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诗词大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春夏秋冬

南湖①早春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②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生。

翅低白雁③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

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太平寰宇记·江州》:“彭蠡湖在(德化)县东南,与都昌县分界。”

②云断:云被风吹散。

③白雁:湖边的白鸥。

赏析:

《南湖早春》是唐代现实主义巨匠白乐天作的一首咏春七律。全诗节奏明快、色彩芜丽、遣词清新、动中有静、情景相谐,殊为精致难得。

首联,诗人起笔明丽,以欢快的语言勾勒了一幅南湖雨后、初晴暖照的淑美景致。“风回云断”下的既质朴,又传神;“暖复明”则应和了“雨初晴”,两句连缀,互作点饰,一股温馨明朗的气息,借这寥寥数语,瞬间扑面而至。

颔、颈二联,与首联气息相通,顺承首联,对早春南湖、雨后新晴的图景做了细致的描摹。山杏之红、草之绿,白雁之翔、黄鹂之歌,不仅从色彩上彼此点染,而且,在动静中相互渲衬,声色动静谐宜,一笔淋漓。“乱点”之“乱”,描述出了杏花绽放的自然、随意,颇富野趣。“平铺”之“平”描述出了湖光之平静辽远,“铺”则赋草以微微动态,生动地描摹出了其渐次铺展的繁茂清新姿态。“飞仍重”之“重”一语双关,既遥应“雨初晴”,绘了雁羽微湿、沉重难振翅的真实情态,又以彼重写了诗人心中之重,托物寄情,为尾联的情感跌宕打下情感基础,使之浑然不显生硬。“语未成”之“未”,也有双关之意,与“重”类同。

尾联,诗人笔锋一转,脱出融融明媚之春光,不道喜春,而道“减心情”,言简意赅中带着些许沉重,不是江南的春色不美好、不明媚,只是我“年年衰病”,内心颓唐沉重,根本就无心欣赏。“衰病”既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描摹,亦是对胸中无奈、忧患、隐痛、愤懑的抒写,唯其细品,方能体味。

春晓①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

②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

赏析:

孟襄阳少年多才,腹有经纶,尝有凌云志,然却事与愿违,仕途坎坷,多受排挤,无奈,唯隐居鹿门,托寄诗酒,以度余生。他是盛唐最著名的田园派诗人,诗多清新婉约、淑丽淡雅、气度浑然,《春晓》为其代表作。

全诗意境清婉、遣词流丽、造语工致、立意新颖、抒情真挚,读来,颇见不俗。

诗极短小,遇景入咏,首句破题,语言清浅,“春”述时令,“不觉”极言“春眠”之香甜酣然,“晓”既明述时为晨起,又遥应诗题,用得极妙。

次句,诗人笔锋拓开,从听觉的角度对春日晨晓的景致做了摹写。“处处闻啼鸟”,“处处”既状了春鸟之多,写了鸟啼之繁、之盛,还借春声勾勒了一幅别样的春景,似乎,透过那此起彼伏、各种各样的鸟啼声,一幅柳绿花红、林木错落、百鸟翔飞的盎然画面已跃然于目,所谓妙笔生花,大抵不外如是。

三句,诗人笔锋再转,由晨晓鸟啼之声,忆及了昨夜的风雨之声,逗人无限遐思,暗表喜春、钟春之意。然,这种欢喜之意尚未完全被发酵,四句,诗人便以一句“花落知多少”突然折转,变欢喜为叹惜,蕴藉天然,恍若流水行云,丝毫不见突兀。且,诗人之叹、之惜,全然不是惋惜,也无伤感之意,而是喜极爱极之后的一种自然情感流露,是珍惜,是怜惜,以惜表喜,匠心独具,更显风致。

绝句二首(其二)

唐·杜甫

江碧鸟逾①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②?

注释:

①逾:更加。

②归年:回去的时候。

赏析:

公元763年,大唐西疆暂归承平,流离梓州的杜工部回归草堂,暮春赏春,触景情生,作《绝句二首》,此诗为第二首。

甫一提笔,诗人便以妍丽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春日图景,碧波潆洄、白鸟翔飞、山色青碧、花红若火,明媚而灿烂。

首句“江碧鸟逾白”,描摹的是江景、水景。江水之碧、白鸟之白,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一个“逾”字,更将白、碧谐映的效果描绘得淋漓尽致,似乎,整幅画面都因此变得愈加鲜红灵动了几分。

次句“山青花欲燃”,绘的是山景,是芳菲。红与青都是极浓烈、极明媚的颜色,青红相衬,烘托出的自是一片欢快妍美。且,“欲”为拟人,无形之中已摹出山花摇曳多姿之态;“燃”更传神,虽是侧写,却将山花那烈焰一般秾丽鲜艳的芳颜绘了个十足。

然而,春光虽好,在忧人眼中,也不过多添几许忧思。

三、四两句,诗人笔锋折转,全诗的情感基调亦随之宕然变化。

“今春看又过”,暗点时令已是暮春,恰恰春光即将逝去,“看又过”有惜春、叹春之意,亦有由前之丽景生发出的忧怅无奈之情,前景愈丽,此情愈忧。忧什么呢?诗人没有明确作答,而是以一句似问非问、似叹非叹的“何日是归年”戛然将全篇收束。言外愁绪尽淋漓,自见语挚。

且,众所周知,工部半生流离、颠沛异乡、有家难归的根由,实则是战乱。“归年”之问,不独是问,实则也是一种希冀,希冀四海重归安定、社稷再度承平。由是,民生才安,诗人也能不复流离。

晚春二首(其一)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①,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②无才思③,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不久归:即将结束。

②榆荚:榆钱。

③才思:才华和能力。

赏析:

韩文公是唐时文坛领袖,文起“八代之衰”,擅文、擅书,也擅诗,其诗精切,颇见风骨。

《晚春二首》是组诗,为咏春之作,共二首,本诗为其一。

全诗匠心独运,别开生面,通篇拟人,赋草木花树以性灵,极言留春之意,物象生动,色彩明媚,貌似繁华妩丽,又觉情思无数,人景、景情、情理、理人浑然交融,细细品之,多见情趣。

首句“草树知春不久归”,大开大合,笔力疏阔,将草树人格化,既暗表了留春之意,又以“不久归”暗点时为晚春,应题,并为后句的“斗芳菲”做垫。

春光美好,万物繁盛,然终究难长,草树明知此点,却仍固执地想要将春留住,所以使尽浑身解数,各展芳菲,争奇斗艳,于是“百般红紫”便构成了一幅灿烂明媚的晚春画卷。

及后,诗人另辟蹊径,从烂漫妩丽的晚春芳菲图景中剪裁出了最富情致、最有象征意义的一幅小影:“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虽然平平凡凡,无甚才情,留春之心却与群芳无甚不同,亦若洋洋洒洒之白雪,曼舞飞扬,飘向四方,希望可以把春留住。此处,杨花榆荚之绘,既是实景,也是托寄,诗人赞之,赞的不独是其本身,更是那些如杨花榆荚般才干不显却又不乏勇气、胆魄与忠心的千千万万人。

草树无情,人可赋其情;草树无知,人可借其知;草树留春,不过是人惜春之外显。然,这种惜却不是叹惜,而是珍惜,是一种不负时光、趁势奋发的昂扬,细细品之,自见其味。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①乃②发生③。

随风潜④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⑤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⑥,花重⑦锦官城⑧。

注释:

①当春:在春天。

②乃:就。

③发生:萌发生长。

④潜:悄悄地。

⑤野径:乡间小路。

⑥红湿处:红红的湿润一片,指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⑦花重:被雨水打湿的花儿显得饱满沉重,也有浓的意思。

⑧锦官城:成都。

赏析:

杜工部经历了一段流离失所的生活后,暂居四川成都,结束漂泊。在这里,他亲自耕种,与农民来往甚密,对春雨也有了深厚的感情,是以写下此诗,歌颂润泽万物的春雨,展现心中之惊喜。

首联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唤起关于做好事之人的联想。“好雨”二字,既写景,又写情。“知时节”,就将雨拟人化,正是需要雨的季节,雨就下起来了,似通人意,委实很“好”。

颔联顺承首联,“潜”“润”“细”等字,重申雨的“好”。“潜”字,直言雨水似乎不愿惊扰人们的美梦,不愿惊扰正在萌发的万物。而“细”字则将雨的轻柔之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再次使用拟人手法,暗表雨是伴随和风而来,只为“润物”,无意“讨好”。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听着雨声,不由自主地开启屋门,看向外面。小路皆被细雨掩盖,唯有远处江面上摇曳的灯火通明。此二句写出了夜雨之美,“黑”和“明”互为映衬,云厚雨足的特点跃然纸上,果真是“好雨”。

尾联是诗人的想象,与题目中的“喜”相呼应,想象雨后清晨锦官城的美丽景象。经过好雨的一夜滋润,万物都生机勃然,尤以代表春色的花为最,红艳欲滴。“红湿”点明雨的滋润程度,将雨后的春意盎然表现得极为恰切。

