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难民与上海:海上方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中国上海,在20世纪初叶开始在世界知名,但是直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前,她却难以称得上是实至名归的世界国际大都市。按照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决策,上海人经过25年的努力奋斗,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历史使命;如今她已经是一座融入世界、举世称道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了。这座充满魅力、焕发着青春活力、每天都在演绎着绚丽变化的城市,上海人民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自励之言最令人心动,它彰显了上海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未来宏图。

就在这座城市,古往今来,发生了无穷无尽的故事,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是与“二战”联系着的不能磨灭的历史。我在上海工作期间,曾经多次自行或陪同外宾(如奥地利总统托马斯·克莱斯蒂尔,1995年7月)前往坐落在虹口区的犹太难民纪念馆缅怀历史。在那里听着承载着犹太难民生的希望的故事会催人泪下,它不仅感动了上海人、中国人,也感动了全世界善良的人们。20世纪初,为了免遭法西斯迫害,一批又一批犹太难民踏上了东方之旅,直奔上海,一时间上海俨然成了近3万犹太难民的庇护所。上海不但接纳了他们,而且与他们在风雨飘摇中同甘共苦,一起渡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1998年我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作,我由我所知的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扩展到犹太人在哈尔滨和在开封的故事,策划出版了精装的《犹太人在中国》画册(潘光主编,爱泼斯坦写序,汪道涵题写书名,2001年),随之在美国举办了大型的图片展,我也以此为题在美国做过演说,这些活动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基辛格博士应我之邀为上海的一部主题相关的短纪录片《逃亡上海》题写了英文片名“Escape to Shanghai ”。

虽然,许多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早已漂洋过海,为世人所知。然而,时光已经渐渐久远,幸存者正在慢慢地离开这个世界,在彼时此地的故事却还远远没有讲完。黑暗、曙光;生离、死别;泪水、笑容;道义、感恩,一幕幕场景挥之不去。

上海有一批和这些动人典例息息相关的机构和人们敏锐地感觉到:上海,有责任有义务,要继续讲述和传播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用以警醒和昭示人们:不忘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

上海市政协、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上海虹口区政协共同努力,主动开展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抢救性发掘和社会公开征集,今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这本新的《犹太难民与上海》以栩栩如生、娓娓道来的众多真实小故事,为我们激活了70年前的那段历史记忆。我十分钦敬他们热情、执着、认真和高效的工作,我也借此机会向所有为此做出辛勤劳动的人们致敬:你们为说明真实的中国,讲好中国的故事做出了积极贡献。

研究这段历史,讲好这些故事,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当今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重要一环。把它完整地呈现给世界,就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中国人民是一个善良的热爱和平的民族,她从来不会欺负别人、侵略别人。当这个世界有难时,她一定会坚守正义、挺身而出、出手相救、施以援助。“二战”时期,上海人民救助犹太难民的故事,是一部中国人民和犹太难民共同抵御法西斯暴行,维护人类生命和尊严的历史,是患难与共的人们相互珍爱、彼此关照所谱写的历史。

这本书,就是历史的见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上海公共外交协会顾问

赵启正

2015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