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的“花开六度”
编辑,是指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也指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图书编辑是编辑职业的一种,主要工作任务是根据市场需求策划选题,或者根据出版社策划的选题要求寻找合适的作者,约稿、审稿、校对并组稿出版。
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图书编辑,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一般认为,图书编辑应具有如下素质:文字功底好,专业对口;有创意思维,接受事物快,踏实肯干;教辅编辑和专业书籍编辑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水平,能够使用一些作图、文字编辑工具,熟悉网络……以上这些是从岗位技术层面对图书编辑提出的素质要求,而笔者想从图书编辑的个体精神层面进行探寻,并将之归纳为编辑的“六度”。
一、工作的态度
意大利作家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说:“事情做不好往往不是因为没有能力,大都是由于缺乏恒心。”无恒心者,无恒业。人的一生时间有限,又有许多需要了解的专业知识和资讯,只有能力是不够的;有成者必坚持耐久,突出重围,无恒心者难能成恒业。
很多人爱读书,以为到出版社工作能时时嗅到书香,甚至以为此后一生都可以沉醉其中。当真正工作起来时,发现摆在你桌上的,不是妙文诗意,不是美图良景,而是数不清的序号、数字、错字别字……有时候也很担心,一名编辑,到底能在专业方面走多远。做责编的时候,为作者做嫁衣裳,但看到自己名字能够出现在辛辛苦苦编辑的书上,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落,虽然只有做出版的人才会关注,但心里的美是不言而喻的。做了终审以后,为责编做嫁衣裳,连署名这点小小的福利也没有了,月朗星稀的夜晚不免有点怀疑人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贺总编说过:“做事从态度开始”。既然选择了编辑这一职业,就要视之为己任,带上行囊,一直走下去。对于入行的新人,老编辑往往会用“要耐得住寂寞”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来表述对编辑这一职业的认识。爱迪生说成功等于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那汗水有点咸、有点涩,正是你的努力。
二、职责的广度
美国资深编辑威廉斯认为,出版社图书编辑同时要扮演三种角色,即狩猎者(睁大双眼搜寻好作品)、魔术师(能化平凡为神奇)、双面人(面对作者时代表出版社,面对出版社时代表作者)。
编辑工作不单纯是个体作业,它是个体和集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结合,每项成果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因此,做好编辑工作,不仅要有一批人才,有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同时要有集合人才的凝聚力,组成团结与和谐的编辑工作的集体。
在出版业日趋工业化的趋势下,岗位分工和任务细分越来越明确,每个人需要负责的链条越来越短。然而,出版业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工业,出版社的每个员工,也不能像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一样,从早到晚盯着眼前有限的空间。编辑不是看稿机器,仅仅会编辑加工是远远不够的。
三、专业的深度
这里讲的专业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科,二是指专业化。
学科意义上的专业深度。图书编辑有很多种,例如文史哲编辑、教材编辑、畅销书编辑……虽然不同类型的编辑对专业的要求不一样,但对专业深度的要求是其共性。图书的专业性,决定了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反过来,编辑有了较高的专业水平,才能在茫茫书海中寻找到精华之作。就教材出版来讲,专业性就体现得更明显。不同学科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对编辑的要求也相差甚远。仅有最基本的编辑加工能力,是无法胜任专业图书编辑的。
出版专业化意义上的专业深度。出版,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本书从无到有,是个很奇妙的过程,不奇妙的是这个过程也有规律可循。因为有规律性,所以我们才能够分析、总结、归纳、提炼、借鉴、学习、共享。每一本书的流程都需要有人进行统筹,需要各个部门的沟通。流程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熟悉图书制作的详细流程,这样大家每一步该做什么,每一步跟谁交涉、对谁负责,都一目了然,便于对整体时间的把握,可以起到鞭策、督促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紧迫感。
四、知识的宽度
从一定程度上说,一个人的知识层次决定了这个人的工作能力。最优秀的编辑一定是学者型的,他首先应该是某方面的专家,同时,还应该是相关或相近领域的杂家,兼具专家与杂家的知识结构,兼有作者与编辑的视野。专家与杂家两者完美地统一与结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
编辑既应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还应是杂家,虽老生常谈,但确是由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杂,也就是说知识面要广,涉猎的领域要多,虽达不到专精的深度,至少要懂得皮毛;虽看不到冰山在水面之下的部分,至少要触摸到水面之上的部分。杂家和专家的组合,也就是成为复合型编辑。成为复合型编辑的关键不在于在多长时间内掌握了多少编辑技术手段,而在于对编辑文化的深刻了解和认知,对编辑对象的理解和读者阅读习惯的分析适应。
编辑人员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和专业修养,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不间断地学习和汲取新的知识,以适应现代编辑工作的需要。在高新科技条件下,编辑工作手段日趋现代化,电脑及信息网络与编辑工作各环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编辑人员要能熟练使用电脑,掌握电子知识,懂得使用各种软件,并注意研究解决编辑工作应用高新科技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五、成长的坡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个编辑的成长,伴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提升。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一个新的编辑,在最初的三五年内,成长是非常快的,而过了这三五年,其成长幅度会逐年递减。这是因为,最初的三五年,编辑将与己相关的业务知识已经学到炉火纯青,而在炉火纯青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就非常困难了。这是每一个编辑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规律。
付出,也许不能马上得到回报,但坚持提高自我修养的步伐不能停。关注出版业的发展,关注数字出版的前景,关注各种各样的电子书,关注出版的集团化,关注教育改革和远景目标……工作的时候,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最为细微的角落;思考的时候,要高瞻远瞩、鸟瞰全局。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对编辑工作的认识,逐渐从最基础的编辑加工,上升到对出版业的关注。而成长坡度的陡峭程度,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量力而设。
六、竞争的高度
随着数字化和新媒体的发展,数字化阅读已然成为主流。渠道为王、IP为王、粉丝为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抛出足以让传统媒体胆战心惊的言论。“形式重要还是内容重要”的疑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朋义表示,不管是纸质出版物,还是数字出版物,“最核心的还是内容”。
那么,在市场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编辑的角色和价值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实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实质性的变化,编辑依然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有所改变,也只是更加强化而已。数字化只是提供了一个工具,它使得书籍的外延扩大了,在数字化技术下,编辑可以对更多的知识、信息、资源进行发掘、整理、整合,更易将策划意图变成现实,也更有助于强化编辑的核心价值。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随着对出版事业的不断认识和把握,我们会逐步摆脱各种具体的理论和体系的束缚,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珍视自己的岗位,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编辑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编辑,也可以不寂寞,即使够不到星星,还可以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