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迎来了她120岁华诞。在双甲子校庆来临之际,学校组织开展了“面向未来120项科学技术预见”活动。
2015年6月起,学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面向未来科学技术预见”,征集活动鼓励独立思考,突出原创性、新颖性,历时半年。在征集方式上,采用点面结合的征集方式,面向专家学者的重点征集与校内外公开征集相结合。面上开放式公开征集就是运用信息网络,公开征集未来技术预见建议。点上重点征集就是邀约开阔视野、思维活跃的专家学者,提出科技预见。社会各界对征集活动反应热烈,大学、中小学广大师生更体现了高昂的参与热情。科技预见方案呈现了数量多、领域全、来源广、跨越时空大的鲜明特点。共收到应征科技预见1450余项,涉及数理、化学、生命、制造、材料、资源环境、信息、能源、医学、综合交叉等领域;既有面向未来5年内的短期预见,也有未来10~15年的中期预见,还有未来30年甚至未来60年的远期或远景预见;既有基于现实科技知识的渐进式科技预见,也有颠覆性科技预见和带有畅想特色的未来预见。科技预见提出人既有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教授、社会人士,也有在读研究生、本科生、中小学生和“中国好作业”获奖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中国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为保证迎双甲子校庆科技预见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专门成立多个领域专家组,并组织领域专家组对应征科技预见方案进行了多轮遴选和评审。共有120项优秀科技预见脱颖而出,入选优秀科技预见作品呈现于本书的上篇,且作者均承诺了各自作品的原创性。
本书下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未来科技发展和前沿热点开展系统性分析。从宏观角度分析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与热点主题、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发展规划和经费投入方向,从多个数据源中抽取热点主题;综合运用词频分析、共现分析等文献计量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前沿热点;在综合考量国际国内研究前沿基础上,选取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材料基因组、量子信息、高温超导、脑科学和智慧城市等领域进行了全球发展态势的全景展示和前沿热点探测,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2015年12月10日,在距双甲子校庆120天,学校举办了“面向未来科学技术预见论坛”,多个入选作品作者进行了科技预见汇报;多位专家作了精彩的科技预测报告;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有关领导出席论坛并对论坛的举办给予高度评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内著名高校科技发展部门负责人及我校师生百余人参加论坛。
本书的顺利出版是集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果。本人作为此次科技预见活动的负责人,确定顶层设计、掌握方向及本书编撰工作。周岱和关新平作为科技预见工作的首席专家,具体编制形成顶层设计和工作框架;前者还担任课题负责人,制订本书方案、执笔撰写有关内容、统稿本书、具体组织专家遴选评选科学技术预见方案等。潘卫和杨眉具体负责组织本书下篇的科技预见研究工作,并执笔撰写相应章节。120项科学技术预见的提出人展示了各自的聪明才智,8个科技预见研究报告凝聚了撰稿人的智慧和心血;他们的名字已经呈现于本书相应的科技预见方案和研究报告之中。在此,还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资助和辛勤工作。
由于时间紧迫,学识、经验、能力所限,本书难免仍存在许多疏漏之处,还请谅解,并欢迎不吝赐教和指正。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