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冠心病基础知识
一、冠心病的发病原因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影响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种心脏病。由于心脏不停跳动,这就需要有大量的能量源源不断地供应,而其所需要的能量和氧气都来自于冠状动脉。可以想象,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者闭塞,心肌得不到血液和氧气的供应,必然会发生损伤,甚至坏死。
值得注意的是,损伤通常是可逆的,而坏死则是完全不可逆的,前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肌缺血,后者就是心肌梗死。
◎ 冠心病的发病部位
冠状动脉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部位。心脏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如将其视为头部,则位于头顶部、几乎环绕心脏一周的冠状动脉恰似一顶“王冠”,这就是其名称的由来。冠状动脉从主动脉根部分成左右两条,然后再分成小支,像蚯蚓一样盘绕在心脏外面,逐渐分成无数小支进入心肌内。
营养物质和氧气就通过这些复杂、密集的血管网送到心脏。心肌细胞吸取氧气和营养物质后,使鲜红的动脉血变成暗红的静脉血。由小静脉逐渐汇合成大的冠状静脉,直接流进右心房。由于冠状动脉的分布特殊,没有流经体循环,且循环途径也短,所以称“冠状循环”。
冠状循环虽然很短,但血流量却很大。人体在安静时,通过冠状循环的血流量,大约占心脏输出血量的4%~5%。如1分钟心输出量(心排血量)是5000毫升,则流经冠状动脉的血量大约有250毫升。这个数量是很大的,因为心脏的重量一般只有260克左右,1分钟流入冠状动脉的血量几乎等于心脏本身的重量。运动或体力劳动的时候,心输出量可增加4~5倍,甚至每分钟可达30升,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可增加4~5倍以上,每分钟可超过1200毫升,是心脏本身重量的5倍多。
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量只有这么大才能满足心肌的营养和代谢的需要。心脏工作量越大,需要能量越多,冠状动脉血流量也越多。实际上,如果冠状动脉循环正常,无论怎样剧烈运动,心脏本身也不会缺乏营养物质和氧气。但如果冠状动脉受到损害(比如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使管腔狭窄,心肌就会缺血、缺氧,此时对心脏将造成极大的危害。
◎ 冠妆动脉发生狭窄和闭塞的原因
造成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原因非常多,其中最常见的是粥样硬化斑块。粥样硬化斑块附着在动脉血管壁上,逐步增大,外观上像我们平时熬煮的米粥一样,其突入血管腔,造成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如同自来水管或水壶嘴被长年逐渐堆积的水垢堵塞一样,从而导致心肌的血流量减少,供氧不足,出现憋气、胸闷、心绞痛等症状;如果在斑块基础上突然发生血栓,就会完全闭塞血管腔,导致心肌坏死,即心肌梗死。
二、冠心病的易患因素
冠心病的病因较复杂,研究发现,冠心病更容易发生在某些具有特殊因素的人群中。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许多因素都可以增加冠心病发病的危险,这些因素都被称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或易患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体质因素、伴随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等。具有这些因素的人群称为冠心病发病的高危人群。尽量减少冠心病发作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冠心病。
◎ 体质因素
(1)年龄 年龄因素也是较为明显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危险因素的不断累积,对机体的损伤也不断累积,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就表现出临床症状。另外,年龄因素也是各种危险因素中引起冠心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因素,高龄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病死率显著升高。因此,对老年人群更应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2)性别 性别是最为明显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的发病率男性是女性的数倍,这可能主要是性激素的原因。绝经期前的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绝经期后骤然升高,到了老年男女冠心病的发病率就相近了。
(3)遗传(冠心病家族史) 除了性别和年龄,家族遗传倾向是冠心病的第三个不可控危险因素。冠心病虽不像其他遗传病那样具有显而易见的遗传性,但它却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与正常人群相比,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人群更容易患冠心病。研究发现,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较无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0~3.9倍,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2.2倍,而且冠心病的发生较无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提前数年,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也更重。冠心病在有家族史的人群中发生率高,可能是其易患基因作用的结果。
(4)个体类型(A型性格) 在人处于压力下时,会分泌一种叫肾上腺素的激素,这种激素能够提高心率和血压,在紧急时刻能够增加能量供给,提高警觉,逃离危险。但是长期高水平分泌肾上腺素,则会使心血管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状态下,更加容易患心血管疾病。研究现实,A型性格(争强好胜、易怒、没有耐心)的人比B型性格的人冠心病的患病率高出2倍。所以,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良好的情绪和性格是健康的重要前提。
◎ 伴随因素
(1)高血压 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收缩期血压比舒张期血压更能预测冠心病事件,140~149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的收缩期血压比90~94毫米汞柱的舒张期血压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
