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饮食营养篇
1.谈谈幼儿的饮食卫生
幼儿在医学上是指从周岁到3岁的孩子而言的。幼儿和周岁内的婴儿有其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生理方面有了新的进步。从不会说话到能说出很长的句子;从不会行走到完全独立行走,并且能够自行取东西玩或者吃;牙齿也长满20个,消化能力有了提高,断奶换食,即从液体食物改换成固体食物,饮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时期的孩子恰是向儿童发育的过渡阶段,因此,营养的需求更多,但孩子的消化能力、卫生知识等都不够成熟,同时,幼儿的模仿性很强,所以良好的习惯尤其吃饭的习惯,一定要在这个阶段养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有厌食、腹痛等患有肠胃病的儿童,究其原因,多数是由于幼儿期的饮食卫生不当所造成的。当前孩子都是一家的中心,容易娇生惯养,饮食任性,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继而导致了许多疾病。所以,为了保护孩子健康发育必须根据幼儿期的生理特点,培养其良好的饮食习惯。
(1)建立良好的食欲习惯:要想吃好,没有良好的食欲是不行的。有的孩子见饭就厌恶,根本不想吃。这就是缺乏食欲的表现。食欲是一种由高级神经活动控制的精神状态。因此,培养良好的食欲应从幼儿起就建立起良好的习惯,提高食欲会促进消化的顺利进行。影响孩子食欲的事尽量避免,比如:进餐前20分钟进行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进餐时谈论紧张的事,批评、训斥孩子等。孩子边吃边玩、边看书画边说话、打闹及环境污秽嘈杂等都不利于孩子食欲的提高。饭前饮水会加重胃肠负担,也会影响食欲。更不要在孩子进餐时评论食物的好吃与否。综上可见,培养良好的食欲很重要,所以要注意改进食物的做法,把不同颜色、不同味道的食物适当地调配起来,制出各种形形色色的美味食品,有助于幼儿建立起良好的食欲习惯。
(2)细嚼慢咽:幼儿吃饭和走路一样,刚刚会走就想跑,饭到嘴里未嚼烂就囫囵吞下,这个习惯不好。幼儿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起码有两点好处:一是饭菜经过消化的第一步——咀嚼,嚼得烂烂的咽下,可以让胃少花点力气,再进一步“揉碎”它;二是饭菜在嘴里多嚼一会儿,会使口腔里的唾液更加充分的和食物混合。因为唾液里有消化酶,以帮助消化。若是咀嚼快咽的话,就必然给胃的消化功能增加很大负担,天长日久就容易把胃累出毛病。中医所说的小儿食积证也与此有关。胃的消化功能差了,吃下去的东西再多再好,也要有一部分营养白白跑掉。有的孩子有汤泡饭、水泡饭的习惯,这个习惯也不好,饭泡了之后咽下是痛快,但咀嚼得不细,到胃里同样能增加负担。而且水和汤可把胃液冲淡,更影响了胃的消化能力,这和吃饭时喝一点汤是不同的。
(3)饮食应按时定量:我国育儿经验指出:“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主要讲的是孩子的脾胃很薄弱,消化能力有一定限度,因此要求成人在给孩子安排饮食时,一定要注意按时定量,并且从幼儿起就要养成这个习惯。这是因为不同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不同,比如:水在胃停留10来分钟,糖类2小时左右,混合的食物不过4个小时,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可以相差一点。在日常生活中,防碍幼儿养成按时定量的饮食习惯有许多,如幼儿常对喜欢吃的东西,一次吃很多。当然,零食不离口,也会使胃不断的有食物存留,这样,胃的消化活动得不到休息,必然打乱按时定量的正常习惯。所以暴饮暴食有害,时多时少也不好,既不应时,又不足量同样不当。只有养成按时定量的良好习惯,才能保证胃的消化活动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历来提倡“惜儿先惜食”,用以指导对孩子的喂养。幼儿的饮食,基本上接近于成人,但不要马上和成人一样一日三餐,尤其刚过一岁的孩子,每天吃5餐,每次的饭量都应差不多,不要忽多忽少。
(4)不挑剔食物,勿偏食:幼儿吃东西最忌挑剔食物,易造成偏食的不良习惯。日常中的食物含有各种不同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各有各的用处,对身体起不同的作用。有的使皮肤健康;有的使骨头结实;有的使肌肉发达等等。挑剔食物的孩子对于食物,喜欢吃的就多吃,不喜欢吃的就少吃或根本一点不吃,这样就容易饥一顿、饱一顿,时间长了,必然影响正常消化,甚至引起营养缺乏症。孩子为什么会挑剔食物呢?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大人的影响,比如父母在孩子面前讲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孩子听了后便要模仿大人,学着大人不吃这,也不吃那,日久成了习惯。所以,幼儿期的饮食不可偏,宜粗细杂粮混合,菜也不偏吃,就能使营养全面,保证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
(5)饭后不宜做激烈的体育活动和洗澡:俗语说“饭后散步,不进药铺”,是说吃饭后散散步,对健康有好处。有人认为,孩子吃得饱饱的,多跑一会好消化,其实不然,当孩子进食后,胃肠都紧张地投入消化活动,促进食物消化。可是饭后的跑、跳等激烈活动,就要干扰胃肠的消化功能,这时集中在内脏进行消化活动的血液,只好转移给正在运动的肌肉,以供肌肉活动的需要;饭后胃内饱满,若立即进行激烈运动,也会增加胃内的压力,常会出现腹痛、不舒适等感觉。饭后激烈运动无益,饭后即睡也不利于消化。饭后洗澡和运动的道理差不多,吃完饭就洗澡同样会使胃的充血、进行消化的生理活动受到干扰。洗澡由于温热的刺激,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结果进一步削弱了胃的消化功能。因此,最好于饭后经适当的休息后再洗澡。
(6)养成饭前洗手,睡前不吃东西的习惯:幼儿期要培养孩子养成吃饭前洗手的习惯。幼儿到处走动,乱摸东西,手容易被病菌污染,随食物侵入体内引发病症;睡前最好不给孩子东西吃,尤其是甜的食品,孩子睡着后神经系统处于休息状态,唾液分泌也少,在口腔内存留的食物残渣分解之后容易损坏牙齿,进入胃内的食物也不利于消化。由此可见,孩子养成饭前洗手,睡前不吃东西的习惯,可以减少发病。总之,幼儿处于模仿性的阶段,饮食习惯和其他习惯一样,都是在实践中形成,大多是从成人那里学来的。因此,大人应为孩子做出榜样,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以保障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