诗人盼望这样的雨,喜爱这样的雨,却不言“喜”字,但是“喜”字又从整首诗中渗透出来,将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①妆②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③。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①碧玉:碧绿色的玉,此处指柳叶的颜色宛如玉石。

②妆:打扮,装饰。

③丝绦:丝带,这里指代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赏析:

贺知章,唐代诗人,博洽经史,自号四明狂客。其诗清新通俗,然大多散佚,《全唐诗》仅存诗19首。这首《咏柳》吟诵甚广,为贺知章诗中最为知名的一首。

诗首句着一“妆”字,将高高的柳树比喻成打扮得婀娜多姿的美女。用“碧玉”来形容柳树,其中含义有二:一是碧玉的颜色与柳的颜色相似,“碧”字与下一句的“绿”互为补充,摹出其青绿之色。二是“碧玉”二字不着痕迹地用了南朝萧绎《采莲赋》中“碧玉小家女”一句,将眼前的柳树和美女联系起来,柳树那婀娜动人的姿态宛然而现。

次句展开联想,从垂下的柳条联想到“她”身上垂下的丝带。一个“垂”字,就将美人袅娜的风姿展现得淋漓尽致。况且中国古代盛产丝,丝绸素有端庄飘逸之名,是以柳树的风韵就不难想见了。

三、四两句,巧用比喻和设问,由“绿丝绦”联想开去,这细细的柳叶由谁裁剪而出?是那二月的春风姑娘。自问自答,由赞美柳树过渡至赞美春天,将春风孕育万物的形象描摹得精准传神,蕴含无限美感。诗人用笔之老、之健、之精,借此可见一二。

全诗清新贴切,比喻尤具匠心,令人玩味,无怪乎可以千古流传。

春江晚景

唐·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①,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②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③满客船。

注释:

①秀发:枝叶茂密,鲜花盛开。

②春心:由于春景而产生的意兴。

③馀花:残花。

赏析:

张九龄,字子寿,唐代名相,出身显贵,博文能识,性情雅淡,能诗更擅诗,多兴寄感怀之作,《春江晚景》为其传世名篇之一。全诗层次分明、清丽雅蓄、情致淡远,字里行间,多见锦绣。

首联,起笔隽秀,摹景绘实,浅浅一笔,便勾勒出了一幅清幽雅逸的春江晚景图卷。“江林”切题,“秀发”生动地摹出了江畔草木繁茂之状,亦暗表时令为春。“云日”句是谢灵运“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之句的化用,描摹的是春江晚景之绚烂,尤其是“复”字,别见几分悠容淡远意趣。

颔、颈二联,应首联,化实为虚,借景入情,写了“征路”欣逢如斯嘉景的惊喜,即便是“兴来只自得”,也丝毫不减诗人心绪之明媚,只是那令人“春心渺然”的春江“佳气”委实是太好,好得无法言传。由是,尾联,诗人唯有再次转笔,剪裁出一片落日红霞、津亭薄暮、微风洋溢、落花漫洒客船的别致小景,以景语来传情语,转实为虚,淡然收束,蕴无限之情于景中,以三分余渺予人,婉约中显留白,任人赞、叹、喜、怜、惜、讶,浮想联翩,写未尽之情于有限之景中,别出机杼。

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宋·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①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如风,牵系人情。

注释:

①香阁:青年女子的内室。

赏析:

北宋词坛,晏殊一枝独秀,他工词,最擅小令,词风婉雅,蕴藉动人,《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是其咏春名篇。

词上阕情景互衬,起笔便以清丽淑娴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春风怡荡、雨后新晴、柳烟疏淡的雅逸图景。“欲青青”之“欲”下笔极妙,既赋柳以性灵,又生动地摹出了柳芽新发、叶色浅浅未葱茏的情态;“烟淡”用喻,别述柳色婀娜。如斯春光,无疑极惹人喜,然词人偏偏不言喜,而用了“恼”字。闺阁女子,不赏春,而懒睡,被啼莺惊醒,还油然生恼,那般情形,一言不尽,犹在眼前。

下阕,顺承上阕,“眉叶细”三句,既是摹柳,亦是摹人。柳叶细若美人眉,美人腰若柳枝柔,人与柳,彼此叠印晕染,风姿袅袅,形象而传神。然而,这般风姿,续以“宿妆成”,却又别见哀怨。伊人为何懒于梳妆?不外“牵系人情”。“牵系”之语,既是在摹万千柳枝,也是在摹无穷思绪,人物相形,情景共融,人中见柳,柳中见人,自见情致。且全词以柳为始,亦以柳作结,首尾绾合,从结构章法上也可见独到。

春日还郊①

唐·王勃

闲情兼嘿语②,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③侵岸水,鸟路④入山烟。

还题平子⑤赋,花树满春田。

注释:

①还郊:回到城郊的住处。

②嘿(mò)语:沉默。

③鱼床:像床席一样大的编竹木簟席,放上饵料沉进水里,让鱼栖息。

④鸟路:鸟道,高山小径。

⑤平子:后汉张衡的字。他仕途坎坷,所以写了《归田赋》。

赏析:

《春日还郊》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春日有感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格调悠远、笔力清健、遣词婉丽、意境恬然,在历代咏春诗中,虽未拔头筹,却也难得佳妙。

首联“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起笔疏朗,开门见山,直述“还郊”的缘由。“嘿语”不是俚语,也不是口语,而是用典,是以《周易》书中“君子嘿语”的典故来折映现实,一语双关,在慨叹无知己的同时,也暗表了寄情山水之意。

颔联、颈联,诗人以婉蓄的笔墨,从动静两个角度对“赴岩泉”后的所见做了具体的描摹:草色茵茵翠碧,铺展路旁,犹若一条新绿的飘带;榆木蓊郁,一丛丛、一簇簇的榆钱烂漫枝头;春水初涨,漫了堤岸;山色淡远、鸟语烟溟,一派生趣盎然。乐景乐情,溢于言表。

由是,尾联,诗人顺笔,长抒欢喜欣羡之意。“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诗人喜的不独是这明媚的春光,是花树,是春田,是恬然的景致,同时也是寂情山水、田园悠居的闲适与逸趣。“平子赋”出自张衡归田所作《归田赋》中的典故,此处,诗人化古典为今用,胸臆直表,淋漓述出了归隐之志。同时,尾联之归隐意与首联之闲情语遥相呼应、自然绾合、浑然不事斧凿,也尽显诗人遣词造句的不凡之处。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北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①无重数。玉勒雕鞍②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③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

①帘幕:用于门窗处的帘子和帷幕。

②玉勒雕鞍:华贵的马车。

③章台:街名,这里指北宋时歌妓聚集的场所。

赏析: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北宋词坛巨匠,一生创作颇繁,《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为其传世经典之一。

词上阕,起笔婉蓄,未言人,先绘景,以连续三个“深”字极言“庭院”之幽静深广,挈领全词,为后之“楼高不见”做铺叙;“堆烟”写出了柳之浓密,暗表时非初春;“无重数”为虚写,略见夸张,但虚中带实,侧应庭院之“深”;“玉勒雕鞍”为借代,代指浪迹“游冶处”不知归也无意归的郎,应“不见章台”之怨。整阕,乍看,字字写景,描摹的是庭院春深;细品,句句摹人,委婉地述尽了闺怨闺情。

下阕,词人笔锋微宕,即景抒情。“雨横”言雨急,“风狂”写风大,风雨交加,为后之“乱红飞过”做了自然铺叙;“三月”点时令;“黄昏”点时间,暮春时节又值日暮,两相叠加,可见凄惶,由是,不由自主便生“留春”之言。此处之“春”,不独指春光、春天,亦指青春,指女子的韶华。苦苦想要留春,然而,终归“无计”,于是,那一腔幽怨的人儿便泪眼蒙眬地去问“计”。问谁?问与她处境相同的“花”,然而,花却以“不语”来回应她,甚至“无情”地“飞过秋千去”,仿佛在故意撇下她。如是情景,怎不令人心痛神伤?