(2)高脂血症 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最重要预测因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肥胖症 肥胖已被明确为诱发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它会增加冠心病死亡率。肥胖被定义为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男性应保持在小于27.8,女性应保持在小于27.3。
(4)糖尿病 糖尿病也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被称为冠心病的等危症。糖尿病几乎影响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到心脏性死亡的各个环节。近年来,糖尿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增长迅猛,而且极其严重的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而是在出现并发症之后才检查出有糖尿病,此时已延误了治疗。
(5)牙周病 牙周病是诱发心脏病发作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牙周病包括牙周炎、牙周变性、牙周萎缩等。其主要表现是牙龈红肿出血、牙龈糜烂、牙结石及菌斑堆积,甚至形成牙周脓肿。据统计,一立方毫米牙菌斑中可有一亿多个细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和链球菌,它们能分泌酵素及毒素,不仅破坏牙及牙周组织,而且能产生大量的内毒素,进入血管“兴风作浪”,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同时,由于患牙松动,咀嚼时遭受挤压,将致病菌及其毒素挤压到血管和淋巴管中,导致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发展为冠状动脉硬化,堵塞血管,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牙周炎患者因冠心病死亡或住院的人数比无牙周炎者高25%。有牙病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是没有牙病者的1.4倍;发生卒中的概率为2.1倍;缺牙越多,发生冠心病和卒中的概率越高。
牙周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35岁以上成年人的发病率为20%左右,出现牙痛不要不当回事,不要采取吃止痛片甚至找游医一拔了之的方法,那样不但会掩盖病情,误失本来可修复的牙,而且会“引狼入室”,让病菌通过牙病打开缺口,危及心脏及其他系统。因此,患了牙痛,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诱发冠心病的独立重要危险因素,它对血栓形成的作用程度与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和吸烟对血管内皮损伤相同,它们之间互相作用,产生恶性循环。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增高是早期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的易患因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大于16.2毫摩/毫升者,72%的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而正常浓度人群中仅有44%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7)脉压增大 许多中老年人去体检时发现,自己血压并不算高,但是脉压差(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较大,有的甚至差六七十毫米汞柱。这是因为大动脉扩张性降低导致收缩压升高;而在心脏舒张时,扩张性降低的大动脉又不能保持血管腔内的压力,故使舒张压降低,从而导致脉压差增大。脉压差增大,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就加大。
在50岁以上人群中,无论收缩压正常还是增高,只要脉压差增大,冠心病的患病率就增高。而高血压患者更为明显,脉压差≤40毫米汞柱,冠心病患病率为0.24%;脉压差41~80毫米汞柱,冠心病患病率为3.26%;脉压差≥81毫米汞柱,冠心病患病率为9.73%。众多数据显示,当收缩压相同、脉压差不同时,随着脉压差的增大,冠心病发病率则增高;当收缩压逐渐增高,舒张压却逐渐下降时,冠心病发病率增加得更高。
(8)微量元素缺乏 微量元素铬、硒、锌、钼、硅等缺乏者易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镉、铅、钡、钴增加会加重心肌的缺血、缺氧状态。
(9)便秘 便秘在中老年人中十分常见,便秘者用力排大便时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临床中因便秘在排大便时用力屏气而诱发心绞痛,甚至招致心肌梗死的中老年人并不少见。因此,保持大便通畅对患有冠心病的中老年人尤为重要。
◎ 不良生活方式
(1)吸烟 吸烟是诱发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如果吸烟和其他危险因素同时存在,还有明显的协同危害作用。例如每日吸1包香烟的高血压病患者停止吸烟后,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降低35%~40%。研究还证实,被动吸烟者心血管死亡的危险性亦明显增加。吸烟可使冠状动脉痉挛的危险性增加2.4倍。男性烟民患急性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猝死的危险性是非吸烟者的2.7倍,女性为4.7倍。
(2)酗酒 少量饮酒,尤其是干红葡萄酒,有扩张血管作用,能改善冠心病。但是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长期不醉不休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使冠心病加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发作。长期大量饮酒会促发脂肪肝、血甘油三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酒精刺激血管壁使“坏”胆固醇容易在动脉内壁沉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饮酒量与血压呈正相关,会升高血压。
(3)口服避孕药 长期口服避孕药可使血压升高、血脂增高、糖耐量异常,同时改变凝血机制,增加血栓形成机会。
(4)缺乏体育锻炼 一般认为,脑力劳动者较体力劳动者患冠心病的概率高,脑力劳动者静坐时间长,缺乏体力活动,患病率为体力劳动者的2~4倍。这是因为精神紧张,可造成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血中儿茶酚胺、皮质激素水平提高,血压上升,还可造成脂代谢紊乱,血胆固醇水平周期性升高;精神紧张还使人易于疲劳而懒于体育锻炼。相反,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冠心病患病率明显下降。因为运动可升高“好”的胆固醇,降低血中“坏”的胆固醇,改善脂代谢紊乱,促使动脉壁的粥样斑块缩小,减轻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坚持长期中等量的体育运动,可减少冠心病发病率达25%之多,降低冠心病病死率达25%。
