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花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野菊花味苦性平)。归肺、肝、肾经。菊花清芳疏泄,善祛风热之邪,常用于感冒风热、头痛目赤之症;甘凉益阴,苦可泄热,所以又有平肝明目的功效,可治疗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等症。此外,还有清热解毒作用,用治疔疮肿毒,也有良效。
菊花因品种不同,作用稍有差别。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怀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滁菊花),解毒疗疮多用野菊花。
菊花是眼科常用药。主用于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两目昏花、眼睛干痒、见风流泪、目生云翳等,常与决明子、密蒙花、桑叶、蝉蜕、黄芩等同用。对于肝火上炎、肝风上扰之头晕、头痛、目昏、目赤也有治疗作用,常配伍石决明、决明子、刺蒺藜、生地、白芍等。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菊花是植物药中的第二位药(第一位是石菖蒲),可见古人对此药之重视。我临床应用菊花治疗肝经有热之视物模糊、两目干涩,常于复方中加入菊花30g,多收较好疗效。古人谓“真菊延龄”,菊花药性和平,《本草新编·卷之二》云:“方中之配合得宜,既无燥热之忌,实多滋益之良。”由于其兼有滋益之功,故可大量用之。
菊花也是治风要药。在外可以除外感之风热,治疗风热表证之发热、微恶寒、汗出、鼻塞、头胀痛、舌尖红、脉浮数等,常配伍桑叶、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在内可以息妄动之肝风,治疗肝风内动之中风、头晕、肢体不遂、语言不利等,常与防风、天麻、钩藤、牡蛎等并用。《金匮要略》治疗大风四肢烦重的“侯氏黑散”,组方以菊花为主,全方由九十份药物组成,菊花独占四十份。我根据此,临床重用菊花治疗虚风内动之震颤症取得较好疗效。
如王某某,男,71岁,农民。患颤证1月余,四肢震颤,昼日为甚,静坐则颤剧,站立则自缓,伴畏寒肢冷,四肢乏力,精神紧张,大便偏干,一日一行,脉滑微数,舌红有裂纹少苔。屡经中西医治疗,震颤不已。我参照侯氏黑散之祛外风,息内风,补益气血的组方原则及所用药物,组方如下:菊花30g,防风6g,桂枝6g,生牡蛎15g,天麻10g,钩藤15g,生黄芪30g,生白术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8g,竹茹10g,熟大黄6g。7剂,水煎服。二诊,患者云服1剂震颤即减,3剂震颤止。
菊花做枕头,清利头目,对于风热头痛及高血压患者有益。
菊花与桑叶皆入肺、肝二经,同具轻清疏散之性,都能散头目风热,又能平肝明目,常同用以治疗风热表证及肝阳上亢证。但桑叶疏散之力较菊花为强,又可润肺止咳,兼能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明目作用较桑叶为胜,又善解毒,可用治疔疮肿毒。
菊花与薄荷均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但薄荷偏于发散,辛凉发汗的力量大于菊花,菊花偏于清肝热,祛肝风,并有养肝明目的作用,可以常服。薄荷没有养肝之功,不宜久服。薄荷又可疏肝解郁以治疗肝气郁结证,利咽以治疗咽喉肿痛等,是菊花所不备的。
菊花配伍桑叶功能发散风热,清肝明目,治疗风热感冒及肝阳上亢证。菊花配枸杞子有补益肝肾,明目作用,治疗肝肾阴虚之视物不清等。
现代研究表明,菊花有解热、抗菌、抗病毒、降血压、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等作用。
菊花入汤剂常用量10~15g,也可制成丸散或泡茶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