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问题
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都十分活跃,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得到全面推进。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一再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强调各门哲学社会科学都要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前沿问题颇多,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问题,“搀扶老人”的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的思考,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问题,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问题等,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主体内容。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其理论知识得到了广泛的学习、研究、宣传、普及,涌现了许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与此同时,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问题的讨论也热烈进行。2011年《光明日报》在理论版设“核心价值”双周刊(2012年改为周刊),发起和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问题的大讨论,不断取得新的学术成果。2012年1月10日,在《光明日报》刊出了由《光明日报》理论部、《学术月刊》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评选出的《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被列为学术热点之首。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为在践行的基础上深化研究、促其完善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集中体现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社会本质、发展方向,反映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对社会发展进步起维系、推动作用的高度概括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内在本质和发展方向,反映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对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发展起维系、推动作用的高度概括的最基本的价值范畴、道德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根本特征,体现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系社会发展前进的指导思想、价值目标、精神动力和道德准则等价值观念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广大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国家的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核心和根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展开和具体表现。
各个时代、各个社会形态、各个国家一般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历史证明,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总是要求凝练为简明的核心价值观的。如法国的《人权宣言》、英国的《人民宪章》、美国的《独立宣言》等,都提出了各自的核心价值体系,较完整地表达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而自由,权利平等,主权在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等。但是,为了争取群众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统治服务,在凝练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都采用了法国革命家罗伯斯庇尔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它顺应了历史进步的潮流,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起过启蒙、革命的进步作用。但由于它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以抽象的普遍性为手法,把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制度冒充为代表全人类利益的理念、制度,声称其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马克思早已在著作中全面揭露了它的唯心史观、虚假意识和欺骗性的实质,认为只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才能找到真正实现所有社会成员都自由、平等、博爱的条件和途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几经嬗变,到了汉武帝时,决心变“无为”为“有为”,在董仲舒的帮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核心价值观凝练为“三纲五常”,维护了以皇权为中心的等级制度。“仁、义、礼、智、信”虽然吸取了人民群众认同的生活价值观和伦理准则,但都得服从封建统治者的理论、法律解释,服务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需要。“三纲”作为奴性原则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五常”则是个体应有的品质,其核心“仁”远远超出了孔孟的爱人、忠恕、孝悌、恻隐之心等。“三纲五常”具有强烈的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的政治意义,因而成为维护封建统治长期绵延的核心价值观。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人们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很自然的。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是梳理、提出了社会主义应有价值观的整体框架,虽然里面已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用极其简明的文字将这个核心的核心提炼出来,运用科学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论,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概括力的价值范畴来表述,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凝练出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真正促进核心价值观变成主导价值观、主流价值观,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并存的价值观、种种社会思潮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1)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时代呼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动力、凝聚功能,就要把社会制度的承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转化为大众的思想共识和生活实践。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都强调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而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职业、民族、信仰各不相同,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根本的价值目标,用简单明确、扼要精辟、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概括、表达出来,才易于使广大群众理解、认同、接受、践行,才易于学习、宣传、普及、传承。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停留在学术化的表达上不行,面面俱到不行,文字长了不行,价值目标模糊内隐也不行。24个字的“三个倡导”是迄今为止的较佳概括,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也比较好记。极其精炼的表述,符合大众化的要求,能充分发挥其吸引、感染、凝聚、鼓舞、引领等作用。因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呼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时代呼唤。
(2)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扩大价值共识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些重要战略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尤其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从文化建设视角看,任何一种文化,其核心和灵魂都是一定的价值观。要培养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必须通过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推进其广泛的普及,使国人尽快达成价值共识,齐心认同并自觉践行。从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看,他们没有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曾长期讲要坚持马列主义,但教条化的宣传不能使官方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连共产党的后继领导者也逐步放弃马列主义,最后解散共产党,导致民族分裂、苏联解体、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可见,国民的文化观念比内外武力更加具有决定意义。而文化自觉是相对于自发或不自觉而言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可能自发实现,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学习、宣传、传播、引导、培育才能实现。文化自觉就是价值自觉、意义自觉,文化自信就是价值自信、意义自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则是文化自觉的结果和表现。而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核心同构、双向互动的特点:文化自觉实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和践行,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对人们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人们的高尚道德情操,而这也正是文化自觉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核心同构、双向互动、相辅相成,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显性的理论、政治、道德、法制教育外,更应大量地开展渗透性、隐性教育,因为人们除了有政治需要、道德需要,还有文化需要,而在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易于贯穿其中,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去,这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我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和谐文化的根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引导人们的价值追求,使人们认清自己的根本利益,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奋斗。各个社会形态,从价值观状况来看,都是“一元主导,多元并存”,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建设也应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价值观建设规律,努力做到“一元主导,多元依法相随”。为此,只有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辐射其他各种价值观,在包容中扩大共识,在引领中增进认同,使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职业的公民,都树立起共同的价值取向,有效地抵制和粉碎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为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先进的,又是具有最大包容性的,因而能够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为共同的价值目标奋斗。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发挥其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更好地体现出其价值引领、利益引领的自觉和自信,更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可见,建设这样的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便站到了文化发展战略的制高点上,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三)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