(5)饮食习惯 长期摄取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尤其平常宴席不断、常吃夜宵的人群,势必引发脂代谢紊乱,使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含糖高的食物或饮料会导致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水平下降。这些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冠心病的临床类型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血管阻塞程度和心肌供血不足的发展速度、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将冠心病分为以下5种临床类型。
◎ 隐匿型冠心病(又称无症妆型冠心病)
隐匿型冠心病是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原因,但是又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要症状。隐匿型冠心病没有主观症状,但是检查可发现,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示灌注不足的改变,而心肌多没有组织形态的改变。
由于隐匿型冠心病无临床症状,不容易发现,往往会被患者及其家属,甚至医务人员忽视,致使不能采取应有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匿型冠心病是暗藏的“杀手”,其危险性更大,应当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建议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引发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要定期检查身体,特别是心电图(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等)检查,以及时发现隐匿型冠心病。
◎ 心绞痛型冠心病
心绞痛型冠心病是冠心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和服用硝酸甘油后心绞痛会缓解。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气紧、晕厥、虚弱、嗳气,尤其是老年人。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可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1)稳定性心绞痛 如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病程1个月以上)病情比较稳定,心绞痛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诱因及缓解方式均相当固定,就属于稳定性心绞痛。其稳定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病情稳定,其二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
如果一般强度的日常活动不会诱发心绞痛的发作,而在超过一般活动量的情况下才会诱发,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1个月以上,说明目前心绞痛处于稳定期,病情相对稳定,一般不需住院治疗,不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各种恶性结果。一般来说,静息心电图不会捕捉到动态变化,而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会发现,在一定程度的运动负荷下,心电图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特征性改变,可以对心脏缺血的状态进行评价。
(2)不稳定性心绞痛 如果近3个月出现新发生的心绞痛,或者原有心绞痛症状加重、发作更加频繁,这说明目前的冠脉粥样斑块变得不稳定了。不稳定性心绞痛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地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所以,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即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血管完全阻塞,导致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为严重、持久性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其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血供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并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其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进行抢救治疗。
◎ 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也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它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使心肌的血液供应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了营养萎缩和障碍,或者是因为局部反复坏死和愈合,导致心肌纤维组织增生或者硬化,导致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缺血性心肌病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病史,心脏逐渐增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后期则心脏两侧均扩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史。心力衰竭多逐渐发生,大多先呈现左心衰竭,然后继以右心衰竭,出现相应的症状。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这些心律失常一旦出现将持续存在,其中以期前收缩(室性或房性)、心房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多见,阵发性心动过速亦时有发生,有些患者在心脏还未明显增大前已发生心律失常。
◎ 猝死型冠心病
猝死型冠心病是指由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以后6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所致。主要是由于缺血造成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异常,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
四、冠心病的常见症状
