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传心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半夏

1.作用

(1)燥湿化痰:用于脾不化湿、湿痰阻肺之咳嗽气逆,痰多色白者;或寒痰咳嗽,痰白清稀者,尤为治疗湿痰的要药。

(2)降逆止呕:用于痰饮或胃寒所致的呕吐,亦治胃虚、胃热、妊娠呕吐,为止呕要药。

(3)消痞散结:用于痰热互结,胸脘痞闷之结胸;痰浊阻滞,胸阳不振之胸痹心痛。

(4)消肿止痛:用于痈疽瘰疬等,常以生半夏研末,鸡子白调敷患处。

2.认知

(1)关于化痰与燥湿: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因五月半夏生,即夏天之一半,故名半夏。半夏为最常用化痰药,可以治疗多种痰证,但以治疗湿痰为主,而对于寒痰、热痰、燥痰、风痰以及其他广义之痰也常用,故为治痰要药。在临床应用中,半夏常与苦降之药配伍,具有辛开苦降的作用,如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此方,只要见到黄白相兼的舌苔就可以选用。

半夏多用生姜、白矾等炮制后使用,如姜半夏、法半夏等。现各版《中药学》教材中均记载半夏能燥湿化痰。半夏治痰,自古认可。验之临床,确实是一味治痰良药,然其治痰之机理却有燥、化的争议。

二陈汤是以半夏为君而治疗湿痰的主方,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方义主旨为燥湿化痰,其中半夏的炮制方法为“汤洗七次”,即用刚烧开的热水烫洗7次,以达到减低半夏毒性的作用。而今之半夏多为矾制品,其燥涩之性多来源于白矾,而非半夏本身。矾制半夏在增加燥涩之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其本身的辛味。水行则土自燥,而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故二陈汤中半夏与茯苓相须为用,利水消痰,以治痰之本。

《本经》载半夏并无燥湿之说,因为当时半夏的炮制并不用白矾。《韩氏医通》记载半夏用白矾炮制,强调痰分之病以半夏为主。脾主湿,恶湿。湿生痰,而寒又生湿,故半夏之辛,燥湿也。然必造而为曲,以生姜自然汁、生白矾汤等分,共和造曲,楮叶包裹,风干,入药。风痰,以猪牙皂角煮汁去渣,炼膏如饧,入姜汁。火痰黑色,老痰如胶,以竹沥或荆沥入姜汁。湿痰白色,寒痰清,以老姜煎浓汤,加白矾三分之一(如半夏150g,矾50g),俱造曲如前法。可见,经过白矾制后的半夏具有燥湿作用。

半夏具有燥湿作用。而从药性理论来说,苦能燥湿,然半夏并不具备苦味,何以又云其燥湿呢?在药性理论当中,除了苦能燥湿以外,其实某些辛味药也具备燥湿之功,除半夏外,其他如白芷、草果也是。半夏燥湿作用还很强,是治疗湿邪的主药。所以关于半夏燥湿的机理就有二说:①以白矾炮制而燥湿;②具有辛味而能燥湿。半夏燥湿可用来治疗多个部位的湿证,但以湿阻中焦病证为宜。现有人认为半夏化痰但不燥湿,可能是涉及炮制、性味等方面的不同认识。

(2)关于治疗失眠:《灵枢·邪客》半夏秫米汤原名半夏汤,“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取其清五升煮之,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饮,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

从半夏配伍秫米治疗失眠的记载来看,主要适用于湿浊阻滞脾胃而致的失眠,以半夏祛痰,秫米和胃,痰消湿除,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作用。现亦有将半夏与茯苓、或百部、或夏枯草等配伍治疗失眠的。

(3)关于止呕:半夏治疗寒热虚实病证所致呕吐,故称半夏为止呕要药。张锡纯记载:一英国军医屡吐,绝食者久矣。一日本医生和美国医生协力治疗之,竟呕吐卒不止,已认为患者为不起之人,遂求张锡纯“一决其死生”,张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一二服奇效忽显,数日竟回复有之康健”(《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