既然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么重要又势所必然而且任务艰巨,那么,便一定要遵循价值观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明确凝练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这是科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究竟应当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笔者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以下六条科学方法论原则。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艰巨、渐进的历史过程,整个过程都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看似理论研究,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真理性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然,实践也必然是价值观念生成的源头活水,价值观念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验证,在实践中扎根。一切理论纷争和价值冲突都应当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寻求破解之道。因此,正如沈壮海教授所言,“凝练诚可贵,践行价更高”,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面向实践、面向群众、面向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探寻,应当到各地、各界、各族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活动中去探寻。我们要凝练的是全局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对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把握、对价值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全局性的、超越性的、理念性的价值范畴,不是局部性的、操作化的、工具性的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因此,要正确对待全局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实践与地域性、职业性、生活化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实践,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要看到二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全局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源于、基于多样的地域性、职业性的生活价值观,通过地域性、职业性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践行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理论、理念转化为实践,转化为生活,如“北京精神”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军队提炼核心价值观既早又好,带了好头:“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已有北京、上海、福建、浙江、江西、山东、广西、重庆、新疆、西藏等十几个省市区提炼出本地精神并都已进入了宣传、践行阶段。这些地域性、职业性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不仅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而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提供原料、素材、智慧、动力和经验。另一方面,二者层次不同,全局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管全局、管长远、管总方向的,对地域性、职业性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指导、制约、支配的作用,显然不应等同视之。只有推动二者双向互动,才能避免局限于理念之争,停留在单纯价值范畴的选择上而无始无终,才不会坐而论道、贻误时光,而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生机勃勃的广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活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2)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共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它应当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体现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但它因是在中国提炼的,所以应当符合中国的国情。有的同志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不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出发,而必须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出发,否则就会陷入错误方法论的泥沼”。这种认识、论断欠全面、欠准确,马克思曾批判过抽象的“普遍性”,毛泽东也深刻论述了共性存在于许许多多的个性之中,指出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故我们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共性与中国的个性的统一的表达,或者说是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与中国特色的个性的统一的表达,是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的价值观。我们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凝练,不能像资产阶级那样用唯心史观搞抽象的普遍性的价值观,也不能像苏联那样搞什么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实则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它应当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共性又体现中国的个性,必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依据。
(3)坚持继承与借鉴相统一原则。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对世界各国有益文化的借鉴吸取从来都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比如,我们以和谐为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便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推陈出新,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既要植根于中华民族肥沃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要吸取世界各国凝练核心价值观的有益成分,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要求和内容,为人类共同价值观注入新内容并推动其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并不是脱离世界文明大道的活动。资产阶级创造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本来就具有人民性,错不在这些价值范畴本身,而在资产阶级以唯心史观为基础,以抽象的普遍性为手法,把这些口号作为幌子,他们真正要建立的是剥削制度、剥削者的价值观。价值观从来都是历史的产物,不能脱离历史条件做抽象普遍性的理解和宣传。同样的口号,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历史条件赋予了它特定的不同的含义。我们既要认清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的虚伪性、欺骗性,又要看到它的某些口号因确有人民性才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我们只要批判地借鉴吸取,便能提炼出广大民众都拥护和受益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是继承与借鉴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富有时代气息和强大生命力的价值观。
(4)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然要反映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价值目标,便应当使凝练出的价值范畴既具有理想性又具有现实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的理想与资本主义的理想和幻想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我们的理想是人们对有实现可能的价值目标的信念和追求,理想就是未来的现实;我们今天的现实是过去中国共产党人、无数先烈和志士仁人曾经怀抱过的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应当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不能就是现实,太现实就没有吸引力、激励作用,很快便过时了;它应当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管用,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到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再到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转变而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发展,但是这种丰富发展只能是更加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这种动态发展是一种保持了相对稳定性的验证性质的微调,而不是改弦更张、另起炉灶或者像苏东一样的倒退。
(5)坚持先进性与包容性相统一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具有先进性,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否则便没有意义,没有吸引力、号召力、凝聚力,没有生命力。但这种先进性与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有根本不同,对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理想信念,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应当坚持,但有的却不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在就直接提出要全民去践行,否则就会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既有适当的先进性又有广泛的包容性,是先进性与包容性的有机统一,这样的价值观才能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调动一切正当利益、合法利益的追求者的积极性,在法律的范围内求同存异,包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价值观,使大家不跳起来便摘不到果子,跳起来就一定能摘到果子。总之,“有容乃大”,只有先进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的价值观才能更快更好地体现和实现其生命力,真正体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
(6)坚持最高范畴与大众语言相统一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依据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出来的根本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对实现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在意识形态、思想道德准则等方面的展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应当选取反映社会主义内在本质和价值取向的最高范畴,用极其精炼的价值范畴来表达,它应是理念性的、目标性的,是最高层次价值目标、道德标准的抽象,而不应是次生层次、操作性、工具性的概念。城市精神、职业领域核心价值观可以用操作性的语言,可以用动词和形容词,因为它是次生层次的生活价值观,如杭州市提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等。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凝练的,就应当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言来表达,做到既简练明确、言简意赅,又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并且字数不能太多,这样才能得到广泛传播,家喻户晓,便于人们接受、认同、践行和传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看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主体、践行主体,真正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和动力。只要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各地区、各行业、各族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凝练各自的核心价值观活动中吸取养料、吸收灵感,就一定能够凝练出既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规定和根本价值目标,又是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喜闻乐见的,既吸取了世界文明大道中的智慧精华,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