由于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状态、敏感程度、病情进展程度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等存在差异,使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千差万别,多种多样。冠心病的常见症状都是由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造成的。极轻的心肌缺血,可以没有症状,只有在仪器检查时才能发现,但也必须提高警惕,定期复查,并给予积极的防治。当心肌缺血比较严重时,就会出现以下症状。
◎ 心绞痛
心绞痛的特点是突然发作,疼痛部位在心前区或胸骨后,其特征并非针扎或刀割样的锐利性疼痛,而是犹如重物压迫感、沉重感、紧束感或窒息感。
(1)因急走、爬坡、上楼、负重、迎风用力行走、寒冷、饱餐后活动、情绪激动等情况即刻发生。终止运动,症状大多3~5分钟缓解。
(2)疼痛症状在胸骨后中部或上1/3处,可放射到左肩、左上臂,但也可在胸骨下部、上腹部、左侧胸部、左颈、下颌等部位,常有发生于咽部者。
(3)疼痛为一种压迫感、沉重感、紧束感、灼烧感或窒息感。
(4)症状发作大都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最长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5)舌下含化硝酸甘油通常可在1~3分钟内使心绞痛发作停止。
◎ 心跳缓慢
有些人心脏每分钟跳50~60次,有的只有30~40次。心跳缓慢,严重影响心脏向机体供血,这样就会使人感到头晕、气短、心悸,有的还会突然昏倒。
◎ 心律失常
有过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包括早搏(过早搏动,即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心动过速和传导阻滞等。
(1)早搏 顾名思义,就是比基本心律在时间上提前或过早发生的心脏搏动。常见的早搏有3种。
①房性早搏:是指来源于心房的早搏,可见于心脏正常的年轻人,老年人则更为多见。饮酒、饮浓茶、吸烟、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失眠、发热、服用某些药物以及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早搏可明显增多,甚至可诱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等,对心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②交界性(交界区)早搏:是指来源于心房和心室之间交界区的早搏,其临床意义同房性早搏。房性及交界性早搏亦统称为室上性早搏。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老年人偶发室上性早搏检出率为67%~96%。
③室性早搏:是指来源于心室的早搏,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早搏。偶发室性早搏,又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一般对健康无妨碍。冠心病、心肌梗死时,出现室性早搏,尤其是二联律、三联律,预示预后不良,可增加猝死率及总死亡率。
(2)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是一种快速而不规则的房性异位心律。心房颤动波(f波)每分钟可达380~600次,呈不规则下传,心室率多在100~160次/分。心房颤动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老年人心房颤动的病因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肌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肺部感染、风湿性心脏病、低血钾及洋地黄药物中毒等,亦有少数患者无明确病因,称为“特发性”或“孤立性”心房颤动。临床分型一般分为急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和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两类。老年人开始发病往往以急性阵发性多见,每次发作数秒、数分或数日,发作间歇数日、数月,甚至数年不等。多数患者反复发作,最终发展成为持续性心房颤动。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是指出现一系列快而规则的房性或交界性心搏,心室率为160~200次/分。老年人由于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其诱因多见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饮酒、饮浓茶和咖啡及感染等。临床特点是心率快而规则,每分钟160~200次;自感心悸或胸内有强烈的心跳感;多尿、出汗、呼吸困难;持续时间长,可导致心绞痛、头晕,甚至心力衰竭、休克;突然发作又突然停止。
(4)心脏传导阻滞 正常人的心脏不停地有节奏地跳动,是由一个叫窦房结的特殊组织,连续不断地发出电兴奋,并通过一系列传导组织(就像电线一样)将这些电兴奋的信号依次传导到心脏,使其跳动。当窦房结发出的兴奋不能顺利地传导至心房或心室时,即称为心脏传导阻滞。老年人心脏传导阻滞的病因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及传导系统的退行性变化、心肌病,以及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毒副作用。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的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种慢、快心律交替出现的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亦可为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因多为缺血或退行性病变所致,亦可见于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肌炎,以及洋地黄、奎尼丁、维拉帕米中毒等。
◎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发生部位和特征与心绞痛类似,但程度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可长达数小时,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不缓解。心肌梗死可在剧烈活动或情绪波动当时发作,也可在夜间或凌晨静息或睡眠中痛醒。
(1)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 半数的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前无预兆。如有以下先兆应予以重视,并采取措施,保护好自己的心脏和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2)先兆的表现
①1个月内新近发生心绞痛。
②较原来心绞痛发作时间延长,发作频繁,诱发心绞痛的运动量变小,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如以前。
(3)对待这些先兆症妆的方法
①凡有上述先兆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②较心绞痛发作时,可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并嚼服300毫克阿司匹林,有氧气设备者,可同时吸氧。
