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前沿: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引言

长期以来,随着我国区域发展实践的不断推进,关于区域发展格局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理论层面对空间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自以杜能(J.H.von Thü-nen)、韦伯(Alfred Weber)、廖什(August Losch)等为代表的区位经济学家研究公司、企业等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以来,空间问题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也涌现出不少理论研究成果。Friedman(1966)根据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将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独立地方中心阶段、单一强中心阶段、唯一强中心和边缘次级中心阶段、区域空间一体化阶段,从而提出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深化的一般规律。自Krugman(1991)以来,以Fujita、Baldwin、Ottaviano、Thisse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家做出了将空间问题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努力,从聚集力和分散力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进行了探讨,在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框架内,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化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

然而,国内学者对区域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对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的研究明显滞后于区域发展的实际。一直以来,学者们都聚焦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战略,并以此作为划分我国区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提出我国区域发展进入了从不平衡发展到相对均衡发展的转折时期(魏后凯,2008;刘乃全、刘学华、赵丽岗,2008)。张可云(2012)针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实际,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区域发展的总体脉络,但笔者认为,都大抵过于空泛,只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描绘出大致轮廓,不能为区域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手段。

自Krugman(1991)做出将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初步尝试开始,新经济地理学便以崭新的面貌活跃在经济学研究的殿堂。Fujita、Baldwin、Ottaviano、Thisse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对空间结构演化进行了描述。新经济地理学从聚集和分散的角度对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探讨,这对现实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安虎森,2009)。本章将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演变的模型,为研究空间格局演变提供理论支撑。

本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简要回顾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演变,以及由此导致的区域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建立基于2×3×3结构的包含基本公共服务部门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论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空间结构的影响,并结合数值模拟论证分散均衡的可能性;第四部分针对促进区域格局分散布局的因素,提出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演变的基本路径;第五部分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的战略框架;第六部分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