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学术精英的英语一体化综合训练——林大博士生英语一外的教学改革尝试
第一作者(作者简介):吴江梅,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汉英、英汉翻译理论,英语教学法,教材编写。
摘要: “理想化学术精英英语一体化综合训练模式”是将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作为中国未来学术精英培养的教学模式。它以设定的目标为一端,以需求分析确定起始点,设计出语言项目、语言技能、“立人”养成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实施方法。形成一种立体的多方位培养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一体化、综合训练、博士、英语
一、教改的定位
教改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关注、探索、实践的头等大事。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一外英语的教学改革也在亦步亦趋地推进。在不断地探索中,将其总结为“理想化学术精英英语一体化综合训练模式”。“理想化学术精英”是把北京林业大学的博士生设定为未来学术精英培养,即:不仅帮助他们初步具备得体的英语交际言行,还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渗透更高的目标:使他们进一步确立宏大的志向和爱国爱民的责任感、培养广泛的兴趣以积累深厚广泛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磊落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习得大方优雅的举止。“英语一体化综合训练”中“一体化”指的是将所有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浑然一体的教学体系,“综合训练”指的是在一项训练中融入了多种语言项目、技能的训练,合并了多种学习目的,渗透了“做人”的养成。其中还有大量课内外个人或多人自主学习活动,努力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能动学习,避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因此它是一个立体的、包容多方面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实行的教学体系。
它的理论依据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要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的学说。同时还根据鲁迅所说:“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所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黄全愈所说: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华语网)。如何进行?博士英语一外的课堂,必然不是提高以往英语课难度的又一轮重复,也绝不能是对课程设置的无奈应付,必须要有它独特的内容。由于受课时限制,其理想化的内容必须切合实际,因此它必须来源于多年对博士生鞭辟入里的了解与研究。为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做一个案例分析。
二、案例的分析
需求分析理论(Munby, 1978)指出:对一组学生的语言教学要进行需求分析,将其按先后缓急的次序排列,同时要运用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信息获取各类对语言教学有用的信息。此处笔者增加了做人养成的信息分析。仅以一次国家级出国人员高中级考试(相当于博士入学水准)的结果为案例,因为1)其定量部分的评分标准由专家制定且经多年检验修订,信度可靠,其定性部分由笔者精心设计且现场记录,信息准确。2)其32名考生与我校新入学博士生成分基本吻合:专业:农林各专业。身份:新老国家公务员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等。年龄:60后1人,70后6人,80后25人。学历:硕士研究生毕业。3)没有使用我校博士生入学考试和多年观察、记录资料。
1.从测试中看“立人”的缺失(优点略)
1. 口试显示,16人不熟悉交际中常用功能用语的意义,因此交际行为不得体或错误。23人不会在准确听懂要求后做准确回答,也不会反问考官帮助理解题意。2人思考问题时长时间沉默,不会使用恰当方法保持交流的持续进行。19人在阐述时观点不够明确,逻辑不够清楚,就事论事,观察思考问题的视角低。
2. 论文写作(对“贪婪greedy”的看法)显示,12人没有看懂题目(误为greeting“打招呼”),因此11人内容错误,1人认为题目无聊。2人不具备基本写作能力(61、74年出生)。1人仅开头,没有时间完成。在观点阐述上,2人观点错误(贪婪是由分配不公造成),7人虽然观点正确,但:4人逻辑混乱甚至前言不搭后语或游离于题目边缘,1人观点肤浅,1人举例不当,1人定义不妥使后文论述矛盾。
3. 实用文体写作(备忘录)显示,8人写成通知,2人写成正式信函,且语言啰嗦,4人写成私人信函,4人审题错误,1人不会(74年出生)。
2.从测试中看英语语言能力的缺失(优点略)
1.32名考生平均分:听力26(50为满分,30分及格),口试35(50为满分,30分及格),笔试(阅读与写作)62分(100为满分,60分及格),总分123分(120为及格)。