③一部分患者其急性心肌梗死先兆症状无特异性,易被患者和医生所忽视,而造成不良后果。有的表现为全身无力,认为是由于工作劳累所致;有的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认为是胃病所致;有的表现为胸闷不适,认为是生气所致。这些患者未能及时去医院就医诊病,以致延误病情,发展为心肌梗死,甚至突然死亡。
五、冠心病的检查
判断自己是否患上了冠心病,应及时去医院就医,而不能仅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冠心病需要做的辅助检查主要有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血管内超声、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心脏CT、左心功能测定、心肌酶学检查等,具体应遵医嘱根据病情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检查。
◎ 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常用、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心电图检查方便,价格便宜,易于普及。通过心电图的曲线变化,可以及时捕捉其病情变化情况,并能连续动态观察和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无论是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都有其典型的心电图变化。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更有临床价值,当然,心电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心电图运动试验
虽然许多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扩张的最大储备能力已经下降,但通常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血流量仍可维持正常,心电图检查可以完全正常,为了揭示减少或相对固定的血流量,可给心脏以负荷,进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可使心电图正常的患者出现异常心电图,能了解冠心病的程度,其实用价值较高,不过有的患者不宜应用,应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检查。
◎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是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变化情况的心电图检查方法。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短暂的心动周期的波形,而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对提高非持续性异位心律,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的检出很有意义。
◎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
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作此项检查。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则可提高检出率。
◎ 冠妆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进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指征为,对经内科治疗心绞痛仍较重者,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考虑旁路移植手术者;胸痛似心绞痛而不能确诊者。
◎ 心脏CT
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超高速CT不仅可以较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钙化及其程度,而且还能评价心脏的运动功能及心肌、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情况,对冠心病的诊断意义更大。另外,心脏螺旋CT也能够发现冠状动脉硬化,同样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
◎ 左心功能测定
左心功能测定是通过多导电生理仪,同步记录心电图、心音图、颈动脉搏动及心尖搏动图来测定左心室功能,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 心肌酶学检查
心肌酶学检查是冠心病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便可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六、冠心病的并发症
要警惕冠心病的并发症,对先兆症状要及时识别、及时处理。
◎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表现可归纳为心电不稳引起的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泵衰竭引起的心房扑动或纤颤、室上性心动过速;起搏点功能低下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缓。
◎ 心源性休克
表现为低血压,收缩压在80毫米汞柱以下,面色苍白,脉象弱而细,呼吸浅快,出冷汗,意识障碍,少尿或者无尿等。
◎ 心功能不全
起初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困难,随后可出现下肢浮肿、肝大等,严重的心功能不全者预后不良。
◎ 心室破裂
心室破裂表现为心前区剧烈疼痛,血压骤然下降,气急发绀,眼球上翻、意识突然丧失,几乎每个发病者均发生猝死,生存者呈现急性心包填塞症状。
◎ 心室壁瘤
心室腔内的压力使心室壁向外膨出而形成心室壁瘤。心室壁瘤多发生于左心室、前壁心尖部,有时心底部也可发生。
◎ 心室间隔穿孔
心室间隔穿孔表现为原有症状加重,出现心衰和休克。
◎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引起心力衰竭。
◎ 血栓栓塞症
心肌梗死后有血液凝固性增高倾向,加上血流缓慢、血压下降、卧床静养等因素,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造成脑、肺、脾、肾等血栓栓塞。
◎ 心肌梗死后卒中
由于心肌梗死后心脏的排血量突然下降,可造成脑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循环障碍可引起脑软化、脑血栓形成、癫痫样抽搐、脑出血及精神障碍等脑卒中表现。
◎ 心肌梗死后症候群
心肌梗死后症候群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增高、胸痛、胸膜摩擦音、心包摩擦音等。预后一般良好,发生率为1%~4%。
◎ 肩-手症候群
肩-手症候群表现为手、肘、肩关节疼痛,出现肌肉萎缩及浮肿、运动障碍等改变。
爱心小贴士
预防冠心病并发症有哪些日常生活细节需要注意?
(1)绝对不要搬运过重的物品。
(2)不着急,不生气,保持心境平和。
(3)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与体温相当,不洗桑拿浴,忌饥饿时或饱餐后洗澡。
(4)气候变化时要当心。
(5)先兆症状及时识别、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