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活着就是为了实现理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贫不渝志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王上朝——”

随着宦人的一声高喝,面容俊朗、身着华服的秦王嬴政缓缓走了出来。

只见他威严的面容上眉头微蹙,似乎对宦人的称呼很不满意。

一旁的丞相李斯略一琢磨,嘴角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容。

果不其然,秦王在朝上刚刚坐定,便向文武百官开了口:“众位爱卿,寡人自登基以来,收九鼎,扫六合。如今天下归一,四海升平,寡人的功绩,已经超越了之前的所有君王。如今,寡人想为自己换个尊称,各位有什么提议吗?”

秦王此言一出,文武百官顿时面面相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大王问话,做臣子的不能不答。可若答得不好,触动了秦王的“逆鳞”,臣子的脑袋可就得搬家了。

思及此处,在场的大臣都没说话。

良久,一位文官站起来,颤颤巍巍地作揖道:“大王,古时候的三皇五帝,其地位最为尊贵。而三皇中的天皇、地皇、人皇,以人皇最尊,不如您的尊号就定为人皇吧?”

秦王一听,立马摇头:“不妥,寡人创下的乃是不世之功。区区人皇,又怎能表达出寡人的尊崇呢?”

众人一听,秦王连人皇这个称呼都不满意,一个个就更不敢开口了。

此时,丞相李斯不紧不慢地站了出来,对秦王施了一礼:“大王,您的功绩,那是远远超过三皇五帝的啊!因此,不如称作皇帝,不知您意下如何?”

秦王连着念了好几遍:“……皇帝,这个尊号的确不错。从今日起,寡人的尊号便是皇帝了!”

“是——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大臣哗啦啦跪倒一片,冲着嬴政山呼万岁。

就这样,始皇帝定都咸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统一全国的文字与度量衡,促进了原各诸侯国的文化交流。

然而,实施这一系列改革时,始皇帝却采用了极端的方式,激起了民愤。“焚书坑儒”后,四地之士不满秦始皇的横征暴敛,或举起大旗,或躲进深山。

老百姓日子难过,但比老百姓更难过的,当属原六国那些没落的贵族。

在当时,贵族的职责是辅佐王室,陪王伴驾。灭国之后,他们既无农耕技术,也无经商能力,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在这些没落的贵族中有这样一户人家,其祖上乃是楚国贵族。这户人家姓韩,自秦国灭楚后,这家人便随着人潮迁往淮阴。

与众多落魄贵族一样,这户人家此时已成为平民。虽然众人仍对他们加以尊称,但心中并不高看他们一眼。

所谓秦失其鹿,群雄必逐之。

第一个为秦朝敲响丧钟的,便是来自阳城的农民陈胜。陈胜书写的传奇,更多在于他造反时说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成就了陈胜,也成就了未来的韩信。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带领九百人起义。自此,秦昭襄王与秦始皇百战拼搏打出来的大秦天下,正式走向瓦解。

天下大乱,英雄自然辈出。陈胜打着为楚国复国的旗号,占据了一小块地盘。然而,在一众野心勃勃的诸侯看来,陈胜不过是农民出身,算得了什么呢?

陈胜根本没有控制六国的实力,只好立原魏国公子魏咎为王。魏咎的弟弟,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魏王豹,也是汉文帝生母——薄姬的前夫。

风云激荡,沧海桑田。两个历史人物此时登场了。项羽名籍,字羽,生于公元前233年。与出生沛县的刘邦不同,项羽是货真价实的楚国人。

项羽身高八尺[1]二寸,按今天的标准,是个将近一米九的男人。挺拔的身姿加上举鼎的神力,让项羽身边逐渐聚集了一批能人。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一月,嬴政巡游天下,游至会稽,项羽与叔叔项梁也来围观。项羽往始皇帝处一瞥,不屑道:“这有什么好稀奇的?我可取而代之!”