纵览全词,不着于怨,却处处有怨;不曾言伤,却字字有伤,言浅而情深,含蓄蕴藉,绵渺有致,意境幽清,词人下笔之淋漓,造境之独到,抒情之含蓄,绘景之神妙,由此可见一斑。

小至①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②添弱线,吹葭③六琯④动浮灰⑤。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⑥不殊乡国⑦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释:

①小至:冬至的前一天,一说为冬至的第二天。

②五纹:指五色彩线。

③葭:生出不久的芦苇。

④琯:古代一种用玉制成的乐器。

⑤动浮灰:古人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中,节气到来时,律管里的灰就相应飞出,这是一种预测时令的方法。

⑥云物:景物。

⑦乡国:家乡。

赏析:

人之情,多缘境生,乱世常忧国,飘零自感喟,安闲不见悲,嘉好自言惬。子美作《小至》时,正寓居夔州,生活难得安闲,心绪也颇明媚,所以,这首小诗也少了几分伤怀之叹,活泼俏皮,极富生活情趣。

首联,起笔切题,首句立见机杼,感“天时人事”之变,“催”略有几分拟人的色彩,极言变之速、之迅、之疾、之烈,暗点时令;次句“冬至”应题扣题,“阳生”是冬至时节阴阳物候的消长之态,应前句之变,“春又来”则是“阳生”之果,暗含祈春、盼春之意。

颔联,顺承首联,以绣女添线、葭管飞灰,刺绣、吹奏的渐久,绘冬至之后,白昼之渐长,应“阳生”;颈联,赋无情之堤岸、寒山以性灵,借“待”“将”“冲”“欲”“舒柳”“放梅”,委婉地道出了盼春、迎春之意,为春演前奏,应“春又来”。

尾联,诗人转笔明媚,直抒胸臆,言“乡国”虽异,但“云物”类同,只要亲朋常伴身旁,风物依稀宛然,异乡亦可作故乡。所以,诗人笔下之冬景才如是鲜妍美好。所以,诗人内心才欢愉无限。所以,他才说“教儿且覆掌中杯”。为这欢畅之冬,为那将至之春,开怀畅饮,且图一醉,其中欢畅闲适、悠然惬意之情,虽未言明,却已显见。

春思

宋·方岳

春风多可①太忙生②,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注释:

①多可:多么能够。

②忙生:忙的样子。

赏析:

《春思》是南宋诗人方秋崖(方岳号秋崖)所作的一首七言咏风小诗。全诗无典,通篇拟人,体物入微,虽无托寄,亦不乏情,品之思之,足见韵致。

诗以“春思”为题,表的却不是人的春情,而是春本身的思索、考量、情绪、情感,是以,在起笔时,诗人才裁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春之物象——春风。

诗首句,“春风多可太忙生”,着一“忙”字,概言春风“多可”之特质,春风太随和,太亲切,太容易许诺,所以,总是忙忙碌碌,不见空闲。

及后三句,分承首句,是对春风之“忙”的具绘。最先得春风之气,感春风之和的是花与柳,风与花柳“长共”,陪其怒放、伴其成荫,无处不在,不独是忙,更以忙勾勒出了一派柳绿花红之景。

春风漾处,万物复苏,不独是植物感其和怡,动物也受其恩惠。春风解冻,燕因而有了筑巢之泥;春风催花花自放,蜜蜂也因此有了可采之蜜。凡此种种,以上两幅小影,不过其一,可见春风之忙、春风之惠。

不独如此,春风还能影响物候。吹几片阴云,下一场“润如酥”的小雨,不待雨深,又匆匆将云吹散,还清空一派晴明。末句,“才吹”“又须”的连缀,不独自然,而且传神,不着痕迹地述说风之忙,很见功底。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①此身②,不同桃李混芳尘③。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注释:

①著:放进,置入。

②此身:指白梅。

③芳尘:香尘。

赏析:

《白梅》是元代文学家、诗人王冕作的一首七言咏梅小诗。诗发清丽之音,述高洁之志,立意不俗,结构谨严,雅逸超脱,颇见不俗。

首句“冰雪林中著此身”,以“冰雪”之莹白写白梅之色,以“冰雪”之清洁不染绘白梅之“韵”,下笔新巧,尤其是一“著”字,形象且传神,实为妙笔。

次句“不同桃李混芳尘”,顺承首句,以争春桃李的世俗浓艳,反衬白梅的清雅出尘,此处“混”字下得极妙。

三句“忽然一夜清香发”,明是在摹白梅之骤然盛放,蕴惊喜之意,实则是在以梅自况,抒情言志。何志?“清香发”。桃李之类,虽也芬芳,但是其芳已与尘混同,被污浊,难衬“清”字,所以,花中独“清”者,唯梅。而诗人此处写“清香”,表的是自身不流于俗、清洁高标的志趣。

四句“散作乾坤万里春”,“乾坤万里”,为虚指,泛指四海八方,“万里春”为万里同春之意,既赞了白梅之妍美、无私,也言了人之情志,表达了对那些愿为民谋福祉、牺牲自我、成全天下的贤人高士的由衷的敬佩、赞颂与倾慕之情。

瓶梅

宋·张道洽

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

横斜烛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澹月①知。

注释:

①澹月:幽静的月光,也指月亮。

赏析:

张道洽,字泽民,号实斋,北宋诗人,以咏梅见长,有咏梅诗三百余首,存世百首,其中,《岭梅》最著名,《访梅》最精致,但若论小巧清丽,却还要属《瓶梅》。

诗首句“寒水一瓶春数枝”,起笔清丽,着一“瓶”字,重一“春”字,颇是巧妙。“一瓶”,点应“瓶梅”,“寒水”既和了次句的“小溪”,又暗点物候为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时候。“春数枝”之“春”在此用得极妙,明明是在咏梅,却不言梅字,更不用“梅数枝”,偏偏用“春”,既显婉约奇巧,又将梅之明媚鲜妍情态,及由瓶梅而引发的欢喜明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次句,“清香不减小溪时”,上应前句,对瓶梅做了进一步的描摹。“不减”暗表在“小溪”时,梅就已香氛馥郁,得人怜爱,“清香”之“清”,更别有几分清傲洁净的意味流露其间。

三、四两句,顺脉拓开,再次以婉约含蓄的笔墨表达了对梅的爱怜之情。幸好,梅那“横斜”清疏的姿态被掩在了“烛底”,“无人”得“见”,于是,这种清疏美好便能一人珍藏。“莫与微云澹月知”更别有几分俏皮之意。梅花本应与微云清风、澹月冰轮这样高雅清致的事物相伴,若是它们“知”了,梅似乎便要失去了。此处,诗人以“无人见”“莫与知”两处极微妙的心绪描写,既道出了采梅为瓶的因由,又述出了自己“瓶梅自珍”的一点点小心思,虽未言爱,一片爱梅之心却溢于言表,不言可知。

幽兰

唐·崔涂

幽植众宁知①,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注释:

①宁知:怎么知道。

赏析:

崔礼山(崔涂字礼山)半生坎坷,一世漂泊,辛苦遭逢。其诗也多飘零之态,苍凉之味,《幽兰》类同。

首联“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以婉秀含蕴的语言,描述了兰的秉性、品质及处境。“幽”为诗眼,挈领全诗,“宁知”是疑问,怎么知道、岂会知道,应“幽”,表少有人知,且“宁知”“暗持”之间自有因果,因生于幽处,不为人知,不为人解,所以,只能暗持芬芳。此处之“暗持”,既有深藏芬芳,秉性高洁之意,亦稍有几分怀才不遇的凄怆不平之意。

颔联,是首联“暗持芬芳”的一种衍化与情感延续,不是因为“国香”衰微残败才无人纫兰而佩,而是因为“无君子”可佩。诗人以兰为“国香”,可见其对君子之洁、之义、之操的推崇。诗人度一“衰”字,远应于“幽”,写了兰“众宁知”的具体因由。

颈联,春风每每迟至,白露往往早沾,兰总在春风未暖、霜露已降的时节开放,迥异于仲春盛夏争妍斗丽的群芳,如是,纵便再如何美好芬芳又有何用?

由是,尾联,诗人情不自禁慨叹:“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连当路的萧艾野草都比不上,幽兰暗持郁郁芬芳又是为何,是想做什么?

想做什么?诗人未语,但自其字里行间流溢的情感来看,约莫是要归隐吧。宁愿自赏孤芳、归隐山林,也不愿为路草、附群芳,这是兰之质、兰之性,亦是人之质、人之性,个中淡泊明远之意,细读多思,或可了悟一二。

唐·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①生笋径,苔色拂霜根②。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③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释:

①露华:露水。

②霜根:白色的竹须根。

③三梁:梁,古人帽中横着的冠饰,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两梁、三梁、五梁的制度。李贺是“王孙”,所以说自己用三梁。

赏析:

李贺有“诗鬼”之称,其诗也多光怪陆离之语,但这首托物寄兴的咏竹诗却别有深情挚意编织其中,遣词造句也多明丽灵动,可谓佳篇难得。

诗首、颔二联,以婉约流美的语言从直接、间接两个角度,对竹之形状做了具体而生动的摹写。

首联,直接摹竹,一俯一仰:“入水文光动”描摹的是低首俯瞰水中之竹,竹影摇曳、波光潋滟、水竹相映,煞是可爱,一个“动”字写尽了竹的摇曳之态;“抽空绿影春”描摹的则是仰首而望水边之竹,竹身修长、挺拔凌云、翠绿青葱,充满春之蓬勃,“抽空”二字,将竹劲节向上、不断成长的姿态写得惟妙惟肖。

颔联,诗人以“露华”“苔色”为依衬,间接摹竹。林间小径上,竹笋根根玲珑,笋上,滴滴露珠映着日华,苍青的苔藓溶溶漫漫、不断铺展,似要将那还带着粉霜的竹根遮盖埋没。此处,露是真露,霜却是假霜,“霜根”之“霜”,自然不是霜寒之霜,而是竹根处天然而生的一种白须,诗人以“霜”言之,不独形象,细细品来,还颇有几分清幽之趣。

