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传心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白术

1.作用

(1)补脾健胃: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倦怠乏力,食少,泄泻等证。本品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2)燥湿利水:用于脾虚湿困、运化失职所致水肿、泄泻。

(3)固表止汗:用于气虚自汗。

(4)安胎:用于脾虚胎儿失养,胎动不安。

2.认知

(1)关于健脾:白术最大的特点是健脾,一般称此药为健脾要药。凡健脾之品,一般有祛湿之功,白术亦能利水,故常作为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在健脾方面,炒后应用效果更好,目前有土炒、砂炒、麸炒、清炒等,其中,以传统的麸炒法最佳,但因为成本相对较高,现多提倡土炒。

(2)关于治疗便溏: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以脾虚泄泻最为多见。临床尤以白术为治疗泄泻、便溏的主药,如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七味白术散等。便溏有几种情况:①大便始终为稀便,可以选用白术。②大便先干后溏,表现为大便次数不多,纳食一般,若饮食过多则致脘腹胀满加甚,干便排除后即现溏便,又总有未排尽之意,虽努力登圊,并无多便,排便后稍感腹部轻松,就应选用白术。③大便时干时溏,伴有腹痛腹胀,转矢气则舒,受饮食、情绪、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若大便干时,排便通畅;若大便溏泻时,排便不畅且有不尽之感,虽努力登圊并无大便排除,对于此种情况也宜选用白术。④大便先溏后干,此种情况比较少见,也可以选用白术。取其治疗便溏一般应炒用。所以临床上见到便溏常将白术作为首选之药。

(3)关于治疗便秘:白术治疗便秘,在古代很多本草书中有记载。现临床屡有报道,生白术具有通便的作用,并在大剂量使用时,治疗脾虚便秘效果尤佳,因此,白术既治泄泻,也治便秘。

用白术治疗便秘是仲景法,出自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用于水湿便秘。《伤寒论》:“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历代注家对此条解释不一,矛盾重重,其分歧点恰恰在于为什么大便硬、小便自利还要去桂加白术。“大便硬”与“加白术”,现代临床和药理实验已证实,白术具有通便的作用。清代周岩在《本草思辨录》中指出:“去桂加术,则小便节而本有之津液不随之而亡……唯谓白术之加,不足以濡大便哉?”可见,加健脾益气之白术,使之复行运化之职,可濡润肠道而大便自通。

自古至今,许多人对白术通便之效避而不用,认为白术性燥,以之通便岂不愈燥愈秘!此乃不明白术通便之妙理所在。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此言可谓一语中的,仲景对大便硬反用白术之妙也就明了。取通便作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含白术诸方,均以生品入药。而白术炮制品的使用,基本上是从唐宋开始的,故原方白术未注明用法,当属生用。常用量一般为50g左右。

用白术治疗便秘,主要用于脾阴不足而导致的便秘,个人体会,生用为宜。白术通便,不仅有其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现代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治疗便秘,临床可用白术60~80g,水煎服,若药后无肠鸣、矢气、稀便及排便次数增加,也可研粉生用,每次10g,每日3次,温水送服。也就是说,若治疗便秘,白术必须重用、生用才能见到效果。治疗便秘,许多人靠吃泻药,长期服用使得脾胃越来越虚弱;也用大黄、芒硝、番泻叶等攻下之药,这些中药短时间可能起作用,但持续使用后效果减弱,且对脾胃有损伤。但白术不同,大剂量应用,不但能通便,还能健脾,对脾胃没有损伤。真正想治好便秘,要吃没有副作用的中药。作者曾治疗一位自述长期患便秘的女性病人,多年来一直应用麻仁丸,甚至大承气汤治疗而无效,作者采用大剂量生白术60~80g,并配伍于健脾药中而治愈。

(4)关于燥湿:白术具有燥湿作用,可以治疗湿邪病证,历代本草著作多有这样认识,但清·程杏轩的《医述·卷十六》引用吴天士的话,认为白术不能燥湿,其云:“今人动云白术性燥,冤杀白术矣。盖脾喜燥而恶湿,脾旺则燥,脾虚则湿。白术补脾,湿去则脾旺而燥矣,非白术之性燥也。且今人动云补阴,绝不知真补阴之法,用白术正所以补阴也。脾乃太阴,补脾之太阴,独非补阴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白术治疗湿证,主要是通过补脾而达到目的的,非燥湿的作用。关于白术是否燥湿的问题,作者认为结合苦能燥湿之说,当是燥湿之品,其本身又能健脾,所以,白术是治疗湿证主药。

(5)关于苍术、白术:《本经》最早记载只有“术”名,未分苍术、白术。“术”分苍术、白术,始于《本草经集注》。有些医家言术有谓白术者,如《药性本草》;有谓苍术者,如《日华子本草》。而宋代《图经本草》则谓:“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非谓今之术矣。”也就是说,《图经本草》认为前人皆用白术,而未用苍术。然元代王好古云:“苍、白有止发之异,其余主治并见《图经》。”“本草在术条下无苍白之名,近多用白术。”苏颂认为多用苍术,王好古认为多用白术,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呢?宋代寇宗奭于《本草衍义》中说得很清楚,“古方及《本经》只言术,未见分其苍白二种也,只缘陶隐居(即陶弘景)言术有两种,自此人多贵白者,今人但贵其难得,唯用白者,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类,苍术为最要紧药,功尤速,殊不详本草原无白术之名,近世多用,亦宜两审。嵇康曰:闻道人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亦无白字”。以上所说,不可片面认为即只是白术,还应考虑到包括苍术。

苍术一名,最早见于《证类本草》,以前多用“赤术”名,《证类本草》虽然冠以苍术名,但在实际论述中仍包括苍术、白术二药。

宋以前,所言术,不分苍、白。自宋代始,医家从临床实际出发,已开始分别选用苍、白术。《本草衍义》已明确分为苍术、白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平胃散、《丹溪心法》之越鞠丸也标明为苍术,所以,《本草纲目》谓:“昔人用术不分赤白,自宋以来,始言苍术苦辛气烈,白术苦甘气和,各自施用,亦颇有理。”因此,《本草纲目·卷十二》中载术,次分白术、苍术。也就是说,唐以前本草记载“术”,应包括苍术、白术在内,宋本草已认识到苍术、白术的不同功用,医家已开始分别使用,《本草衍义》已有苍术、白术的记载,《本草纲目》将苍术、白术加以详细论述。