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包括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思想,是我国古代人民用以认识自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借以阐明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具有普遍性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之中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统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致无穷。故《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2)阴阳具有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如一天之中,昼为阳,夜为阴;白昼之中,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之中,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所以《黄帝内经》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进一步说明了阴阳的相对性。
2.阴阳的基本内容
(1)阴阳相互对立
阴与阳是相互对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不断取得动态平衡。以一年四季来说,有明显的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的温热之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凉,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正是阴阳之气相互制约、消长的结果。
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也是相互消长的过程。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是如此,白天是阳气盛,阴气弱,而阳主动,阴主静,动的力量较强,制约了静,所以白天人就显得精神振奋;黑夜是阴气盛,阳气弱,由于静的力量较强,制约了动,故人就显得精神困倦。以白天和黑夜相比,阴阳之间有多有少,并不平衡,但从整个昼夜来看,还是趋于相对平衡的。
运用阴阳对立制约的原理,在机体的阴阳失调时,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
(2)阴阳相互依存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双方不仅是相互对立的,还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这一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叫阴阳的相互依存。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寒为阴,热为阳,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守”是守于内,“使”是行于外。这是对阴阳相互对立关系的很好说明。这里的阴阳,主要是指物质与功能,即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如果阴阳双方失去了相互存在的条件,就会导致所谓的“孤阴”“独阳”,甚至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情况,也就不能再生化和生长了,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和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运动变化由盛而衰,由衰而盛,中医学称为“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阴或阳自身的消长,如阴阳在一日24小时中有盛有衰;二是指阴和阳互为消长,实际是指它们的互相制约;三是指阴阳之间以互长为主的运动状态,即《黄帝内经》中说的“阳生阴长”;四是指阴阳之间以互消为主的运动状态,即“阳杀阴藏”。阴阳就是在这样的不断消长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也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相对的动态平衡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有“阴消阳长”而无“阳消阴长”,或只有“阳消阴长”而无“阴消阳长”,即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形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导致阴阳的消长失调。对人体来说,即病理状态。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从而使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指阴“重”可以转化为“阳”,阳“重”可以转化为阴,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转化。“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3.阴阳学说在美容祛斑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整体,但可以分割为阴阳两部分。一般是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再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阳、肾阴等。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面部结构与脏腑等组织器官的联系,亦可用阴阳划分。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人体的功能活动和物质基础相对而言,则功能活动为阳,物质基础为阴,两者缺一不可,互相为用。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形成疾病。这些疾病,有的是由机体阴或阳的偏盛所致,有的是由机体阴或阳的偏衰所致,如果偏衰到一定程度,还会造成阴阳互损。另外,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所以阴阳失调所出现的病理现象,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证转化为阳证,阳证转化为阴证。面容衰老、面部色斑等损容性疾病与阴阳失调有关。
(4)用于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黄帝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面容衰老、色斑等损容性疾病与其他疾病一样,其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都可用阴阳加以概括。首先要分清阴阳,例如在四诊时,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问诊:怕热、口渴、喜冷饮者属阳,怕冷、口淡不渴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口与排泄物气味重者属阳,口无异味,排泄物无异味者属阴;切诊:脉象浮、数、大、滑、实者属阳,脉象迟、沉、小、涩、虚者属阴。在辨证时,首先用八纲辨证分清阴阳,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再用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分清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的虚实,气血津液的阴阳虚实等。
阴阳失调是面容衰老、色斑等损容性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平衡,为防治损容性疾病的基本原则。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首先,以阴阳的理论为指导,顺应阴阳的变化,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做好面部的调护与养生保健。第二,施灸时,根据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第三,灸药结合时,阳热者,配以寒凉的药物以泻热,“热者寒之”;阴寒者,以温热的药物以温阳散寒,“寒者热之”;阴虚阳亢者,则需滋阴潜阳;阳虚不能治阴,则又需益阳以消阴。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意。
二、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所谓“五行”,即木、火、土、金、水5种基本物质元素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就是古人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为代表来归属事物的属性,以五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五行的抽象特征,五行的归类和演绎,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尚书》中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对五行的特征做了经典性概括。
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征,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特征。
火曰炎上,是指火光向上、焚烧、极热,引申为温热、向上、升腾等特征。