颈、尾二联,诗人笔锋折转,借竹抒情、借竹寄慨。

颈联,细述竹可用以“承香汗”“钓锦鳞”的寻常功用,尾联则更进一步,借古时“天子、王侯加服,以竹为冠”的典故,以“奉王孙”之语,连类比兴。李贺出身名门,有济世之材,却一生郁郁不得志,怀才难遇。此处,以竹为托,表的自是希望能如加冠之竹般被重用、被提携,一展凌云抱负之意。

送国棋王逢

唐·杜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①,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柱史,鏖兵不羡霍嫖姚②。

浮生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注释:

①饶:饶子、让子。

②霍嫖姚:指霍去病,他曾经担任嫖姚校尉,后来也指守边立功的武将。

赏析:

《送国棋王逢》是杜樊川(杜牧号樊川居士)为挚友围棋国手王逢作的一首送别诗。

诗首联以造境为胜,不言别,先言棋,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了一幅檐下清荫、修竹婀娜、挚友手谈对弈的情景,笔力豪健,引人棋兴。“玉子纹楸”言棋具之精美,“饶”为饶子、让子,表挚友棋力,暗应“国棋”之言;“檐雨竹萧萧”表对弈环境之清幽雅静,“最宜”则笔落婉蓄,“最”表深情厚谊。

颔联、颈联,诗人笔锋转折,借比喻、用典尽述友人棋艺之高妙超绝。处弱势,他能如春泉般细水流长,在不断地积累中由弱转强、化险为夷;处强势,他能纵横捭阖,如横烧荒原之野火,猛悍燎原;处守势,他能若周之史官老子以静制动,防得固若金汤;处攻势,他就若汉之霍去病,首尾呼应,攻无不克,运筹千里。尤其是颈联,以兵法入棋,很得棋中三昧。

和这样的国手下棋,想来当是一件极为欢快惬意的事情。然而,友人却即将远离,这种悠然的乐趣,不知不觉,便也被发酵成了深重的别情。全诗对棋的描述,至此也戛然而止,未言胜负,未言其他,却又给出了三分不尽的别味。

尾联,诗人笔锋再转,归于正题,以余生“万日”,与子“局上销”之约定、之期盼期许,代表送别之情。由是,不仅前联之棋弈缓然落地、有所呼应,往昔之相得,今时之依依,来日之想念之情,亦借一个“期”字淋漓述出,遣词炼语之不凡,由此显而易见。

唐·李峤

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

河图①八卦出,洛范九畴初。

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馀。

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

注释:

①河图:河图洛书,关于《周易》卦形来源的传说。

赏析:

“文章四友”之一的李峤,是诗坛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对律诗、歌行都颇有研究,尤其是律诗,别见高标。

《书》便是他作的一首五言诗,虽名声不显,但却颇具韵味。

首联,诗人起笔应题,以“龙文”应诗题“书”,且喻书法之雄健刚劲;“削简”点明描摹的是竹简上的书法;“临池”述出观书的地点,“鸟迹舒”表环境宁逸安闲,寥寥五字,为见“龙文”临出了一个舒适、易于专注的大背景、大环境。

颔联,诗人笔锋微微扬拔,从书简联想到河图洛书,极言书法的源远流长。

颈联,诗人以比喻的方法,对书简“龙文”的风格、笔意做了具体的勾勒。“垂露春光满”,以融融春光、清露垂叶,形容书法圆浑有致;“崩云骨气馀”,以云雾崩散、气骨尚存摹其锋锐暗藏、筋骨有力。

尾联,顺承颈联,以“入木”为着眼点,“非虚”加重肯定,述出了书简之书的雄健有力,正呼应了首联的“龙文”二字。首尾相衔,让整首诗显得更加自然圆朗。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①,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赏析:

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擅诗,也擅画,其诗中多含画境,画中总见诗情,这首《画》尤甚。

诗中无一字着于画,却又处处言画,炼词造语,清新朴秀,字里行间,韵味无限,自来为人称道。

诗首句,摹了静境的山景,“远看山有色”,山不动,色自呈,是何色呢?或许是翠绿之色,或许是奇峭之色,或许是斑斓之色,诗人未曾言明,也无意言明。次句,顺脉转折,拉近视角,开始摹水,水无常态,或奔腾汹涌,或潺潺淙淙,但无论如何,凑近了,总能听到水的声音,但此处,水却寂然无声,这很奇怪,就像那原本应该模糊不见色却偏偏又清晰有色的远山一般。

怎会有如此有悖常情,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发生呢?原因成谜,亟待揭示,诗人却偏偏吊着胃口,不愿阐明。三、四两句,绘景的同时,继续设谜。春日芳菲已尽,本应凋谢枝头的花儿却仍自盛放;鸟栖枝头,啁啾欢鸣,见人来,本应惊走,却仍怡然而歌。为何?

细想想,景中本无人,人来做什么?思及诗题“画”,不由恍然开悟。原来,一切不过都是画中景,画中的山自然远而有色,花自然春逝不谢,水自然近听无声,鸟自然人来不惊,而人之所有困惑,不外都源于画太逼真、太鲜活、太传神,竟能弄假成真。

纵览全诗,无赞画之语,无摹画之言,却又无一字不言画、无一字不赞画,无形之中,便将画之特点、神韵,铭记美好、保留纯然的特质及诗人对画的赞美喜爱之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谓大家之言,大抵便是如是吧。

惠崇①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②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①惠崇:北宋著名僧人,写诗作画均颇为精通,为宋初“九诗僧”之一。《春江晚景》就是他的画作,共有两幅,分别是鸭戏图和飞雁图,苏轼分别为这两幅图作了题画诗,这首是鸭戏图的诗。

②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洼地之中,嫩时可以吃。

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题画诗,题的是惠崇所绘《春江晚景二幅之鸭戏图》。

诗前三句,以明快清丽的语言,对图中风物做了形象具体的描绘。

首句,摹江畔之景:“竹”立婷婷,绿意茵茵,桃花次第迎春,两三枝初放枝头,红绿相衬,色调谐和,明媚有致。

次句,摹江上之景:“春”点明物候,“鸭先知”照应题旨,未做多言,鸭戏之欢脱情景已宛然可见。

三句,是对首、次二句,尤其是次句之“春暖”的又一次生发,“满地”形容“蒌蒿”之繁、之多,“短”既言其初长,又状其蓬勃,最是传神。

好的题画诗,不仅要以画为本、紧扣画题,亦需不拘于画、跳出画外,合理联想。由是,第四句,诗人笔锋一转,不再摹画,转而浮想联翩,以“正是河豚欲上时”的虚写,添补画韵,更丰富了画中情致,摹出了南方春日最丰美的姿态。同时,末一句也颇有些抛砖引玉之效,能引发人无限宽广之遐思,画面生发至此,自然收束,不独不显突兀,还颇得回味。诗人造语之工、构思之妙、炼字之精、情感之沛,由此,亦可稍窥少许。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

①夏簟(diàn):夏天的竹席。

赏析:

《夏意》是苏舜钦受庆历革新之败牵累,被削籍罢官,归居苏州时所作的一首咏夏小诗。全诗遣词清隽、意境悠然、格调婉逸、可圈可点。

首句“别院深深夏簟清”,起笔婉丽,紧扣诗题,“别院深深”先赋荫凉,“夏”点明时令,“簟清”既应“深深”,又表人之心绪,且为“梦觉”之语做垫。

次句“石榴开遍透帘明”,顺承前句,继续摹夏日“别院”之景,榴花如火,红艳妖娆,直视或觉过于炽妍,“透帘”而望,则不仅不显刺目,反而平添几分明媚欢快。

三句“树阴满地日当午”,一脉顺下,以榴花红遍为背景,再次以简笔勾勒出了一幅林木蓊郁、枝繁叶茂、荫凉舒适的夏午景致。绿树应红花,花之明与荫之暗互为点缀,颇见流美。

四句“梦觉流莺时一声”,以动衬静,以流莺之声衬午睡之酣、别院之清,恍惚之间,便让整幅盛夏午荫图景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以景见情知情挚,苏舜钦笔下的夏如此安闲惬意,他的心情自然也是极悠然恬静的。但那时,却正是他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如是,他的达观,他的惬意,他的闲远悠然,便愈发显得难能可贵起来。

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①。阴阴夏木啭黄鹂②,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③,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④。

注释:

①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化用了杜牧的《秋思》诗:“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②阴阴夏木啭黄鹂:化用了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③扶头酒:一种烈酒。

④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化用了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赏析:

