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节 胞宫论
胞宫(图2-8)是女性的特有内生殖器官,又叫“女子胞”“胞脏”“子宫”或“子脏”等。而“子宫”一词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出现了。胞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女性不孕症中就有10%~30%的患者合并有子宫疾病。尤师综合现代医学及中医对女性胞宫的认识,针对子宫内膜异位、月经病、宫腔粘连、子宫肌瘤等疾病,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诊疗理论体系。

图2-8 尤氏胞宫论图解
一、尤氏识胞宫
1.奇恒之腑,藏蓄阴精
胞宫的生理功能是蓄藏精(经)血,主孕育胎儿。其藏泄功能是以气血调和、肾气充实和通畅为基础。胞宫的气血通畅,肾气充实,与天癸之泌至、任脉之气通、冲脉之血盛密切相关。脏腑、气血、冲任要发挥女性特殊的生理功能,最后必须依靠胞宫来完成。反之,没有胞宫,月经就不可能产生;没有胞宫,孕育胎儿的功能也不可能完成。
2.法象大地,生养万物
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所有功能,尤氏“耕耘论”,即胞宫及其内部环境之于女性生殖功能的作用,被喻之以“土地”、“土壤质地”、土地上“乱石杂草”与土地上收获“庄稼”的关系。喻中,以“土地”喻女性之胞宫,以“土壤质地”喻胞宫条件之优劣,以土地上的“乱石杂草”喻子宫、内膜、输卵管或卵巢存在的病灶,以土地上能生长出的“庄稼”喻宫中之胎儿。
3.生殖之轴,调经助孕
肾-天癸-冲任-胞宫轴是女性的重要生殖轴,是月经产生的基础。肾气是女性生长发育和生殖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阐明了妇女一生从生长发育到衰老的全过程都由肾气主宰,以肾贯彻始终。只有肾气盛才能齿更发长骨坚,身体盛壮,天癸泌至,冲任通盛,才能经调孕子。肾为冲任之本,能促进天癸的成熟泌至。肾主系胞,胞宫有络脉与肾相通并赖肾气以维系,经络上冲、任、督三脉均起于胞中,这样肾、冲任、胞宫之间就有了紧密的联系。胞宫要正常发育并发挥主月经的生理功能必须要在肾气盛的前提下才能完成。
二、尤氏胞宫论
尤师对子宫内膜异位、宫腔粘连、月经病、子宫肌瘤等胞宫疾病的病因病机都有独特的认识,并通过其多年的临床实践摸索了一套独特的诊疗体系,临床验证疗效显著。针对内异症,尤师认为其基本病理以“血瘀”为主,巧用周期疗法;针对宫腔粘连,尤师认为其与先天后天息息相关,制订了“攻补兼施”的治疗法则;针对月经病,尤师认为“女子经血宜行,丝毫不可壅滞”而强调行气的必要性,认为“调经必以行气为先也”,“妇人经水不调,多因气郁所致”,故行气主要以疏肝为主;针对子宫肌瘤,尤师认为子宫肌瘤为“肉积”,须用“消法”。“消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之一,以消导药为主方,有消食导滞、消痞化积的作用,可配伍散结之品治疗“肉积”。
1.子宫内膜异位症
尤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血瘕”的范畴,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实质为“离经之血”,瘀积日久而成癥积,基本病理以“血瘀”为主。其发病虽较复杂,但以正气虚弱、血气失调、痰瘀互结为关键,主要病机特点为“瘀、虚、痰”,且往往兼夹瘀毒,因内膜异位症常与盆腔及内生殖器各种炎症掺杂互见,炎症可加重内膜异位症及其临床表现,而内膜异位症能使周围组织发生局部脓肿、粘连,以致炎症加重。尤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本病随月经周期的演变而变化。经后期,阴长阳消,内在之瘀结亦随之增长;经前期,阳长阴消,内在的瘀结亦随之而有所控制,并逐渐融化。因此尤师在治疗上除抓住内异症瘀血这一病机特点外,还结合妇女月经周期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尤师常采用经前、经行、经后期三阶段的周期疗法(详见下篇第八章第三节胞宫论病“子宫内膜异位症”)。
2.宫腔粘连
