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理中丸方解
《伤寒论》载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方中四药等量,何药为君?
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指出:“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助,是以白术为臣。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先甘剂,是以甘草为佐。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胃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
人参为君,干姜为使,后世多承袭此论,然也有不同认识者。如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明确指出:“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也认为:“方中以干姜为主,为暖胃之要药;佐白术健胃去停饮,人参补中气,甘草以缓急迫。”
理中丸主治中焦虚寒证,人参补虚,干姜治寒,人参为君,或干姜为君,似乎于理都通。考《伤寒论》原文中提到“寒多”,且方后指出见效指征之一是腹中热,当是以温中祛寒的干姜为君。
另外,《伤寒论》第396条言:“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治“寒”用“温”,也宜以干姜为君。
中药是以气味治病的。实际上,干姜以辛热独胜。干姜与等量之人参、白术并用,人参、白术之“甘”是远不敌干姜之“辛”的。理中丸中用等量之甘草,与其说佐人参健脾益气,笔者认为不如说以甘制辛。即使是人参、白术、甘草与干姜等量,三份甘与一份辛,入口仍是辛多甘少。基于这一点,原方中四药等量,已然是干姜为君了。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理中丸治疗中焦虚寒证,如虚多于寒,以人参为君;寒多于虚,以干姜为君,此说也合临床实际。但在临证使用时,如以干姜为君者,方中干姜用量不一定独大;而以人参为君者,干姜用量一定宜小,至少不可以与人参等量。
笔者临证使用理中丸尚有以白术为君者,看似不合法度,取效倒也满意。
治疗患者李某,男,59岁,2012年3月19日初诊。
胃癌术后42天,纳呆,心下痞满,大便少,面色黄白,消瘦,不喜饮水。舌质淡,舌苔白,脉细缓。证属中虚不运,治以健运脾胃为法。
处方:生白术15g,党参9g,干姜6g,鸡内金15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
上方连服1个月,纳食好转,体重增加。
案中处方用到理中丸方中的四味药,可看作理中丸加减。但严格来说,已非“理中法”,当属于“枳术法”,此法学自于李东垣。
“颇切实用,流传甚广”的《医方集解》认为,理中汤方中人参补气益脾为君,但实际上其组方是白术倍量:白术(东壁土炒)二两,人参、干姜(炮)、甘草(炙)一两,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