北宋词坛,贺铸尤为知名,身兼百家,锤字炼句,独出心裁,别具一格,很觉佳妙。《南歌子·疏雨池塘见》是其代表作之一。

词上阕以夏日常见之“疏雨、池塘、微风”起笔,貌似无奇,却颇出奇。“疏雨”微微,波光涟涟,不是人见,而是池塘见;微风动襟袖,不言人知,而言襟袖自知,将池塘、襟袖主观化、拟人化,匠心独运,颇见情致。而后“阴阴夏木”两句则是化用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对夏日恬然图景做进一步补笔。其中,“何处”“移时”看似朴拙,细细品读,却颇有几分灵动之趣,将“白鹭”的物象勾勒得极是传神。

词下阕,诗人不再绘夏景,改而摹起了景中人,以婉约清丽的笔调,着意绘了四幅夏日生活的悠然小景:醉酒、弈棋、贪睡、题咏。再加上“易”“难逢敌手”“相宜”“自”等字眼,此间闲情逸趣,油然而现。虽然,想及词人平生,不难看出,这种“闲”中多少都带着几分壮志难酬的遗憾与无奈,但更多的却仍是由衷的旷达与自适,个中兴味,颇应细品。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②蚕桑又插田③。

注释: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了:结束。

③插田:插秧。

赏析:

翁卷,“永嘉四灵”之一,南宋闻名遐迩的诗人,诗成锦绣,擅咏物,亦擅绘景,诗多雅淡,恬然自适、真切朴秀,《乡村四月》为其传世名篇之一。

全诗意境清丽、声色相谐、风格明丽、格调简远,隽永中氤氲着几许野趣淳然,读来,很见真味。

首句,诗人以浅白秀丽的语言起笔,从视觉的角度,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了江南初夏山野青葱、浓绿满眼、河渠交织、映日生白的清雅景致,绿与白,山与水,相互点染,盎然有致。

次句,承前句,从听觉着笔,再绘唯美。山水琳琅,阡陌秀清,蒙蒙细雨,袅袅如烟,淅淅沥沥,洒落人间,山间茂木、村舍路旁、蓊蓊郁郁的枝叶间隐约可闻子规轻啼。声声轻啼,瞬间便将一片静景带出了鲜活灵动的味道。

三、四句,诗人转笔摹人,语虽平简,却见情真。“乡村四月”应题点题;“闲人少”状农忙,却又不着“忙”字,别添几许欢喜恬静之意;“才了蚕桑又插田”是对“闲人少”的进一步阐述,“才了……又……”的递进,不仅摹了忙,还赋予了这种忙一种充实欢快的基调,与首二句之明媚夏景相谐,很是传神。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

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②水晶帘:比喻精美的帘子。

赏析:

高骈,字千里,出身军武世家,唐末名将,不独悍勇,更富才情。能诗擅文,其诗多婉蓄轻氤、富有生活情趣,譬如这首《山亭夏日》。

首句“绿树阴浓夏日长”,以仄韵入味,语虽浅淡,似觉平平,却又颇见别致。“夏日”应题,“阴浓”点明树木蓊郁、枝叶繁茂之状。“长”既是对盛夏昼长夜短现实的表述,也微微带些苦夏之意,应以“绿树葱茏、荫凉覆地”的小景,矛盾中见谐和,读之,隐现清凉惬意,用语极妙。

次句“楼台倒影入池塘”,笔锋微宕,应诗题“山亭”,描摹了夏日山亭之风物。“楼台”“倒影”“池塘”都是极常见之物象,殊无趣味,但着一拟人化的“入”字,却瞬间见明媚。

三句,顺扣前句,以“池塘”入笔,写了微风轻拂、池水涟涟生波、波动楼台影,清新而唯美。“水晶帘动”之比喻,更见贴切。且,水波如帘、漾荡生姿在前,而“微风起”在后,可见,是从水动而知风起,比起风动帘后动的写法,不仅更觉生动,且更富情趣。

四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借“微风起”摹了院中之蔷。“满架”言花繁,“一院”表香馥,寥寥几字,自显韵致。而通观全诗,花香袅袅、池影楼台、绿树荫浓、水墨淡染,山亭夏日的闲惬图景亦已跃然眼目。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①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注释:

①萧骚:风吹竹木的声音。

赏析:

世人咏竹,多赞其劲节顽强、宁折不屈,郑守愚(郑谷字守愚)偏从蹊处着笔,一首《竹》道尽了虚怀、包容、放达与多姿。

整首诗,重在一个“容”字,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表现了竹的“容”,竹的随遇而安,竹的旷远谐切。品之,不见竹之孤清,却偏明了竹的洁质。遣词优美,意境景致更优美,读来,颇见恬淡。

首联首句诗人连用三个“宜”字,带起一片明媚的节奏,写了竹的包容恬适,也以“烟”“雨”“风”间接地述了竹的清雅、别致。次句,应和前句,再摹竹之物态,与松相伴、拂水动波、掩映村舍、一派静美。

颔、颈二联,诗人转笔,再述竹情。“移得”句,剪裁的是一幅风吹竹动、簌簌有声、竹映远寺、清冷疏落的风情;“洗来”句,勾勒的是雨后山前、峰峦之间、修竹千竿、明净疏美的景象;“侵阶”句,写的是绿竹新生、笋芽初迸的蓬勃姿态;“绕径”句则写了碧莎微草、竹荫郁郁的清凉,述的是竹的繁茂。四句诗,四幅小景,无须细冗,便已淋漓道出了竹之包容多姿。

尾联,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无情之“杏花”以意绪,并借“数枝穿翠”的杏花,含蓄地述出了春光融融里竹杏参差、妍绿相映的景致,为卒章之“容”字做了一次最鲜活也最形象的注解,慢慢咀嚼,倍觉传神。

通读全诗,虽然没有一句正面言竹,但字里行间述的却全是竹,诗人喜竹、爱竹之情也自然含蕴其中,挥之不去,品之难忘。

山居秋暝①

唐·王维

空山②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③,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④,王孙⑤自可留。

注释:

①暝:日暮。

②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③浣女:洗衣服的姑娘。

④歇:消失。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也用来指隐居的人。

赏析:

王维是唐时诗坛山水田园之巨匠,佳作颇多。其中,《山居秋暝》最是经典。

全诗落笔在赋,比兴寄意,立意雅逸,遣词清丽,结构工巧,韵律谐和,节奏淑隽,情味深长,很是精妙。

首联以雅意起笔,简朗蕴藉,貌似平淡,实则玲珑。“空山”之“空”尽述山之辽远开阔;“新雨”之“新”既写出了雨后山间清新明朗的色调,又暗含三分欢快明丽的心绪;“晚来”道明时间;“秋”言明季节;同时“晚来秋”三字本就应题,与诗题“秋暝”相呼应。

颔、颈二联,与首联休戚,承首联之韵,对“山居秋暝”之景致做了更细致、更生动的勾勒。

颔联绘景,皎然明月,茂茂松林,青石隐隐,流泉潺潺。“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本为静景,应以“照”“流”,则流溢出一种动态的静美。颈联言人,“竹”本无情,偏着一“喧”字,见性灵的同时,也淋漓道出了“浣女归”的热闹动人情境;“莲”本静止,动的是“渔舟归晚”的人,然而,诗人不说人动,偏说“莲动”,托情于景,足见妙笔。

况青松、朗月、清泉、渔舟、莲花、修竹皆是极清雅的物象,诗人以此连缀渲染成图,其实,多多少少都含了几分显志趣、言高洁、明归隐的心意。由是,尾联,他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婉蓄抒情,表了退居山中、归寄林泉之意,语发清蕴,令人回味无穷。

暮秋独游曲江①

唐·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②江头江水声。

注释:

①曲江:即曲江池。位于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②怅望:惆怅地看或者想。

赏析:

《暮秋独游曲江》是李义山(李商隐字义山)暮秋江游,有感漫兴之作,诗成奇古,别见悲怆,短短四句,句句见“深情”。

首二句,诗人落笔成忧,着重墨于“荷叶”,述事言情,调古绘景,很见幽怅。“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每句七字,有四字相重,既见回环之丽,又有复语之幽,明是在状曲江荷,言其春秋代序、生死枯荣,实则是表哀怅,道的是亡妻之恨的“生”和“成”,字里行间,油然而生多少悲怆。

三句“深知身在情长在”,起得苍凉,落得哀婉,只要“身在”,此“情”便长在,只要还活着,对爱妻的思恋缅怀便不会终止,情之“深”,由此可“知”。

四句“怅望江头江水声”,在情动至深之时,蓦然转笔,以“江头江水”遥应诗题,正面摹了暮秋独有曲江之所见、所闻、所觉、所感,这一笔,似乎收得极是突兀,但含情品之,却颇隽永。所谓“江水”,不过是“深情”的具象,前尘渺渺不可追,未亡人在江上,见的其实从不是水,而是那奔涌无尽、绵长翻涌的情啊!