宫腔粘连,我国古代医学并无专门病名,然而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月经过少、痛经、无子、胎漏等病。尤师认为术中金刃兵器直接损伤胞宫,致使胞宫瘀血留滞,耗损肾中精气,气血生化乏源,冲任失养,则月经量减少。先天肾精未充,致血海充盈不足,发为月经量少;亦有后天因素,如胞宫感染、流产、胞宫为金刃所伤,致肾之功能受损,肾中瘀血为患,发为月经量少。月经量的减少,与肾中精气损伤息息相关。粘连乃邪气化热酿毒,子宫、冲任气血失畅,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子宫气血更加壅滞,故行经期间腹痛坠胀,发为痛经。胞宫坏损,则胎儿无着床安身之所,故无子。胞宫坏血不下,则胎孕难成。肾气亏损,则无以滋养胎儿,孕则易滑胎、胎漏。此外,胞宫中瘀血残留,胎儿寄居之所不佳,且瘀血阻碍气血运行,则胎儿长养不能,易发为胎漏、胎动不安。尤师认为宫腔粘连以肾虚血瘀为主要病因,临床应以补肾化瘀为治疗大法。针对本病尤师主张内外同治,经期宜清宜消宜攻,非经期宜补宜润宜养(详见下篇第八章第三节胞宫论病“宫腔粘连”)。
3.月经病
(1)月经量少:尤师认为女人如花似水,以肾为根,以血为本。肾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成熟。月经的产生是肾气-天癸-冲任-胞宫协同作用的结果。肾与月经关系密切,大凡月经失调多与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傅青主女科》曰:“盖以肾水之生,原不由于心、肝、脾;而肾水之化,实有关于心、肝、脾。”即肾水生化,充盈血海,使经血应时而下与心、肝、脾的功能正常密切相关。“倘心、肝、脾有一经之郁,则其气不能入于肾中,肾之气即郁而不宣矣。”心、肝、脾郁结瘀滞,最终会导致肾水生化宣泄异常,进而在行经时经量减少。尤师拟订了补肾养血、疏郁化瘀的根本治法(详见耕耘论)。
(2)闭经:尤师认为,“经水出诸肾”,肾藏精气,是人体的根本,它对“天癸”的成熟和冲任二脉的通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肝藏血,与肾藏精密切相关,精血相生、肝肾同源而同司下焦,又为冲任之本,且妇人以肝为先天、肝为肾之子,肝血必得肾精始充,两者在月事形成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任脉通畅,太冲脉盛,血海充盈,血满而溢,月事应时而下,如先天禀赋不足,青春期肾精不足,肝血得不到充养,肝血不足,冲任血虚,表现为月经延期、量少,最后导致闭经;或者由于后天疾病或房劳、流产、分娩出血过多、时间过长,伤及肾经导致肾精亏损,肝血虚少,冲任失于充养,无以化为经血,临床多表现为经来量少、经候衍期,最后出现闭经或肾虚失其封藏,导致月经量多、淋漓不尽,最后可导致肝肾精血不足而闭经。当然临床中还可见到其他证型,但肝肾不足是闭经的基本病机,在临证中应紧紧抓住肝肾不足之病机本质。
(3)崩漏:尤师认为崩漏之主要病机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气虚、血热、瘀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行血,气亦能摄血,气又依赖血的运载才能发挥作用。妇人以血为本,而经带胎产无不耗伤阴血,流产、上环等均可损伤冲任之脉。冲任不调,阴血亏损,以致机体处于气血相对不足的状态。血虚可导致气虚,气虚则无权摄血,而致出血诸症,如此更加重了血虚,形成了因果相干、气血两虚的恶性循环。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故妇科之血证,与热邪为患,尤为密切。尤师根据崩漏之虚、热、瘀的病机特点,治以清热化瘀、滋阴止血,临床上常用四草汤随症加减治之。
4.子宫肌瘤
尤师总结子宫肌瘤的病因病机及特性如下:
(1)子宫肌瘤为外有包膜、质地坚硬如石的实质性球形肿块,属于阴邪。与“癥瘕”中的“肉瘕”相似,属中医“肉积”范畴。
(2)外感六淫、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气、血、痰、湿、食等有形之邪积聚,并滞留于胞宫或筋膜之间,日久坚硬如石,遂成“肉积”。
(3)瘤体的形成并增大依赖胞宫内精气的滋养,且子宫为奇恒之腑,藏而不泄。藏者,收藏精气也,日久必损伤胞宫之精气,削弱其功能,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尤师认为子宫肌瘤为“肉积”,须用“消法”,“消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之一。以消导药为主方,有消食导滞、消痞化积的作用,可配伍散结之品治疗“肉积”。在消积散结的同时,须益气扶正才能彻底清除病邪。
(黄金珠 谢佳 彭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