2.写作的篇章结构问题有:文章没有主题或套话废话不知所云3人,主题句命题错误或用例句代替主题句2人,套用流行的考试写作“八股”句式4人。严重的逻辑和表达问题有:逻辑混乱或不严谨4人,连贯性差1人,语言不通或文字很差2人。句子结构问题有:句子结构错误多1人,全篇为简单句2人,使用汉语流水句结构致使英语结构错误4人。语法问题有:语法错误较严重5人;单项语法问题严重的有:名词单复数不分3人,动名词混用或不及物动词错误3人,冠词错误1人,英语习惯用法错误或套用汉语习惯4人。拼写严重错误2人,全篇使用简单词汇1人。
从上述表层分析可以得出:目前研究生可以进行英语交际,但技能不够熟练;自主表达能力较弱。进一步归纳出深层问题:缺乏得体的英语社交语言行为;社会知识的广度不够;人文素养不很高;思辨表达能力不够强。尤其令人关注的是,那位认为题目无聊的考生,其文章显示出无知和自负,但英语总成绩不及格。一言以蔽之,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很多可做的工作。由于学校教育受考试体系制约,虽然教师春风雨露细致入微,但还有教育教学的阳光普照不到的重要地方。
上述案例分析,与笔者所观察、记录、分析的近年我校入学博士生情况基本一致。其中最值得提出的是,多数学生在科研达到较高水平后,不能自主写英文论文,或者照猫画虎,或者请人捉刀,造成投稿SCI的损失。这些是笔者一贯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三、教改的实施
教改的实施以应用语言学和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笔者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第8-11页有专门论述,因篇幅关系,此处不赘述。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是MacDonough于1981年提出的信息处理。对交际中辨识和理解意义的过程作了全面的研究,包括记忆、解码、假设验证,学习者理解目的语所运用的过程和策略。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Littlewood等人于1981年提出的交际法,强调语言学习的目标是交际能力。
1.教学大纲与教课内容
Nunan (1988)提出,大纲设计(curriculum development)涉及对教育体系目标的设立、内容、实施及评估的研究。我们设置教纲的基本原则是紧密配合我校研究生培养的总方针总目标,为博士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英语语言能力。教纲根据不断变化的各种情况持续修订调整。设置教纲的长远目标是通过英语教学活动“立人”。
教课内容包括:
(1)科技英语写作:1)专业英语书评,2)科技论文各章节,3)相关功能写作,4)主要篇章结构类型
(2)国际会议与研讨:1)主要功能用语,2)模拟场景练习,3)研讨言谈举止得体性,4)学生演练失误辨析,5)小组研讨,6)全班学术会议
(3)听力:1)听力练习,2)听力的笔记训练,3)转换听读素材为科技研讨发言
(4)阅读:1)阅读技巧补遗,2)国际知名期刊文章阅读
2.一体化的综合训练与自主学习
(1)一体化:课程和教学内容有各自的侧重点,之间还互相补充,成为一体。
1)文体的互相补充
公共英语教学对文体概念或内容涉及不多,因此学生对文体没有明确概念,更不会能动区分、得体使用。但博士生无论发表论文,还是参加国际研讨,恰当的文体都至关重要。因此在写作和口语课中分别讨论文体构成的各语言层面,使学生认知书面语口语、正式语非正式语的区别,引导学生辨认不同文体语言特征,总结概括论文写作和会议研讨主要功能用语。两门课互相印证,贯穿始终。同时在一门课程内,还设计各种练习,使学生在书面语、口语间互相转换。研讨课的阅读(新闻体)—功能用语学习(正式口语体)—微型口语练习—听力(各种口语体)、笔记(缩写体)—全班研讨形成课程固定模式,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多次文体转换。
2)内容的互相补充
本文的“内容”指“语言项目和话题”。我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各学科博士都要统一在一门英语课下,学习对各自学术活动有用的英语。因此在学习语言项目时,尽量做到内容互补,语料广泛涉及各学科都可接受的内容。或者因篇幅限制典型内容不多时,在另一门课程中选择范文使其可以补充前者。在一门课程内,前后章节的内容也互相补充。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输出,使其对课文的输入进行补充。课文的输入,介绍国外学生不熟悉、不知道的内容,学生的输出,是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熟悉的内容对课文作补充。
3)信息的互相补充
“信息”此处指“为语言习得中构建和内化程序提供的语料”。博士英语一外的课时少,但自编课本阅读量大,目前除听力资料外共有近500页A4纸的内容。因此有时巧妙地利用信息互补。例如将阅读课的信息作为科研的“结果”,要求学生在写作课重新归纳总结写出“结论”。或者在一门课程内听说读写各种活动的语料形成信息链,帮助学生进行内心的构建,完成既定的各项任务。例如前面提到的研讨课的固定模式。
4)语言的互相补充
语言课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准确得体运用语言。从各种语境对比、补充、循环中使用语言,是许多语言学家倡导的。我们在不同课程中互相补充同一个主题或话题的词汇、短语,对比在不同场合的用法。对于句子结构,在科技写作中强调规范的句型,研讨的重点是常用规范口语句型。但又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鉴赏精彩的超常句型。对于相同功能不同场合的句型,在不同课程中分别作了总结。