项梁大惊,急忙呵斥,但内心十分赏识项羽。

原来,项梁是楚国著名大将项燕的儿子。对秦国的强烈仇恨,让他做梦都想实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愿望。

当天下崩乱、陈胜举义后,项梁知道机会来了。

秦二世元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判定秦朝气数已尽,他找到项梁,拜其为大将。项梁不愿屈居殷通之下,又觊觎殷通的兵粮,于是设计,令项羽斩杀殷通。

众人骇于项羽神勇,纷纷伏拜。自此,项梁与项羽挥兵北上,准备一雪亡国之恨。

这一年,项羽二十四岁,而沛县的刘邦已经四十八岁了。

刘邦虽是历史上出名的英雄人物和美男子,但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无赖。刘邦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俗人,迟早是要做一番大事的。

于是,他很少去地里干活,反而凭借圆滑老练,谋取了一份泗水亭长的差事。

当上亭长的刘邦开始显露出政治“才干”。他每日跟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察言观色,口吐莲花,周围也渐渐聚集了一群酒肉朋友。

当然,这些酒肉朋友里还真有几个才华横溢的。头一位便是后来四百多年大汉王朝的开国宰相——萧何,此外还有杀狗贩肉的樊哙,吹喇叭的周勃,以及马倌夏侯婴。

常言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刘邦喜欢结交好友,喜好饮酒作乐,但奈何囊中羞涩。

通常,人兜里没钱,都羞于出门,更不敢结交权贵。可刘邦不同,不管兜里有无银钱,他都照样四处交友、吃喝,先过把嘴瘾。

白吃白喝久了,刘邦的胆子也大了。一日,单父县的财主吕公迁居到沛县,设宴邀请沛县有头有脸的人物。

主持堂会的是刘邦的好友萧何。萧何对刘邦说:“你吃饭需要交贺礼,贺礼超过一千钱,就坐上座;贺礼不超过一千钱的,都坐到外面。”

刘邦听他这么一说,就壮着胆前来吃白食。他两手空空,到吕宅门口高喝:“刘季贺万钱!”

里头的吕公一听:“哟呵,沛县还有这么有钱的财主?”于是慌忙请刘邦上座。见了刘邦,又深觉眼前的美男子面相不俗,必成大器。

一旁的萧何笑道:“吕公,这刘家老三嘴里没谱的,他哪里有一万钱呢?”

可吕公已经被刘邦的谈吐和长相吸引,不但没有责怪刘邦,反而还将自己心爱的女儿许给了他。

这位貌美如花的吕公女儿,便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吕后——吕雉。

再将目光转到淮阴县,一子生于那韩姓贵族家中,名为韩信。与其他贵族一样,韩信从小便读书识字,期望有朝一日能为国效力。可他的抱负还没有实现,楚国就遭受了灭顶之灾。

关于韩信的童年,史书没有任何记载。

当韩信穿过历史的重重迷雾,行走于淮阴县市井中时,他已是一个弱冠少年。

而我们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2.良地葬母

“信儿,信儿。你又四处瞎逛了,还不快把手洗干净,准备吃饭了。”

破旧的茅屋前,一位朴实的妇女招呼着儿子。

在那个年代,没落的贵族本就比贫民更加困顿,再加上没有父亲的庇护,韩信母子的生活可想而知。

“信儿,你又去哪儿玩耍了?怎么身上手上全是泥?”韩母一边给小韩信擦手,一边询问道。

“母亲,我去河边演练兵法啦”,小韩信兴致勃勃地说,“我们用石子做士兵,我把他们的‘军队’全都打败了!这多亏了您给我带来的那些兵书啊!”

韩母看着比同龄人身材略显高大的儿子,很是欣慰。

韩信家本就是韩国贵族,虽然长期生活在楚地,但韩母和韩信的骨子里,是带着贵族与生俱来的骄傲的。韩母知道,儿子肯定会成大器。

“对了,母亲,咱们家祖传的那把宝剑,您什么时候才交给我呀?”小韩信一边吃着米粥,一边一脸渴求地看着母亲。

韩母笑着摸了摸韩信的小脑袋道:“等你熟读兵书,再大一些能执剑闯荡时,母亲自然就会把剑给你了。”

韩信闻言,更加努力地吃起饭来。

韩信的母亲是个非常刚强的女人,她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于韩信身上。她不愿让韩信操心家里的生计,每当韩信一脸关切地问她“母亲,您昨夜是没休息好吗?为何今日如此疲惫”时,韩母都会笑着告诉他,自己一切都好,让他好好读书。

