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是倡导和谐价值取向和以和谐理念贯穿其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样态,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其根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提高对建设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一)深刻认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这三句话高度评价和概括了文化在当今中国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来认识和谐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面对复杂国际形势,为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而做出的战略决策。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是我们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建设和谐文化,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思想文化基础,有利于我国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建立起战略思维优势。建设和谐文化,为弘扬我国中华文化提供广阔舞台,有利于我们创造民族文化新辉煌、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和谐文化,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提供思想文化基础,有利于我国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巩固国际统一战线。建设和谐文化,为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提供思想文化支撑,有利于我国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和平发展。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面对社会转型,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而提出的战略任务。当今中国,面临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诸多突出矛盾及不和谐因素。针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建设和谐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我们面对社会转型,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和谐文化,为实现共同理想提供方向指引和精神动力,有利于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和谐文化,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提供宽广平台,有利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达成社会共识。建设和谐文化,为提高人们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条件,有利于人们清醒地不懈奋斗。
(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基本特征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只有从价值观的角度予以解读,才能理解其深刻的内涵。为此,我们以下面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及其内在关系图”来表示与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见图2-1)。
图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及内在关系图
鲜明的主导性。其主导性的内在根据,一是在于它的先进性,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无不体现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是在于它的阶级性,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引导、保护广大劳动群众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价值的思想道德力量。
广泛的包容性。如,共同理想最具有包容性、广泛性,最具有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既有先进性要求又有广泛性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所蕴含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社会和谐理念、共同富裕目标,是人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它尊重多样,认为没有多样性便不可能迸发创造活力,但又要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性,克服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通过整合多样性达到倡导积极、支持有益、改造落后、抵制腐朽的目的,实现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
强烈的时代性。一是它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把最高纲领与现阶段共同理想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是它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具有强烈的创新性和时代性。
独特的民族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共性与中国个性的有机统一。民族精神更是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品格、气质的生动体现。“八荣八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秀革命道德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国人民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价值准则。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来抓,具体到高校来说,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载体。这就要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规定开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经过高校多年的实施,“05方案”新课程普遍受到欢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今后还要继续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指导下进一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搞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第二,深入持久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要坚持不懈地深入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如我国应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冲击的决策举措及成绩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巨大成就和根本经验的教育,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等主题的教育,引导人们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就要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课堂主导”作用。和谐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当今中国文化的鲜明基调和价值取向。中华文化、改革创新、知荣明耻等内容,大量蕴含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各门课程(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应当也完全可以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教育,甚至教师的言行举止也可以体现这些思想,这就叫“以文化人”。
第四,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校园的舆论氛围。要保证价值观念的科学性,使和谐校园在先进文化引领下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思想,营造文明健康、团结友爱、蓬勃向上的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据主导地位,在人们思想上扎根。舆论氛围的营造,要广泛渗透到广播、闭路电视、校园网、新闻橱窗、校报、展板等一切媒介中去;各种报道、节目、栏目、讲坛都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第五,抓住五个载体,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一是以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开展“同建共创”活动,评先表彰、学习先进等活动要做到制度化。二是以重大节庆活动为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节庆活动资源,我国传统节庆、革命节庆、现实的庆典和重大活动较多(如建党100周年,世界性博览会、运动会),既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更要大力发掘、整理,使之持续发展。三是以道德楷模、重大典型学习活动为载体,如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感动校园”的公众人物等道德楷模的身上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四是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学生社团应当并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的载体,许多省、市的志愿者活动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许多高校的公益社团也发挥了育人功能和道德整合动能。五是以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为载体,让群众在充分共享先进文化中受到教育、感染。要向同学们推介优秀作品,举办优秀影视作品系列展映活动,引导文学创作,开展文学评论,开展唱红歌活动,正确引导时尚文化、休闲文化、大众文化等不同的活动,让同学们在文化活动中体验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六,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重视学生的课外、校外、寒暑期活动,逐步将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实践纳入统一计划落实支持措施,逐步形成教学实习、社会服务、就业指导三结合和产学研三结合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利用假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红色之旅学习参观和“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要立足基层、着眼实践、注重养成,除各种社会实践外,还应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公益服务,表彰见义勇为。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增强每个人的公民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显性德育,那么,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各种专业课等等有机渗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则是隐性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知性德育,而不重视隐性德育、情意性德育,是片面的、不符合规律的。要使学生形成优良品德、知行合一,使学生知情意信行各心理要素均衡发展,就必须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完善德育过程,促进理论知识向行为习惯的有效转化。
第七,建好、用好、管好网络,构建网络反馈机制。要使网络成为既提高思想宣传工作效率又抵制国内外负面影响的新平台和新阵地,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网络建设和管理。一是要大力开发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资源,除充分利用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网站资源外,还应办好校园网,建立和办好网上党校和团校、心理热线、就业热线、志愿服务网等,在网络上大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时代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发挥网站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网络互动特点和优势,健全舆论反馈机制,搞好网上信息的汇集、分析、整理、反馈工作,对网上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一方面,为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部门主动改进工作及时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分清轻重缓急,引导舆情,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校园和谐稳定。要配专人经常在网上与大学生、教工对话,及时交流沟通和回复群众关注的问题;或组织网上讨论,释疑解惑,澄清事实,防止对网上群众意见建议反应滞后和失语导致的舆论放大或炒作而使个别负面情绪蔓延为群体情绪。发展各级领导者与师生的网上互动,既能提高思想教育的覆盖面和效率,又能达到最佳教育引导效果。三是要健全网络他律机制和自律机制。四是要揭露西方“互联网自由”鼓吹者的双重标准和推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价值观的实质,提高高校师生的政治敏锐感和政治辨别力,巩固和发展大学生理性爱国的良好局面,绝不让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煽动群众、企图制造“颜色革命”的阴谋得逞。
第八,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级党政领导是关键。除抓好基层党组织的创先争优、学生中的党建,建设好学生中的政治骨干队伍外,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倡导、践履和体现校园文化精神,因为校园文化精神与各校的校训、校风高度一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性与各学校的个性有机统一的体现。要将校园文化精神贯穿到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中去。特别是要健全管理体制,因为科学制度的坚持贯彻就是养成教育,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制度更靠得住。要大力推进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寓教育于服务之中,使学生在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中耳濡目染,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推动文明风尚、和谐校园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