木曰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特征,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征。
金曰从革,从为顺从,革为变革,引申为金的变革、肃杀、下降、洁净等特征。
土爰稼穑,稼为种植,穑为收获,引申为土的承载万物、化生万物、为万物之母的特征。
3.五行的推演和归类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所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从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
4.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并不是静止的、孤立不变的,而是处于相生和相克的变化之中,相生与相克维持了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如果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相乘、相侮。故五行与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图
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的每一行对另一行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这是正常的现象。即木→火→土→金→水→木,依次递相资生,循环不息。这种相生,称为“生我”和“我生”,生者为母,被生者为子。如木生火,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形成了一种母子关系。
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依次相克、制约的关系,这也是正常现象。即木→土→水→火→金→木,它们之间依次克制,循环不息。这种相克又有“克我”和“我克”之不同。以火为例,则“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五行之间的相克,使任何事物都受到克制,以防止太过与不及,维持相对平衡。
相乘:是指正常的相克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的相克现象,是一种过度克制,有以强凌弱之意。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引起异常反应;或由于被克的一方本身虚弱,不能忍受对方的克伐,从而出现克伐太过的病理现象。例如,肝木太过强盛,影响了脾土的功能,这叫“木”乘“土”,即“肝气犯胃(土)”,或“肝旺乘脾”。或由于脾土本身不足,木克土的力量相对过强,使脾土更加不足,又叫“土虚木乘”。
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即欺侮的意思。这种情况叫“反克”,或者叫相克的反向致病。如木侮金,本来是金克木,由于木过于强硬,金不但不能克木,反受到木的欺侮,类似老百姓所说的“不快的刀砍不动硬木,反而卷了刃”,临床上叫“木火刑金”。又如,木是克土的,若木本身虚弱,不但不能克土,反而变成土侮木,这是一种反侮。
5.五行学说在美容祛斑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生理上的相互联系
五行学说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以五脏配五行。如《尚书》中说:“五行,一曰水,一曰火,一曰木,一曰金,一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以五行之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如木性条达顺直,有生长的特点,而肝气性喜舒畅,且主疏泄,又主生发之气,故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故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养育万物的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之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属土;金有清肃收敛之特性,金可发音,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肾主人体水液代谢,使水液下行而排出体外,故属水。
五脏又联系着自己所属的五体、五官、五志、五液等,从而把机体各部分连接在一起,又将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及与自然界的五气、五味、五季、五位联系起来,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体系。
在美容祛斑应用中,可将五行所对应的脏腑、组织、器官、自然现象等有机联系起来,正确认识其生理功能。
(2)说明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中医学以五行学说来阐述五脏疾病的传变。
在相生关系的传变中,有母病及子,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肝母,临床上肾精、肾水不足,累及肝脏,就如母病及子。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心母,但心血虚、心火旺影响到肝,形成心肝血虚或心肝火旺,就称子病犯母。
在相克关系的传变中,有相克太过,如前所述及的木乘土,即肝郁太过,脾运不及,肝气横逆犯脾。还有相侮,如金本克木,倘肺金不足或肝火太旺,会出现肝火犯肺的反克现象。
在美容祛斑应用中,可将五行所对应的脏腑的病理与面部联系起来,正确认识病理现象。
(3)用于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难经》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有病则必有外在表现,可以通过四诊诊察,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诊断上还可通过五行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推断病情,如先见面色红、口味苦、脉弦数,后见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脉弦细者,多为肝木乘犯脾土所致,并提示了病情的转归。
在防治疾病时,首先要顺应五行的变化规律,做好面部的调护与养生保健;再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确定治疗方案,如益木助火法,补肝养心法,培土生金法,滋水涵木法,培土治水法,壮水制火法,佐金平木法等。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且用之有效,在美容祛斑治疗中均可选用。
(4)面部与五行人分类
美容祛斑时,首先要把人的体质搞清楚,然后才能根据体质,分析其特点与不足,借以指导美容祛斑的应用,或做参考。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人进行了分类:“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意思是说,人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还可以分成五类,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按五行来分,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人。
太阳者,多阳无阴,在五行中属火型之人。《尚书》中说:“火曰炎上。”火总是向上窜,其性炎热,故火型之人,热烈、向上、好动,如同夏天一样。其人为人热情,工作奋进,朝气蓬勃,志向远大,善于外交,敢于冒险,有创业精神,思维敏捷,有创见,可能有一定的发明创造。其缺点是:性格急躁,容易发火,常爱与人争理,喜欢夸张,不切合实际,虚荣心较强,争强好斗。有文献记载:“火形之人,面色红,面瘦,头小。”
少阳者,多阳少阴,在五行中属木型之人。《尚书》中说:“木曰曲直。”树木总是向上、向外生长,故木型之人,积极向上,进取发展,如同春天一样。其人心胸开阔,能与人合作,擅长与人交往,工作积极向上,认真负责,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追求的目标比较切合实际,明智而富有同情心。《黄帝内经》中还描述此类型的人“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就是说,木型之人站立时头扬得很高,行走时惯于左右摇摆。其缺点是:对别人不服气,对上级不服从,有时情绪不稳定。有文献记载:“木形之人,面色青,头大长脸型。”
阴阳和平之人,阴阳平和协调,在五行中属土型之人。《尚书》中说:“土爰稼穑。”土居中央,生长万物,故土型之人,性情比较稳定,居中而不偏激,生活平静而安稳,一切顺其自然,不计较个人名利,有事业心,诚实而敦厚,并能适应环境,与人和睦相处,如同长夏一样。其人能统领四方。其缺点是:思想保守,没有开拓进取精神,反应较迟钝,行为不活跃,没有目标,缺乏理想。有文献记载:“土形之人,面色黄,圆脸,头大,腹大。”
少阴者,多阴少阳,在五行中属金型之人。《尚书》中说:“金曰从革。”金质强硬,“革”有变革、改革之意。故金型之人思想比较激进,意志坚定,行动果断,志向远大,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对他人有高支配力,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作风,并有严厉的气质。如同秋季一样,其人经过上进努力,定能有丰厚的收获。其缺点是:情绪急躁,不善于团结人,对人有时尖酸刻薄,嫉妒心较强,爱虚荣,爱斤斤计较,缺乏灵活性。有文献记载“金形之人,面色白,面方”。
太阴者,多阴无阳,在五行中属水型之人。《尚书》中说:“水曰润下。”水是往低处流的,能滋润万物,故水型之人比较主润,爱静不爱动,能适应自然与万物,如同冬季一样,善于收藏。其人性格柔和,谦虚、顺从,不好高骛远,办事讲究实际,且沉稳安静,足智多谋,对人富有同情心,善于与人交往,心地善良,善于发挥管理才能,有水滴石穿的吃苦精神。其缺点是:容易自卑,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有时情志抑郁,多愁忧虑,没有远大的目标。有文献记载“水形之人,面色黑,面部凹凸不平,多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