(2)“综合”指语言技能、学习目的、“立人”养成的立体模式
1)语言技能:不是分割各种技能,而是遵循3P模式(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在深入浅出中全面提高,例如研讨课的“阅读—功能用语学习——微型口语练习—听力笔记—全班研讨”是这样。写作课亦如是:阅读范文、小组讨论、全班说“作文”、作文互评、查阅资料、课堂限时写作、个人精写作业等各种不同形式交替使用。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还探索了在70~90人的超大型班级中进行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形式。
2)学习目的:宏观上,包括各种语言项目、形式的学习,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微观上,“目的”则包罗万象,例如,快速阅读寻找特定词汇以分析文章结构同时克服逐字逐句阅读的习惯和心理,在听的同时解读所给缩写形式的“笔记”以帮助听力理解并习得个人做笔记的方法形式为下一步自己学做笔记铺垫,在听同学的全班大“学术报告”时做笔记以集中听者的精神并实际操练笔记同时发现问题向发言人提出“高质量问题”,等等。
3)“立人”养成:学习是终身的,但课时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不仅应该有效完成教学目的,更应融入“立人”的养成,使学生终身受益。目前博士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脱离“死背”和“抄写”,提高自主表达能力和创造性。因此在课堂语言活动中,帮助学生构建观点,习得表述观点的语言,并设计出“迫使”学生进行原创性的语言任务,不要求完美,只要求真实。例如练习写科研论文的“结果”章节,给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研究的方法和根据调查数据做出的图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弄清细节,根据所学原则确定如何写作该项研究的“结果”,从而习得“结果”的普遍写作方法。这个过程还促进了学生在科研中的交流合作,互相学习,这是今后学术道路上必要的。在之后批改作业时惩罚下载、抄袭行为,立下规矩。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态度至关重要,也对教师的能力和责任心是种挑战。试想每周每个学生两篇文章计约500~1000单词,300学生,持续10周,共200~300万生词的批改量。
其次,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克服仅关心考试内容和自己专业的狭隘学习观。一个学者,不仅应该懂得本专业的“everything of something”,还应该了解“something of everything”,知识是相通的,互相启发的。懂得制作飞行器的达·芬奇和喜爱艺术的钱学森才能达到大师的高度。另外,作为ESP教学,尽管可以提取相关的语言共核,但并不可能照顾全校博士各不相同的专业。因此,每周以科技、经济、艺术、社会各类“信息”的一个话题作为语料输入,激发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知识,同时促使他们进一步搜索资料,研究问题,提出观点,阐述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操练学术英语的语言共核,以达到活用英语为自己科研服务的目的。
再次,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教学。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讲、记笔记。不愿意被提问,更不愿意进行同伴间的讨论活动。这是由以往的学习习惯所形成的心理定势造成的。它消磨了青年人的积极探索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也不利于学生锻炼学术交往能力和大方的仪态仪表,更不可能体验、积累使用英语进行学术活动的经验。因此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真实讨论,准学术研讨,并有随机和定期集体讲评和个人评价。学生最不擅长在课堂和报告中发现问题,因此在研讨中鼓励他们提出有质量、语言好的问题。这样就进一步促进听与说的努力。
最后,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在词汇学习时,讲到prove的使用,从“只能表示最终结论”讲起,对比科学的探索没有止境,因此科技探讨中不能用它。在句式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会表达各种科研活动的功能用语,永远脱离改写、套用的做法,终生获益;在话题上,更是“处心积虑”、“机关算尽”,例如对比赞扬和批评的书评体,让学生体会学术积累的优势;再例如新理论对世界的影响,新老理论的间的争议。
3.汉英论文对比研究
研究发现,由于学生的英语输入量不够大,还没有达到用英语直接思考的程度,因此输出的过程一般是汉语思维后转换成英语。又通过调查表、个别谈话、评判作业、课堂观察等方法,发现学生除使用简单改写、套用本专业英语论文的方法撰写自己的科研成果、没有从理论上、语言上受过专门训练外,不能分辨汉英两种文字的主要区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带领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做了一些研究,对比了大量汉英语料,将结论和一些统计结果用于教学中。将另文专门论述。
4.形成性评估