好在小韩信胸有大志,又十分孝顺,这一切都让韩母欢喜、欣慰。她也暗下决心,决不能让贫困的家庭,成为阻碍韩信前程的绊脚石。

于是,韩母设法为小韩信带来了更多的书籍,在韩信同龄人纷纷学习农耕与经商时,韩母也没有动摇。虽然她知道,让韩信早点做些家事,能让自己轻松些。但她更愿意让韩信有出息,以后能凭自己的本事,当一个真正的贵族。

小韩信知道母亲的意思,懂事的他也不愿意让母亲为难,于是常常待在家中读书。或许是韩母望子成龙的苦心激励了韩信,又或许是韩信从小就有建功立业的心志,总之,他学习非常刻苦,每日读书都异常勤奋。

聪颖的天资加上后天的努力,韩信很快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此时的韩信,已经有了出人头地、一展宏图的抱负,这段时光也成为他日后建功的根基。

韩母一心盼着儿子成才,家中大小事务一律不许韩信插手,皆由自己操劳。韩信也不负母亲的期望,把书中所有内容都学得融会贯通。

其中,最让韩信着迷的当属兵书。为了研究兵法,韩信几乎每日都废寝忘食。

凭着对兵法的热爱,韩信很快钻研起来。他心中的道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虽然韩信还不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但他能预感到,自己天生就是要带兵打仗的。

他,必然会在将来的战斗中,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

每每想到此处,他便铆足劲头,更加用功地读兵书。就在韩信醉心于兵法时,韩母却因为长期的辛劳与清贫去世了。

顿时,韩信从一个不担心温饱、有所依靠的少年,变成了孤儿。

母亲辞世,对韩信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他渴望母亲看到他功成名就、建功立业的那天,但母亲匆匆离去,永远也回不来了。

想到母亲的温柔与坚强,韩信不仅潸然泪下。

“世间之事,一直都是不公平的吗?为什么您那么善良、温柔,可命运却如此折磨您?您还未看到我重振韩家门楣,我还未来得及好好孝敬您,您为何要离我而去呢?”韩信看着母亲似乎熟睡的面孔,口中喃喃自语。他擦干眼泪,决定要厚葬母亲。

在封建社会,人们对丧葬之事非常讲究。尤其是权贵之家,他们不仅对葬礼的排场非常讲究,而且会准备丰厚的殉葬品,同时为坟茔选择良好的风水之地。

然而韩信找出家中所有的银钱,也不够将母亲风光大葬。母亲生前,自己未能好好尽孝,母亲去世后,自己若还不能将其厚葬,岂非太过不孝?

韩信决定,排场可简,但风水上佳之地一定要有。于是,韩信找到一块非常开阔的高地。这片土地足以安置上万户人家居住,连一些达官贵人的冢地都不如这里宽广。

韩信很满意,将母亲妥善地葬到这块高地上。

韩信此举,实为将自己纳入公侯将相的行列中。

当时,身边的人纷纷嗤笑韩信异想天开,他们无法理解一个寒微又“一无是处”的人,为什么不去好好耕田劳作,而在坟冢的选择上煞费苦心。

直到后来韩信功成名就、荣归故里时,人们才知道燕雀与鸿鹄的区别。

司马迁曾亲自到淮阴看过韩母的冢地,并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良然。”(《史记·淮阴侯列传》)

3.生计渺茫

将母亲安葬后,韩信继续在淮阴县生活。失去了母亲的照料,韩信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一日,韩信去河边闲游,碰到了一位儿时玩伴。

“哟,这不是韩信大将军吗?”对方看到韩信,忍不住调侃了一句。

韩信知道,对方是在故意挑衅。他咬了咬牙,没有吱声。

对方看韩信不吱声,更加肆无忌惮,道:“哟,韩信大将军,你怎么不说话了?你的千军万马呢?是不是在这里啊?”

说完,对方从河滩上抓起一把石子,朝韩信丢去。

韩信实在忍无可忍,他一边用双手护住头部,一边喊道:“他日,我定要当上大将军给你瞧瞧!彼时,你可别忘了今日的所作所为!”