雁门太守行①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②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③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④,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

①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时候的雁门位于现在的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和突厥部族的边界。

②甲光:太阳照耀着铠甲发出的闪光。

③燕脂:胭脂。这里指塞上的泥土就像胭脂凝聚成的一样。

④易水:河名,源出今河北省易县,流入大清河。

⑤玉龙:指宝剑。

赏析:

李贺之诗,向来想象纵横、奇诡多变,但奇中又见新,诡中多见奇,读来,浑融蕴藉,别具一格。

《雁门太守行》是其代表作,全诗意境壮烈、遣词豪雄、情思真挚,颇可圈点。

诗首、颔二联绘景的同时,亦娓娓叙事。

首联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起笔势沉,描摹的是深秋欲雨、乌云蔽天的场景,一个“压”字,尽述风雨欲来的沉郁与逼人气势,同时,“黑云压城”既是对现实秋景的直摹,也是对敌军兵临城下境况的渲染,寥寥七字,直言悲壮。次句“甲光向日金鳞开”,应首句,以神来一转,写了云破日出之象,既表现了秋日天气之变幻无常,也述出了守军披坚执锐、果敢无畏的军容与风姿。

颔联,诗人笔锋再折,裁取了两幅边塞战地的秋日小影,借此直晕金戈铁马里的怆然气氛。“满天秋色”言秋重,虽只泛言,却极肃杀;“燕脂凝夜紫”,由色彩之凝变,写塞上之秋寒,更显凄寥。此情此景,再应以连绵“角声”,可见战况之激烈,伤亡之惨重,战士之奋勇。

颈联,顺承颔联,既是对塞上秋景的一种生发与具绘,亦是对激烈战事的栩栩直摹。“半卷”表奇袭,说的是行军之出其不意,亦表秋夜湿寒、红旗沾湿、无法张扬,只得半卷;“易水”是用典,暗造一去不回之氛围;“霜重”言秋凉,“寒”从触觉着笔,不独摹鼓,也是写人;“声不起”既言战况之艰,也暗承“霜重”,句内绾合,很见其妙。

尾联,即景抒情,“报君”之语,“为死”豪言,既是在摹战士忠君报国之心,亦是在表自己忠君用世之意,含蕴悠长。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①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②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③。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

①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②翻疑:反而怀疑。

③寒蛩:秋天的蟋蟀。

赏析:

戴叔伦,字幼公,唐时诗人,出身耕读之家,父祖皆隐士,叔伦本人性情也颇恬淡,爱诗,擅诗,诗风清正蕴藉,虽则摹景,却望而有致,很得韵味。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是叔伦所作的一首五言咏秋律诗,诗以景入,以情出,简单蕴藉,层次分明,佳作难得。

首联绘景,摹“秋月”。“满”述月之形容姿貌,应以“千重”之夜,既见其明,又见其圆,同时,与“又”相连,逗起无限相思。

颔联绘人,言及江南旧友在京中再度重聚,一句“翻疑梦里逢”写尽了诗人的惊喜之意。

颈联,顺承首、颔二联,对故人相逢时的景致作了生动的勾勒:夜风习习,风动枝摇,鹊鸟簌簌惊飞,草叶含羞,承珠托露,微微舒卷的叶片下,寒蛩身影隐约,虽未言其鸣,但已闻其声,动以衬静,别见幽景。且此二句,不独是实写,也是虚写,是曹孟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之语的化用,语短情长,暗表乡愁乡思。

尾联,诗人转笔,由相聚写羁旅,由羁旅写当长醉,又以长醉写眷留,以留言“畏晓钟”,步步扣和,缓缓述之,抒情深切而沉凝,颇见精切。

浣溪沙·秋情

宋·吴文英

波面铜花①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

注释:

①铜花:铜镜。比喻水波像铜镜一样清澈。

赏析:

梦窗(吴文英号梦窗)是南宋著名词人,词多绵渺雅丽、清隽有致,颇得李商隐之味。他一生著作等身,遗世诗词颇多,《浣溪沙·秋情》为其中名篇。

词上阕,起势新奇,比喻别致,首句,以“铜镜”喻池,以“铜花”喻潋滟的“池水”,独出心裁,可堪称道。“冷”之一字,一语多情,既点出了水之冷,夜之冷,秋之冷,亦描摹了人心之清冷,下得极切;“不收”缀冷,则更添其寒。次句“玉人垂钓理纤钩”构思更见神妙,“玉人”“纤钩”不过是池畔楼阁、池上明月映入池中的倒影,但依旧摇曳生姿,婀娜有致。影已如此,那真的阁与月呢?三句“月明池阁夜来秋”点睛而叙、娓娓道来,应一“秋”字,唯美中颇见哀怅萧索,恰应了这漫漫秋夜。

下阕,顺承上阕,续哀怅,表深秋,借“江燕”“水花”“西风”“梧井叶”这样典型的秋之物象,淋漓尽述胸中之愁,“似春休”浓墨点染,“叶先愁”最见凄凉。“先愁”之“先”,很见余味,既有先愁叶,必有后愁人!至于说愁什么,词人未言,但显然不独是乡愁,还有逢秋之愁,哀飒之愁,悲好景不再之愁、叹青春已逝之愁、感夜深孤寒之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能体味多少,因人而异,倒也无须赘述。

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①静,阶下丛莎②有露光。

注释:

①茅斋:用茅草盖的房子。

②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赏析:

不同于摩诘之诗的雅逸清婉,襄阳(孟浩然世称“孟襄阳”)咏田园、歌山水,字里行间,常带着几分恬然与淡远,更质朴,也更超然,丝毫不着烟火之迹。

《初秋》是襄阳作的一首小诗,无托寄抒怀之意,只是为咏而咏,却也不落窠臼,别致恬然,颇得悠冶之趣。

首句,起笔平实,语言真率浅白,“不觉”写出了秋来得突然、令人猝不及防,却又有几分自然而然秋便到了的感觉;“初秋”言明时序;“夜渐长”为秋时物候的改变,昼短了夜长了,但这种长却是渐渐的、缓缓的,不太明显,不仔细感受,很难察觉,回应了“不觉”。

次句“清风习习重凄凉”是对初秋景致的描摹,秋风习习,扑面凉沁,此处,“习习”表风态风势,“重”一语双关,既有再次、重又之意,表年年秋风皆如此,又有侧重、重视之意,为“凄凉”添色加码;“凄凉”是摹秋之词,为凄语,却并不含悲凉凄怆之意,不过是对秋风寒凉的一种自然描摹,照应的是三句的“暑退”。

三、四两句,“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顺承前句,“退”字不仅极富动态,还颇得拟人之效,将夏秋的转换描摹得极为形象自然;“静”是“退”的一种递推,暑气散去,鸣蝉闭口,茅斋自然静谧安宁,茅斋外,石阶下,丛丛莎草中,甚至还有几滴露珠滚动着莹洁,微光盈盈。

通观此诗,似极平淡,但却环环相扣,浑然天成。风凉夜冷有露,夜来暑退觉长,暑退风清露盈盈衬静,个中巧思妙构,可见一斑。

唐·李峤

解落①三秋叶,能开二月②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①解落:吹落。

②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赏析:

风,不流于形,不滞于物,无形却可感,李峤的《风》便是对这种可感的具象阐述与动态生发,品之,很见妙趣。

首句“解落三秋叶”,描摹的是秋风,风飒飒不可见,但那秋日频落的黄叶却又淋漓地展现了它的萧瑟,它的无情。

然而,风却不总是无情的,它也有有情盎然的一面,次句“能开二月花”描摹的便是有情之风,是和暖的春风。其中,“二月”点春,“花”显妩媚,“能开”有能使之开之意,略见拟人,很见主动,恰衬了风之有情。

三句,诗人转笔,描摹江风。“千尺浪”景象壮观,足见风之大、之迅、之猛,描绘出了风大气苍茫的一面。

四句,摹林风,“万竿斜”是风入竹林之景,既状了竹婷婷摇曳的修美,又写出了林风的幽清雅韵,很是绝妙。

纵览全诗,处处侧写,绘风而不见风,将风描摹得既形象又生动,既见其多情,又言其多变,“三秋”“二月”“千尺”“万竿”以三、二、千、万等数字巧妙入诗,更颇见情致。

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①,共看蟾盘②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③,不曾私照一人家。

注释:

①三五:十五日,中秋节就在十五这日。

②蟾盘:古人对月亮的美称。还有婵娟、蟾轮、冰轮、冰魄等,都是称赞月亮的。

③天头天尽处:古人认为天和地都有尽头。

赏析:

曹松,字梦徵,晚唐诗人,有《曹梦徵诗集》三卷传世,诗风近贾岛,精练清隽,因“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句闻名。

比之古今咏月佳篇,曹松这首《中秋对月》或许相形见绌,但全诗立意新颖、语言明快、造境浅雅、情真而挚,却也可圈可点。

诗首句“无云世界秋三五”,起笔朴秀,别有韵致。“无云”述长空浩荡、朗朗晴明;“秋三五”意为中秋,应题。次句“共看蟾盘上海涯”,承前。“共看”显然不是一人看;“蟾盘”为月的别称,和“对月”;“盘”含蓄地表明月形浑圆,照“三五”;“上”摹写月升之态,动感十足;“海涯”为海边,有天涯海角之意。

