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都市综治工作的基本现状及有效经验
当前,成都市综治工作颇具特色,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综治工作注重强化街道、社区的自治功能,深化基层治理机制。成都市2012年出台《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城市社区公共财政制度,为全市全面开展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办法》明确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确定最低标准和补助比例,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使用程序。专项经费标准按每百户不低于3000元核定,市财政按照一圈层40%、二圈层50%、三圈层60%对区(市)县给予补助。在此基础上,各区(市)县综治工作成效明显。例如,成都市锦江区各街道、社区以“居民院落有党的组织、有自治组织、有服务平台、有居民公约、有自治活动”为重点,扩大院落居民自治工作体系覆盖面,全区已建成包含议事、读书(社区书屋)、健身娱乐(长者空间)、志愿服务、公共服务代办等功能的院落(小区)自治工作平台81个,覆盖院落(小区)142个。成都市武侯区按每百户3500元的标准配置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由居民按照民主程序自主决策使用。2012—2013年,根据“组织细胞化、管理民主化、服务自主化”的要求,在357个院落平均每年选举产生2000多名院落民情代表和800多名院落自治小组成员;温江区在成立建制社区尚不成熟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中,探索建立跨村联合议事机制,设立联合议事会、联合监督委员会、管委会、业主委员会等组织,采取决策联议、项目联建、资金联用、效果联监等方式,实行“四会联治”自治。
二是综治工作紧紧围绕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展开,加大力度做好环境整治。例如,成都市锦江区以“一站一居”和“一站多居”两种形式设立了28个社区公共服务站,承接从社区居委会剥离出来的就业、社保、低保、计生、教育5大类60余项服务事项,初步构建起社区居民“15分钟公共服务圈”,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和均等化。温江区在所有社区规划建立集社区居民教育、就业、培训、文化、娱乐、保障等各项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站,实行“一站受理、全域服务”,全区有已入住农民集中居住区33个,通信管线通达率达100%。实行集中居住区居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户籍身份分离,按户籍关系转接到新型社区,实现“人户一致”和全面属地化管理。武侯区针对城区大量老式无物管居民院落管理缺位、环境较差、配套落后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加大对老式居民院落的环境整治力度为抓手,投入6000余万元对357个院落开展以完善基础设施、便民设施等为重点的环境整治,效果十分明显,受到居民的欢迎。
三是综治工作依托“大调解”工作体系,矛盾纠纷衔接联动机制进一步健全。近年来,成都市抓实“大调解”组织网络“进小区、进车站、进景区、进市场、进企业”“五进”工作,建立调解组织3615个。完善人民调解驻法院、公安派出所和交管部门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无缝对接。同时,还深入整治信访问题,逐一落实领导包案、限期解决、跟踪回访等措施,依托“大调解”体系全力化解不稳定因素,在上下不影响、左右不震动的前提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以2012年为例,全市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7896件(人次),同比下降46.6%。充分发挥信访督导中心职能,不断健全规划、建设、房管、国土等部门到信访接待中心联合接访制度,实现信访接访由矛盾纠纷“中转站”变为“终点站”。全市共排查矛盾纠纷10448件,调解矛盾纠纷9045件,调解成功8514件,调解成功率为94%,化解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343件。
四是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加大街面警力部署,发动群防力量参与,提高“见警率”、“见灯率”。强化打击策略,严打“两抢两盗”等街面犯罪,增强群众安全感。落实“网格化”布警,在天府广场等重点区域,实施加强型防控。加大对全市15处常设110警务工作站、11处打击冲站逃费治安检查站、47处临时出租车治安检查站的检查力度,开展24小时盘查,保持了较强的震慑力。落实党政首脑机关及供水、供电、金融、广播电视的安全保卫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积极发动、组织17万群防群治力量在社区、街道等区域密集化、多层次地开展巡逻守护活动,压缩民族分裂分子实施破坏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5926个物业管理区域打造“文明、安全、整洁、有序”的和谐物管形象,排查整改住改商、车辆被盗等物管区域的突出问题。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交通运输安全大检查,深化农产品质量检查,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坚持改造与整治相结合,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和基层政权,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中小旅馆、出租房屋的整治与管理。2012—2013年共开展各类集中整治行动250余次,推进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机制建设,实现了在动态环境下对287个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有效管控。
五是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进一步增强社会自我治理功能。近年来,成都市着手建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和“社会组织孵化园”。基金会模式(规模5亿元)属全国首创,目前组织架构和团队建设已基本完成,前期3亿元资金已到位,完成章程制定,初步确定理事会组成人员,为基金会在服务园内规划预留工位。根据基金会“咨询决策分开”的“两个拳头”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组群的功能,针对成都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的环境,对基金会的运营管理和品牌建设提出调研提纲,为理事会提供智力支持;对孵化园初步确定软装、VI设计方案,已经开始动工装修。同时,成都市还完善了《成都社会组织孵化园入园办法》,与专业团队合作开展公益创投,发掘引导公益项目和萌芽期社会组织入园;引入专业公益管理人才组建运营团队和能力建设导师团队,通过公益招募,吸引国内外知名社会组织落户成都。总体而言,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社会自我治理能力获得了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