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掏心窝子话,团队才肯卖力干:斯坦福大学的15堂领导力沟通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9 不要使用模棱两可的词汇

海修斯在报告中还提到,人们在与上司交谈时最反感的一种行为是,在对话或询问时,上司的回答、用词总是模梭两可,存在多重理解,指向不明确,让员工十分头疼。模棱两可的词汇对上司是有利的。他能甩掉糟糕的后果所带来的风险,万一有误,就能将过错归咎于员工。

“我并不是那个意思,是你想多了!”

“我让你‘参照执行’,没有让你‘必须执行’!”

“我说再等两天,并不是限定在两天,‘等两天’不是确数,是概数!”

管理者的想法通常都是抽象的,解释意图时也常用抽象词语,这给下属的理解制造了麻烦。管理者只有尽可能规避这种行为,才能提升沟通的准确性,减少下属的负担。你把一名得力干将叫到办公室,大体地讲了一个想法,然后,就让他把这个想法具象化。使用不确定词语安排任务时,往往说明这项任务正处于孵化阶段,各方面的指标还不明确,你需要下属充当一名探雷者。但下属和你想的不一样。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关乎他在公司的前程,所以他希望得到你的明确表态。比如,给多少资源(经费、人力协助等),给多少时间(最晚什么时候)。这恰恰是你的软肋,因为你也不知道。如此沟通的结果经常是,你担心他把事情搞砸了,他到处抱怨你没给他提供支持。

我认为,一位不合格的上司平时只做了三件事:

◆畅想未来。

◆让手下给出几种方案,自己做决定。

◆纠正方案。

乍看没有毛病,难道这不是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吗?不仅员工是这么理解的,那些学习管理的人也立志于此。但实际上管理者只做这些事情,还是远远不够,你还需要有一种“模糊状态”下的“指向能力”和语言层面的“引导能力”,去完全激发下属团队的“理解力”和“再确定能力”。这两种能力至少要体现在一两个阶段中。

很简单的一个建议是:交代一件事情,不能让员工走出五米之外又想返回来找你确认某些细节。你的用词必须达到一个基础效果,可以让员工有充足的自信在做出了阶段性的成果后回来跟你沟通并且确定工作的成效。很遗憾的是,多数企业家和部门主管在前面是达标的,员工走出去一般不会返回,后面却不及格。由于沟通不充分,员工理解起来有困难,主管人员总是需要不断地介入工作,否则,就会出现偏误。这不是员工对于任务的领悟力和执行力不够,而是你表达的含义模棱两可,存在多种解释。

我们在跟员工讲话时要少用专有名词、术语和那些“说了等于没说”的陈词滥调。

第一,表达意图要清晰,不能拐弯抹角。

第二,用词必须准确,不能产生歧义。

第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这三项原则,不管沟通对象是谁,在团队中是什么地位,有什么性格,和你是什么关系,都是我们要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