三句,诗人转笔,从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写到了月的无私普济。古今四海,明月同轮,无拘是谁,赏的都是一样的月,哪怕“直到天头天尽处”,这皎皎之月,也“不曾私照一人家”,不偏不袒,普照天下,所以为人喜,为人敬,为人慕,所以,人才争相赏月,前后之意,至此浑然相合。

另,诗人写月之普济无私,实则也是在托寄,在抒情,是以月之不偏不倚,表达了自身万物平等、大世大同的襟怀与思想。这种认知,放在今日,或许无奇,但在古时,无疑是极超前、极难能可贵的。

听蜀僧濬①弹琴

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②,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

①蜀僧濬:蜀地名叫濬的僧人。也有人认为是李白在《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中提到的仲濬公。

②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楚王有琴曰绕梁,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这里用来形容蜀僧濬的琴十分名贵。

③霜钟:钟声。

赏析:

《听蜀僧濬弹琴》是太白听琴后的即兴之作,洋洋洒洒,明畅不羁,一气呵成,恍若流水行云,不事雕琢,天然成雅趣。

首联,诗人着墨不多,只是以貌似简淡的语言描述了蜀僧携琴出山的情景,但一个“抱”,一个“下”,两相连缀,却将蜀僧的形象刻画得极是传神飘逸。由是,可以看出,对这位蜀僧,太白还是极倾慕的。

颔联,诗人正面摹了蜀僧之琴音。“一挥手”,描摹的是蜀僧弹琴的动作、姿态,不华丽、很疏旷的描写,却能看出几分洒脱不羁的态度;“万壑松”是对琴音的正面直述,以万壑松林簌簌随风之声,形容琴声之激荡清越。

颈联,诗人转笔,借对听琴者感受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琴声的不凡。“客心洗流水”,化用“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知音遇”的典故,写了自己与蜀僧的相知,表明自身也擅音律、能解琴。“客”表明诗人身在异乡,“洗”,洗去的是羁旅的愁绪、不遇的烦闷,另,太白故乡在蜀,客居之时,遇到一位蜀地擅琴的僧人,个中悲喜,亦糅杂在了这个“洗”字中,炼字可谓极精。

此外,颈联次句,“余响入霜钟”,落笔也极曼妙。“余响”言曲罢有余音,虽不绕梁,却也久久不去,表明其律之妙;“霜钟”借《山海经》中“丰山九钟、知霜而鸣”的典故,既点明时令节气,又写出了余音与钟声相融、相杂、相互交流的情景,就仿佛两位知音好友在共同切磋、探讨、应和,是以,诗人才用了一个“入”字来提神炼味。

尾联,顺承颈联,描摹的仍是一曲终了之后的情景,只是,从听觉转向了视觉。“碧山暮”,“秋云暗”,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可见诗人听琴之专注陶醉。当然“暮”“暗”这样的描写,多多少少也包含了几分诗人的不遇之意,只是极淡罢了。

题怀素①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释:

①怀素:唐代书法家,史称“草圣”。

赏析:

晚唐五代,诗海浩荡,百舸争流,韩偓不过其一,却有不俗之象,李商隐曾赞他“雏凤清于老凤声”,可见不凡。

韩偓之诗,多感时咏物,格调婉约,清丽纤绵,这首《题怀素草书屏风》亦不例外。

诗首联,以问起笔,极见新巧,“何处”“分明”一转一折,宕拓之间,引人入胜,字里行间,颇显喜悦推崇之意。

颔联,“虽多”“犹见”笔力顿宕,很见风致。“尘色染”既表屏风年代久远,又抒了诗人的爱惋之意。“墨痕浓”,侧墨于“浓”,生动地展现了怀素草书淋漓舒畅、笔墨酣饱的特质,初传书法之意境。

颈联,顺承颔联,以比喻的手法,对屏风上的草书做了细致的描摹。笔画“点”若怪石,奇峭有力,势奔秋涧,足见悍猛;笔画“竖”若“寒藤”,笔画“钩”若“古松”,寒藤凄肃,倒挂于遒然古松之上,顿显苍劲。

尾联,诗人化静为动,适时展开联想,说若是把屏风置于水畔,其上字迹,必然皆化蛟龙。“龙”之形态,大多放旷矫健、奔突任意,此处,诗人以龙喻字,尽显其狂,蔚然传神。

题《秋风纨扇图》

明·唐寅

秋来纨扇合①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注释:

①合:应该。

赏析:

唐伯虎(唐寅字伯虎)是画家,亦是诗人,其画多传神,其诗多敷彩,以诗衬画,别见幽情。

《题〈秋风纨扇图〉》是唐伯虎为自己的画作的一首小诗。诗共四句,短小精练,景中含情,托寄有致,幽怆宛然。

首句“秋来纨扇合收藏”,起笔凄婉,以“合”字道出了纨扇被“秋”见弃的事实,亦表了应收藏而未收藏的疑惑,为图中秋执纨扇的仕女补彩。

次句“何事佳人重感伤”,以扇见人,对图中仕女做了传神的描绘,她目光幽怨、怅然似有所失,是为什么?

诗及此处,其实一直都在言画,是在为画作添饰注解。然而,第三句,诗人却笔锋转折,脱出画中,思接千里,入情入境,对画中仕女之“感伤”做了联想与生发。

她为何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此处,诗人化“汉妃班婕妤色衰爱弛,为君王弃”的典故,应仕女,应自身,愤然对炎凉的世态进行抨击。联想诗人生平,不难看出,纨扇也好、仕女也罢,其实不过都是诗人本身境遇的一种映照,而这种映照,添之诗画,无形之中便赋予了诗画无上性灵,观之读之,更见感喟。

早冬

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①,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注释:

①萋萋草:小草。

赏析:

春夏秋冬,四时物候轮转,其间种种,总为人所赞、所叹、所怀、所感。

自古而今,咏冬之诗浩繁,但多肃杀冷凝,似白香山(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早冬》这般将冬描摹得可爱鲜活、精致温暖的委实不多。

诗如其名,言的是早冬景致。首联“十月”点明时令,暗应诗题,切冬之“早”;“江南”表其地点,为之后的“冬景似春华”做垫;“好”为诗眼,概述诗人眼中的早冬,挈领全篇,照应次句之“可怜”。次句,以春华比冬景,语言明快,颇见明媚。

颔、颈二联,呼应首联,对江南早冬之“好”分幅切影,多角度做了描摹。霜寒不重,薄薄相覆,不见料峭,芳草萋萋,仍自茵碧;日光柔和,溶溶暖逸,漠漠黄沙,映着艳阳,干软舒爽;柘木苍老,叶片微黄,怡荡枝头,犹若新发之蓬勃茁壮;寒樱初绽,一片粉白,狂放随意中更带暖溶。“轻”“暖”“嫩”“狂”“未杀”“初干”等词的连缀迭用,自然而然,极见温暖熨帖。

由是,尾联,诗人才说“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一个“却羡”,一个“无由”淋漓地描绘出了“似春华”般的冬日暖景带给诗人的陶醉痴迷之感,无形之中,便抒发了诗人对冬日、对自然、对世间种种美好的憧憬热爱之情。

冬夜

唐·贾岛

羁旅复经冬,瓢空盎①亦空。

泪流寒枕上,迹绝旧山中。

凌结浮萍水,雪和衰柳风。

曙光鸡未报,嘹唳②两三鸿。

注释:

①盎:古代的一种盆,腹大口小。

②嘹唳:形容声音响亮凄清。

赏析:

贾岛,字阆仙,号碣石山人,唐朝著名诗人,与孟郊齐名,尝有“诗奴”之誉,一生焦思苦吟,创作颇多。其诗多锤炼工致,清奇雅正,意韵苍凉悲苦,《冬夜》一诗也不例外。

诗首联开篇即道“羁旅”之悲,两个“空”字的连用,将家徒四壁、薪炊粮酒断绝的凄凉境况描摹得入木三分;“经冬”应题;“复”字表重复、又,暗表羁旅异乡已非一个年头,更添愁苦之态。

颔联“泪流”“迹绝”是对首联“羁旅”的细述,“寒枕”应“冬”点“夜”,“旧山”遥应“盎亦空”,读来颇见凄凉。

颈联,诗人转而绘景,“凌结浮萍水,雪和衰柳风”,水面冻结,冰凌处处,风雪交加,杨柳衰败,一派肃杀。其中,“凌结”为冰结之意,应冬之寒肃;“浮萍水”明是写水泛青萍,已有春之物象,却被冻结,暗里也有身如浮萍、身不由己之意;“和”勾连“雪”与“风”,表此夜风雪交加;“衰柳”既是在摹柳,也有令柳衰之意,形容风雪之煞,更显了冬夜肃杀。