有人认为生半夏止呕作用更好,疗效优于法半夏,张仲景书中所用半夏只注一“洗”字,即洗去泥沙,故仲景所用半夏,皆系生半夏。有人认为生半夏久煮,生者变熟,则无毒性,而传统的半夏加工方法,先用清水浸泡十数日,先后加白矾、石灰、甘草再泡,费时费功,且久经浸泡,其镇吐之有效成分大量散失,药效大减,用于轻病,尚可有效,用于重病,则难以建功。有人介绍用生半夏入汤剂可以单味先煎30分钟,至口尝无辣麻感后再下余药。若与生姜同捣,然后入煎效更好。但生半夏的毒性较大,其毒性成分会麻痹呼吸肌,引起窒息而死亡。作者曾亲眼见我校一老中医用生半夏6g,煎汤内服治疗一癫痫病人,导致该患者险致死亡。所以,生半夏的应用要慎重。

(4)关于生姜解半夏的毒性:历代的本草书均认为生姜能缓解半夏的毒性。若误食生半夏引起中毒者,症状表现主要为口腔及咽喉部黏膜的烧灼感和麻辣感,胃部不适、恶心,胸前压迫感。急用生姜汁或用生姜煎水内服,可缓解。张仲景使用半夏亦多同时配伍生姜、干姜或姜汁。

《本草纲目·卷四十八》中记载:“崔魏公暴亡。太医梁新诊之,曰:中食毒也。仆曰:好食竹鸡。新曰:竹鸡多食半夏苗,盖其毒也。命捣姜汁折齿灌之,遂苏。则吴廷绍、杨吉老之治鹧毒,盖祖乎此。”这是讲用生姜来解半夏之毒的。《本草纲目·卷四十八》还记载一例用生姜解半夏之毒的病例,“杨立之通判广州,归楚州。因多食鹧鸪,遂病咽喉间生痈,溃而脓血不止,寝食俱废,医者束手。适杨吉老赴郡,邀诊之,曰:但先啖生姜一斤,乃可投药。初食觉甘香,至半斤觉稍宽,尽一斤始觉辛辣,粥食入口,了无滞碍。此鸟好啖半夏,久而毒发耳,故以姜制之也”。这是讲鹧鸪喜食半夏,而杨立之又喜食鹧鸪,以致其间接中毒,导致咽喉间生痈,生姜长于解半夏之毒,故而达到治疗效果。这种间接用药的治疗方法是很有特点的。

但现在有学者以某些动物试验否认生姜解半夏之毒的作用,这与古今医家临床应用所见有所差异,且这样的解释有悖于中药七情配伍的原则,所以不能仅凭简单的、偶尔的动物试验就简单否认生姜可以缓解半夏之毒的作用,有待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

(5)关于毒性:半夏可引起机体中毒,导致组织、器官功能受损:①对咽喉黏膜及舌的毒性作用: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凡用,以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有毒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用生姜者,以制其毒故也。”半夏有毒,多服者必有喉痛。②对肺、脾、胃、胆、心的毒性作用:《雷公炮制药性解·卷二》云:“半夏味辛入肺,性燥入脾胃,中其毒者,口噤发吐。”半夏辛温有毒、滑涎,为本经下品,耗血伤津,又容易生肺燥,故《名医别录》云:“生令人吐,熟令人下。”③对肝的毒性作用:《雷公炮炙论·下卷》云:“若洗涎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④对肾的毒性作用:《本草新编·卷三》:“半夏燥气之药,再耗肾中之气,气一耗,则火动水燥,不生精而生痰。”古代本草认为其大泻元气,且有毒,不可轻用。可见,以上论述均强调半夏的毒性,所以,临床使用半夏,尤其是生半夏,一定要慎重。

(6)关于炮制:半夏炮制可缓解毒性,消除副反应,以达安全用药和扩大应用范围的目的。古代对半夏的炮制方法甚多,有熬制、姜制、煮制、泔制等。《雷公炮炙论》记载了具体的方法:“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六两,搅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选用白芥子和醋可能是因为白芥子利气豁痰,醋消肿毒,以防药毒攻喉。半夏的现代炮制方法主要有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除都用水洗之外,应用的辅料有生姜、白矾、甘草、石灰等。半夏炮制去毒的关键不在于水漂,而在于适宜的辅料或加热处理,石灰、甘草、明矾与半夏可产生拮抗作用而解毒。

