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古铍针与师氏铍针
一、古铍针(第五针)
(一)古铍针的形状
《灵枢·九针论》:“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
《素问·针解》:“五音……人声应音……故五针骨。”
(二)古铍针的作用及应用
《灵枢》以“铍针”泻痈脓,或放血,放腹水。《素问·针解》虽然以铍针应“音”,对应于人体“骨”,但未见铍针应用于音、骨相关病的治疗,可能仅是理论层面的论述。
1.破痈排脓,治疗痈脓
《灵枢·九针论》:“主大痈脓。”
《灵枢·官针》:“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
《灵枢·刺节真邪》:“刺痈者,用铍针。”
《灵枢·终始》:“重舌[1],刺舌柱[2]以铍针也。”
2.放腹水
《灵枢·四时气》:“徒㽷[3],先取环谷下三寸[4],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㽷,必坚,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㽷尽乃止。”
小贴士
五邪与铍针、锋针、圆利针、镵针、毫针的应用
《灵枢·刺节真邪》: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黄帝曰:官针奈何?岐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圆利针;刺热者,用镵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注 释:
[1]重舌:出《灵枢·终始》。症见舌下血脉肿胀,状似舌下又生小舌,或红或紫,或连贯而生,状如莲花,饮食难下,言语不清,口流清涎,日久溃腐。多见于西医学之舌下腺炎、舌下腺囊肿、舌下间隙感染等。
[2]舌柱:舌下系带。
[3]徒㽷:㽷,音shuí,徒㽷,指单纯的水肿病。
[4]环谷下三寸:据明代太医马元台分析,各经无环谷穴,足少阳胆经有环跳穴,其下三寸是否为风市穴,待考证。
二、师氏铍针
(一)师氏铍针的形状
铍针分针体与针柄两部分(见文前图8)。针柄为圆柱形,由优质木材或其他绝热材料制成;针头为宝剑形状,尖端与两边均为锋利刃,由耐高温金属制作,在高温条件下不退火、不易折,保持施治时所需的钢度与韧性,且针头经高温烧灼后使用,可起到消毒作用。
(二)使用方法
1.切割疣赘 常规消毒患处皮肤,将火铍针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红发亮。左手持止血钳或镊子,夹持提拉病变组织,右手持烧红的铍针,对准其根部,迅速齐根灼割之,然后观察数分钟,伤口如有渗血或切割不平整,用火针或火针修补,然后常规包扎。可治疗皮肤疣赘、皮肤良性瘤、痣、瘊子、肛肠息肉、外痔等。
2.切开排脓 常规消毒患处皮肤,将火铍针在酒精灯上烧红,以均匀稍慢的速度切开脓疡处皮肤,使脓液流出,拔罐使脓血出完,包扎伤口。可治疗脓肿痈疡。
3.切开清除囊内物 常规消毒患处皮肤,将火铍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切开囊壁,挤出内容物,然后用火针烧热烫灼破坏瘤壁或囊壁,包扎。可治疗粉渣瘤、腱鞘囊肿。
4.愈合伤口 常规消毒,将火铍针在酒精灯上烧至微红,烙烫肛裂口,火针修复,包扎伤口。嘱多食稀饭蔬菜,保持软大便,便后注意清洗。可治疗肛裂、手足皲裂等。
注意事项:由于师氏铍针的刀刃虽然锋利,但与外科手术刀比较还是不够锋利,故在应用时主要依靠火铍针的烧灼来切割,操作时不要很快,而是边烧灼边切割,方可有效达到切割效果。
(三)师氏铍针的作用及适应证
铍针的作用为切割、破痈排脓,主要用于皮肤病及外科病证,如皮肤疣赘、皮肤良性瘤、瘊子、脓肿痈疡、粉渣瘤、腱鞘囊肿、肛肠息肉、陈旧性肛裂、外痔等。
(四)古今铍针的异同
师氏铍针继承了古铍针末如剑锋的形状特点,二者均可用于切开排脓,但师氏铍针在酒精灯上烧红用作火铍针是其创新,用于切割疣赘、清除囊内物、愈合伤口。其特点有三:一是针烧灼后切割皮肤渗血少,甚至不出血;二是经铍针切割的1.5~2cm以下的切口,无须缝合处理,可自然愈合;三是铍针切割、烧灼后的切口或伤口,一般无需包扎,愈合快,不易感染,不留瘢痕。
注:目前有一种针叫新铍针,采用钛合金材料研制,其形状和应用不同于师氏铍针,读者应注意。
三、师氏铍针的临床应用
铍针切除外痔
治疗方法 肛门常规消毒后,在局麻下,用弯头止血钳将痔核凸起部分全部夹住,再用0.5%布比卡因5mL加亚甲蓝1mL,混合注入靠钳夹下痔核根部的周围皮下,然后取铍针置酒精灯上烧红后,迅速沿止血钳下部将痔核切除。由于本法主要靠铍针的高温将痔核灼割掉,因此切除一个痔核一般需将铍针烧红2~4次,灼割时须做到稳、准,切不可大意,以免伤及痔核以外的正常组织。术后用消炎生肌纱条每日便后换药。
疗效 60例患者,经用此法治疗后全部一期愈合。愈合时间以痔核大小不同,一般在1~15天。
出处 杨月波.铍针切除外痔60例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