韩信语气极其坚定,神色也非常坚毅。对方被韩信的气势所震慑,悻悻而去。

回到家中,韩信想到刚刚受到的屈辱,心中不由感慨万千。

从前,自己在母亲的庇护下是多么安逸。母亲会将衣食准备妥当,他只需读读兵书、练练剑法即可。

可是现在,韩信手里仅有母亲留下的一点积蓄,何谈安身立命、建功立业呢?

何况,韩信虽然一直寒微,却始终保留着贵族的生活习惯。每日晨起,他都会佩戴着祖传宝剑,穿戴整齐地去各个地方游玩。渐渐地,本就贫困的韩信更加贫困了。

因为出身,他无法谋求仕途。又因为无技傍身,他只能贫苦下去。

一日,韩信游玩归家后,感到一阵饥饿。他掀开米缸准备煮饭,却发现米缸空空,竟然连一粒米都没有了。

韩信看着米缸,内心一阵愁苦,不禁感叹道:“可叹我韩信熟读兵书,满腔抱负,如今竟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这日子又该怎么过呢!”

他无奈地盖上米缸,舀起一大瓢冷水喝下,过不了一会儿,他腹中又咕咕作响起来。

韩信本就比同龄人高大魁梧,加上又是正值青年,胃口格外好。这么大的小伙子,别说饿一顿,就算一顿不让他吃饱,也是极难忍受的。

韩信再次搜遍了家中的各个角落,还是没有找到余粮。别说米粒了,就连能充饥的东西也是遍寻不见。受不了腹中饥饿的韩信躺到床上,准备用睡觉的方式缓解饥饿。

此时的韩信越想越觉得委屈。他身为贵族后裔,非但不能一展抱负,反因温饱寸步难行,这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他想着,手不由自主地按到宝剑上。

这柄宝剑是韩信家传的。虽然他没有手艺,也没有做生意的本钱,但如果把宝剑典当出去,还是能换来不少钱的。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马上被否决了。

“自己怎会有如此念头?这样还算是贵族后裔,还算是个男人吗?”韩信因自己刚刚冒出的想法而深深自责着。

在韩信看来,有了佩剑才能算真正的男人。在这段苦难的日子里,这把剑就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无论如何困顿,他都不会卖了这把佩剑。

好不容易熬到东方发白,韩信从床上爬起来,照例穿上“百宝衣”,佩戴好心爱的宝剑,打水洗一洗脸,收拾一下自己,然后踏步出门。

由于腹中饥饿,韩信出门尤其早,街坊四邻都在生火做饭。

听到叮叮当当的洗锅做饭声,韩信的肚子更饿了。他不自觉地把脚步挪到了邻居家门前。正在做饭的邻居抬起头来,看到韩信正盯着饭锅出神,于是赶忙客气道:“公子今日起得真早,可吃过早饭了?如果没吃,就一起到家中吃一些吧。”

韩信素日以贵族自居,自尊心也比旁人强上许多,他不想让邻居知道自己家已经揭不开锅,于是撑着面子说道:“尚未吃饭,等会儿就回家做饭去了。”

邻居见韩信如此说,以为韩信家中有饭,便又客套道:“公子,如今您的家中只有自己了,既然没做饭,又何必那么麻烦呢?我们是邻居,如果不嫌弃,就请一起吃点饭吧。”

面对邻居如此盛情的邀请,韩信心里非常高兴,也非常感动。于是,已经饿得头晕的韩信不再客套,马上对邻居说:“既然如此,那就麻烦你们了。”

听到韩信这样讲,邻居反而愣了一下。他原本只想客气客气,谁料韩信真的要来家中吃饭了。邻居有些后悔,但事已至此,还是客气地说道:“哪里哪里,公子光临寒舍,是我的荣幸。”

邻居将韩信请到家中,早饭是些清粥。由于秦朝暴政,老百姓几乎都吃不饱饭,只能用清水煮米,填填肚子而已。

韩信从头夜便没有进食,看到清粥更加把控不住,几乎是一口气吃光了邻居全家人的早饭。邻居家也不殷实,哪经得起韩信这样的青年敞开吃呢?但看在同是街坊,韩信又实在可怜的份上,邻居没有发作。

就这样,韩信蹭到了人生的第一顿饭。

注释:

[1]秦朝一尺≈2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