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萨伊定律
第二章的内容表明,在凯恩斯生活的前一段时期,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而相对稳定的发展使当时的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采取比较乐观的看法。这就是说,对资本主义的各种事物,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总是从良好的方面加以解释,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的话来说,就是把资本主义制度“说得可爱,使它能为人们接受”,由于这一原因,对于经济危机,传统的经济学者使用了萨伊定律加以辩解。
让·巴蒂斯塔·萨伊是法国经济学家。他于1803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虽然该书被认为是对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法文阐述,然而,它却发展了斯密不正确的说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夹杂了自己的错误论点。他的错误论点之一便是被以后的西方学者称为萨伊定律的销售论。
什么是萨伊定律?西方学者最简单的解释是: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用萨伊自己的话来说:“单单一种产品的生产,就给其他的产品开辟了销路。”他的意思是:生产者进行生产的目的(除了自己使用的部分外),是为了拿自己的产品和其他生产者进行交换,以便得到他自己需要的东西,正像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拿到集市去交换日用品那样。当然,萨伊知道,粮食和日用品往往并不是直接交换的,而是通过货币进行的,即农民先把粮食换成钱,再用钱来购买日用品。然而,按照萨伊的说法,这一点并不会造成问题,因为“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在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萨伊用这种事例来表明: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供给(在这里为粮食),就会自动地存在着一种相应的需求(在这里为农民所需要的日用品)。换言之,粮食的供给会创造出相应于自己对日用品的需求。因此,按照萨伊把这一事例普遍化的说法,社会上一切产品都能被卖掉,从而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不仅如此,据说由于每个生产者都想享用品种最多和数量最大的物品,所以每个生产者都尽量制造出最大数量的产品和别人交换。这就是说,社会不但没有生产过剩的现象,而且还能使生产达到最高的水平,即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很显然,萨伊定律所描述的现象只能存在于一个物物交换的社会,根本与资本主义社会无关。
然而,在凯恩斯生活的前一段时期中,为了从良好的方面来解释资本主义,他的父辈们仍然用萨伊定律来否定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存在。例如,凯恩斯的老师,当时居于传统经济学统治地位的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同意穆勒对萨伊定律的表述。马歇尔在他的流行于全世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写道:“正如穆勒所说的那样,‘偿付商品的手段就是商品。每一个人偿付给别人产品的手段是他自己所持有的产品。因此,一切的卖者同时也是买者’。”
上文中所引用的是萨伊定律最简单的表述方式。这种方式仅能适用于物物交换的社会,而当时的西方学者所面临的是一个高度商品化、使用雇用劳动和进行资本积累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两种社会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为西方学者所承认的。虽然如此,西方学者仍然认为,适用于前一种社会的萨伊定律同样适用于后者。为了说明这一点,传统的西方学者使用了三种相互关联的理论,即就业论、利息论和货币数量论。下面三节将顺次对这三种理论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