尾联,诗人即景收束,婉蓄抒情,雄鸡尚未报晓,鸿雁已然“嘹唳”,声响而凄,让人动容。此处,“曙光”句暗喻诗人内心凄切,一夜未眠;“鸿”不独指现实的鸿,也是诗人之自况,鸿雁之凄啼,就如诗人羁旅之哀声,两相遥应,更见悲切。

苏氏别业

唐·祖咏

别业居幽处,到来①生隐心②。

南山③当户牖④,沣水⑤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⑥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注释:

①到来:来到这里。

②隐心:归隐之心。

③南山:指终南山,位于今陕西西安南部。

④户牖:门和窗。此指窗户。

⑤沣水:发源于秦岭,流入渭水。

⑥未夕:尚未到黄昏。

赏析:

终唐一代,有诗名者颇多,李杜王孟皆不世之才,与之相较,祖咏稍稍见绌,但其剪刻明净、清奇脱俗的文字,却依旧令人难以忘怀。《终南望余雪》《望蓟门》《苏氏别业》均是其代表作。

《苏氏别业》是一首五言记游诗,全诗遣词晓畅、造语平明、意境优清,颇显不俗。

诗首联,起势明净简淡,以一“幽”字挈领,对别业的位置、环境和自身的归隐之心做了简单的交代,落墨不多,读来却颇练达。尤其是“居幽处”之“幽”,不仅道出了别业位置之僻远、风景之幽美、环境之幽清,还描述出了诗人游览之幽情,一字多义,最是凝练。

颔联,顺承首联,借景之笔,对别业的“幽”做了具体的摹写。“户牖”“园林”原是近景、小景,衬以“当”“映”,却能以小见大、以近见远,淋漓地描绘出南山之挺拔险峻,沣水之大气磅礴。

颈联,诗人顺笔,摹园庭之“幽”。“经冬”表时序,“覆”言雪厚,雪经冬不化,则隐见别业之清冷幽僻;“昏”言光线暗淡,“未夕”表天色尚早,未及黄昏,庭院已“阴”,想来园庭之中定然花木蓊郁、遮了光亮。此联,诗人虽未正言别业景致,但字里行间,幽景已现。

尾联,诗人转笔抒怀,以“人境外”应“隐”,生“闲”,别见逸趣;以“春禽”应“经冬”,婉蓄有致。且全诗以“幽”情起,又以“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的“幽景”做结,回环之间,亦见无边洒乐味道。

酬梦得霜夜对月见怀

唐·白居易

凄清冬夜景,摇落长年情。

月带新霜色,砧和①远雁声。

暖怜炉火近,寒觉被衣轻。

枕上酬佳句,诗成梦不成。

注释:

①和:应和。

赏析:

乐天(白居易字乐天)性爽朗,交游遍天下,挚友之间,常有酬答,本诗便是乐天酬刘禹锡霜夜之诗而作的一首五律,全诗琅琅,朴秀情真。

诗首联起笔绘景,落墨“凄清”,长述霜夜之寥廓,以“摇落”应“情”,构思巧致,别具匠心。

颔联承首联,切题,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对霜夜对月所见、所闻做了形象的摹写。“新霜”之“霜”,既是冬夜凝霜之景的具体描绘,也是对如霜月色的一种淋漓描画,一语双关,很见功底。霜月、远雁、砧板之声,叠相聚合,更见“凄清”。

颈联,诗人笔锋一折,由景及人,借由“暖”与“寒”的强烈对照,侧面烘托了霜夜之冷;夜如是之冷,唯有近炉火才觉温暖,寒中又见新霜冷月,诗人内心难免五味杂陈,颇见凄凉,由是,在尾联顺势抒情。“酬”和题、点题。“梦不成”表无眠,为何无眠?是对月怀思,思友思亲思故乡?是对月生愁,叹坎坷,怨凄凉,平添落寞?诗人不曾说,也无意说,全诗到此,恰恰收束,个中余味,自也见仁见智,全凭读者自我体悟。

范阳驿

宋·范成大

邮亭偪①仄但宜冬,恰似披裘坐土空②。

枕上惊回丹阙③梦,屋头白塔满铃风。

注释:

①偪:同“逼”。

②土空:西部边民对土窟的称呼。

③丹阙:本意为宫庭,此处代指君王、朝廷。

赏析:

范成大,字至能,号此山居士、石湖居士,南宋著名文学家,“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诗承唐之遗风,洋溢着现实主义风情,语发平易,清新质朴,构思巧妙,别树一帜。

《范阳驿》是范成大途经范阳,路宿驿站时有感而作的一首七言小诗。

诗首句,开章切题,以“邮亭”应“驿”,点明所处之地;“偪仄”饰“邮亭”,直言其空间狭小短窄;“但”突发转折;“宜冬”,既点明物候,又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不萦外物,随遇而安。

次句,顺承首句,宋时,西部边民常称土窟为“土空”,此处,诗人用“土空”,不独应景应俗应“偪仄”,而且暗切“范阳”之地,用得极妙。另,古有“披裘负薪”喻高洁之典,此处之“披裘”亦异曲同工。

三、四两句,诗人笔锋一转,顺延时间主线,从入住邮亭,写到了邮亭夜宿之后,枕上惊梦,以及梦醒之后所见所闻之景。“惊”表明是惊醒,表明做的并非美梦;“丹阙”代指君王、朝廷,梦中上朝,隐表现实不能,多少都有几分怀才坎坷之叹;“屋头白塔”表示有雪,且雪下得不小;“满铃风”明言有风,以“满”饰风,可见风颇烈;寒冬冷夜,孤宿邮亭,亭外风雪交加,亭内人徒惊梦,个中凄凉境遇,诗人虽未表,却已跃然眼前。全诗以景入,以景结,未曾直抒胸臆,胸臆自现。范公造语造境之妙,由此可见一斑。

立冬日作

明·刘基

忽见桃花出小红,因惊十月起温风。

岁功不得归颛顼①,冬令何堪付祝融②。

未有星辰能好雨,转添云气漫成虹。

虾蟆蛱蝶偏如意,旦夕蜚鸣白露丛。

注释:

①颛顼:五帝之一。

②祝融:火神。

赏析:

刘伯温(刘基字伯温)是明朝开国元勋,一代传奇人物,腹有经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他能诗,亦工诗,但其诗存世者并不多,《立冬日作》为其中一首。诗全篇用典巧妙、遣词平明、寓意深刻,充满了讽刺意味,与其说是诗,倒不如说是一封讨元的檄文。

诗首联,以“忽”入,以“惊”出。十月初冬,原是霜寒凝冻时节,却有“温风”起,桃花绽红,时令怪异,悖逆天时,实是不祥之兆,暗喻多事之秋,大乱将起。

颔、颈二联,顺承首联,援古引今,以事以人说理,浅白易明。

“颛顼”为五帝之一,为人崇敬,但今岁的收成好坏却不能归功或归责于他;祝融为火神,但立冬时节天气骤然转暖,却和他没什么关系;星辰漫天的夜晚不可能有雨,雨后初晴、云雾缭绕,彩虹自然出现。由此可见,自然的伟力无穷,非个人意志所能转移,时令的变化也与个人的意志无关。

由是,诗人在尾联,以“旦夕蜚鸣白露丛”的“虾蟆蛱蝶”比兴作喻,写了元朝统治者最后的狂欢。十月见桃红原是异象,象征不祥,难以持久,最多不过是回光返照,但“虾蟆蛱蝶”却以为冬之大势可逆,盲目狂欢,不知死之将至。此处,诗人提笔虽婉蓄,但讽刺却极辛辣,个中种种意味,细细品之,最觉悠长。

池雁

宋·王安石

羽毛摧落向人愁,当食哀鸣似有求。

万里衡阳冬欲暖,失身元①为稻粱谋。

注释:

①元:原来。

赏析: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工诗擅词,一生创作颇丰,世人常赞他“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有《王临川集》传世。除《泊船瓜洲》《桂枝香·金陵怀古》《元日》《梅》《登飞来峰》等家喻户晓的名作外,王安石还写过许多或精致,或婉蓄,或平明,或率然的小诗,《池雁》便是其中一首。

诗极短小,是一首七律,遣词浅白,比兴托寄,颇有所指。

首句“羽毛摧落向人愁”,起势平白,由“向人”而生卑微之意,以“愁”多添怅然之思,未言池雁,已将池雁依人、附人之性明白表露。

次句“当食哀鸣似有求”,顺脉而下,写了池雁啼鸣求食的情景,雁本无情无识,诗人却偏赋其鸣以“哀”意,字里行间,早有不屑流溢。

三、四句“万里衡阳冬欲暖,失身元为稻粱谋”为首二句的层递。传说,秋雁南飞,至衡阳为止,不再向南,诗人此处说衡阳“冬欲暖”,又言“稻粱谋”,实则,皆是在讽刺池雁,憎其“失身”;且物语人语,自来咏物,便多托寄。诗人讽“池雁”,实则是在讽刺那些如池雁一般依人而生、哀鸣求食、“为五斗米而折腰”、失节失志的谄媚小人、无骨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