汉语成语中有“如法炮制”,讲的就是对于半夏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炮制才能作为内服药使用,此即法半夏。①法半夏:根据《中国药典》记载,法半夏是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每100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法半夏燥性较缓和,以燥湿化痰为主要功效,用于湿浊困阻、痰饮内停之证。②姜半夏:用清水洗净生半夏,浸泡,每日换水两次,浸泡7天后,在起白沫时入白矾水中,继续浸泡3天,撤矾水,换清水泡7天,每日轻轻搅拌、换水两次,再加入姜矾水,泡7天后,用清水冲净,切开口尝无麻辣感,取出置锅内,加入矾与姜同煮,先武火后文火煮,至内外无白心为度,此时加入少量凉水即出锅,阴凉至七成干时,再闷3天,阴干或整个晒干。半夏100kg,用白矾12.5kg,夏季用白矾14.5kg,鲜姜10kg。姜半夏毒性较小,性偏温燥,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③清半夏:取净选生半夏,洗净,用水浸泡2周,每日轻轻搅拌换清水两次。浸泡7天,至起白沫时,放入白矾水中,再泡7天,切开口尝微有麻辣感为度,用清水洗净,取出置锅内,再加白矾,先武火煮,再文火煮,至内无白心为度,加入少量凉水,即可出锅,阴干。每100kg半夏用白矾12kg。清半夏燥性降低,化痰作用较好。④半夏曲:半夏曲的制法见于《韩氏医通》。《本草纲目·十七》云:“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日干用,谓之半夏曲。”现在是取生半夏、法半夏各半,研成粉末。每500g用生姜400g,洗净捣碎绞汁,同面粉200g,和温开水调成稀糊,倒入半夏粉内揉搓成团,发酵后,以木制模型压成小块,晾干。或取漂过的半夏,研粉。每500g用面粉200g、生姜100g洗净打汁拌入面粉内,加些温开水调成糊浆,再与半夏粉充分拌和,压扁约三厘米厚,切为小块,晒至半干,放入锅内烘至黄色为度。均宜置干燥处,防霉。半夏曲偏于化痰止咳,可消食积、治泄泻。⑤竹沥半夏:为清半夏用鲜竹沥淋洒拌匀,待竹沥被吸尽,晒干入药者。偏于清热化痰止咳。另外,清盐半夏、苏半夏,现临床少用。⑥仙半夏: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卷五》,云:“诸医皆用之,药肆亦多制备。相传制法系仙人所传,故名仙半夏。能化痰如神……用白矾八两,皮硝一斤,滚水七八碗,将矾硝共入盆内搅,晾温,将半夏入内浸7日,日晒夜露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3日,每日换水3次,取出控干。入后药,甘草、南薄荷各四两,丁香五钱,白豆蔻三钱,沉香一钱,枳实、木香、川芎、肉桂各三钱,陈皮、枳壳、五味子、青皮、砂仁各五钱。上共十四味,切片,滚水十五碗,晾温,将半夏同药入盆内,泡二七日足,日晒夜露。搅之,将药取出,与半夏同白布包住,放于热炕,用器皿扣住,三炷香时,药与半夏分胎,半夏干收用。有痰火者服之,一日大便出似鱼胶,一宿尽除痰根,永不生也。”其毒性较低,偏于理气化痰。

(7)关于反乌头:十八反中有半夏反乌头的记载,作者认为这主要是指将其作为内服药应用,而如果将其作为外用药外敷,煎水外洗,并未见不良反应。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作者创制一首外用方治疗骨质增生,效果良好,命名为六生液(见本书六生液)。

个人体会,半夏、乌头可外用于一方,并且止痛效果好。乌头与半夏同用虽属配伍禁忌,但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将其同时外用,而不内服,并未见不良反应。古方中也有将其同用的先例,此方除了治疗膝关节炎外,还可治疗肩周炎、腰椎肥大、跟腱炎等,其止痛效果迅速。所以,半夏、乌头可以外用于一方。

(8)关于动胎、滑胎:半夏动胎之说,大约始于金代,但张仲景《金匮要略》治妊娠呕吐不止,即用干姜人参半夏丸。后世方书《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妇科专书如《妇人良方大全》、《女科准绳》治妊娠呕吐亦用半夏,可见其动胎、滑胎之说有争议。

(9)关于外用:生半夏外用,可以治疗疮痈疖肿,若用于鸡眼,将其研末,以鸡蛋清调后外敷效果明显。《本草纲目·卷十七》“附方”介绍治疗“痈疽发背及乳疮。半夏末,鸡子白调,涂之(《肘后方》)。吹奶肿痛,半夏一个,煨研酒服,立愈。一方:以末,随鼻效(《经验方》)。打扑瘀痕水调半夏末涂之,一宿即没也(《永类钤方》)”。上方中的用半夏研末吹鼻效果极佳,作者试用,立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