中医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所谓“下”,就是运用泻下方药,使机体排便作用增强,通过排便达到治疗目的。泻下法,临床分为寒下法、温下法、润下法三种;泻下药以寒凉性质居多,而且用之最广。
一、寒下法
寒下法,用于攻下燥屎、宿食,荡涤实热,治疗里实热证,常用药如大黄、芒硝。但秽物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又配气分之药,如厚朴、枳实。常用方剂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凉膈散等。
主治有三:一治阳明腑实,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硬痛拒按,甚则潮热谵语,苔黄厚而干,脉沉实。二治热结旁流,症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三治热厥,抽搐,发狂,属里热实证者。阳邪入里化热,热盛伤津,实热与积滞壅结于肠胃,而成阳明腑实证,当以攻坚破结,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才能使阻塞于肠胃的热结被一鼓荡平。故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胃肠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热结旁流者,虽下利清水,臭秽而腹满痛不减,是因肠中实热,积结较甚,是胃肠排除热结所产生的一种假象,治法应因势利导,通因通用,故宜大承气汤。里热实证,热甚伤津,筋失所养,出现抽搐,或影响神志,谵语甚至发狂,此仍需急下实热燥结,保存津液,故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前人归纳“痞”、“满”、“燥”、“实”四字为本方临证应用的依据。如果误用,损伤正气,恐有寒中、结胸、痞气等变端,应加注意。
宗大承气汤,方中去芒硝,厚朴用量较大承气汤用量轻四分之三,枳实少用二枚。在煎法上,大承气汤后下大黄,再下芒硝,小承气汤三味同煎,可知小承气汤的痞、满、实亦较大承气汤证为轻。
用大黄、芒硝,不用枳实,可见其主治燥热内结之证更轻,并配伍甘草,取其和中调胃,不伤正气。本方比小承气汤平和,适用于阳明腑实证之较轻者。
亦为泄热通便之剂,主治上中二焦热邪炽盛,心胸、肺胃受灼,出现烦躁口渴,面赤唇焦,口舌生疮,胸膈烦热,或咽痛吐衄,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等证。方药即调胃承气汤,加栀子、黄芩、薄荷、连翘,清热泻火,使上中二焦之邪热上清下泄,则胸膈自清,诸证可解。
二、温下法
寒实内结,则阳气不运,以致胃肠传导无力而大便秘结,此时应温通寒凝,开其秘结,必用温通。常用药物是以泻下药配合附子、细辛、干姜等。
方中附子温经散寒为主药,以细辛辛温宣散,协附子以增其祛寒作用,用大黄泻下通便。有温经散寒,通便止痛的作用。用于实寒积聚,便秘腹痛,恶寒肢冷,舌苔白腻,脉沉而紧者。
温补脾阳,攻逐冷积。治疗脾阳不足,阳气不行,以致冷积阻于肠胃,大便秘结不通,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者。方中附子、干姜、人参、甘草,温阳补脾,大黄荡涤推陈。本方即四逆汤加人参、大黄,故属温下之剂。
三、润下法
润下法,是滑润肠道以治疗便秘之法,多用于病情较缓,病程较长者,属于缓下之剂。便秘一般有两种病情:一种是邪热伤津,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以致大便秘结。治疗方法,宜滋润与寒下配合,润其燥以泻其热。常用药物如火麻仁、杏仁、芍药等与大黄同用,代表方麻子仁丸。另一种是阳虚肾亏,关门不利,或病后虚损,亦致大便秘结。治疗又宜温润,补其虚以润其下。常用药物如肉苁蓉、当归、升麻、牛膝之类,代表方有济川煎。
本方即小承气汤合火麻仁、杏仁、芍药、白蜜组成。小承气汤泻下通便;火麻仁、杏仁多脂润肠,芍药养阴和里,白蜜润燥滑肠,共奏润肠、通便、缓下之功。
本方温补肾阳,润肠通便。药用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虚甚者不用枳壳。
四、应注意的问题
1.消导和泻下均能消除有形实邪,但临床运用上两者有所区别。泻下适用于骤急的有形实邪,而消导作用较缓,适用于势缓之积滞。
2.通下剂大都易于耗损胃气,应得效即止,转于调理。还要注意忌口,不宜服食油腻及不易消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