带领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运用英语形成性评估理论进行教学研究,发现所形成的一套反馈系统行之有效,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连续修订,保证了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推进了教改。硕士生学位论文(形成性课堂评估在非英语专业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中的应用,于复玲)有部分论述。
5.减课时不减量
从2009级开始,博士生要求在SCI上发表论文。同年,博士生的英语课在新的理论研究后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但还是从2009年开始,博士生英语课在研究生教改的大潮中从96学时减少到64学时,同时英语分班采用自选时间的方式,而不是依据入学考试水平。面对新的情况,笔者调整了教学方式,将部分内容在开始阶段课堂进行后转换为课外预习,并精简了课堂内容,使之达到同样效果。往年低班不做的练习,2009级三个班全部做。这样,尽管课时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调查反映,多数学生认为能学到终生受益的技能,欢迎这样的教学。
四、分析与反馈
曾经向2007级博士生调查了对书评的看法。这是史宝辉院长创始后不断改进的课。该项学习活动受到学生普遍欢迎,收获有:阅读了本专业大部头著作,提高了阅读能力和技巧,扩展了专业词汇,将其用于开题、授课、研究,翻译成汉语。有文章发表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不赘述。
最近对2009年秋季232名博士生的笔试试卷做了分析。笔试包括2010年1月北京市研究生学位统考题的客观题(词汇20题和完形填空150词10个选项)、一般作文(由原要求120词改为300词)、学校课程考试科研论文(4篇)、选择填空(有关写作原则10题)、连接单句(按规定要求连成复合句)、改错(5个片段,语言各层面15个错误)。口语、书评等分不在统计之列。主观题(两种作文)事先制定严密的评分标准。评分时严格执行。统计数据如下:
统计数字说明,学生经过一个学期(64学时)大量写作练习,一般论述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有了比较大的提高:绝大多数人摆脱了死记硬背句子、段落和套语,自由发表见解;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论据;阐述逻辑比较严谨;可以根据所给条件、图表进行英语的分析、总结,能够正确使用正规的论述文体。这是教与学的极大成功。尤其明显的结果是,在课堂上学生自主练习效果好的内容,考试的效果更好。但是,考试也表明学生的语言基本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从几点可以看出:1)客观题不在博士生教学范围内,仅考查学生的积累,统计成绩说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大,质量不高,语言综合能力不强(完形填空的考察目标)。2)连句练习基于英语基本语法,它们是英语科技论文重要句型,但又因汉语中没有(negative transfer),是学生最不会写的句型。虽然做了重点练习,但由于学生基础语法薄弱,得分比例并不高。3)填空和改错题更可以印证第二条分析:尽管在写作中学生可以较好地应用所学原则,但由于阅读、辨析能力不强,做题失误仍然较多。除此之外,在职和有任务的学生缺课,留学生和各种项目入学学生水平不高,也造成了整体水平的不理想。
统计结果对教学的启示是,要进一步优化目前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进行更多的自主学习,在有限的时间里,使教学更加立体化,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有利因素,使教学效果更好。
五、结语
近年来学生普遍反映,科技写作的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帮助了他们,科技研讨在语言、技术、心理上锻炼了他们,在做人、做学问、做老师(很多博士生是高校教师)、做事情方面有了一定收获,用于平日。这是对“理想化学术精英的英语一体化综合训练模式”的肯定。但是,理想化模式必定与现实还有很大差距。64课时毕竟太少。努力是永远的。
“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立志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和视界的敞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这是理想的教学模式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Littlewood, W. 1981.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MacDonough,S. 1981. Psycholog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3.Munby,J. 1978.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Nunan,D. 1988. Syllabus Desig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华语网(www.thn2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